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2期 ID: 147044

  

《藤野先生》中一处离题的文字

◇ 黄兴亚 黄兴东

  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鲁迅先生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但也有失误。
  鲁迅先生的名篇《藤野先生》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其中“从东京出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对表达文章的主题不起丝毫的作用,是一处离题的文字。
  那么《藤野先生》的主题是什么呢?这是首先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历来争议颇多,主要有三种意见:
  1. 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2. 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 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问题的分歧点主要是:《藤野先生》的主题是表达作者歌颂和怀念藤野先生,还是表达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还是二者兼之?
  薛绥之、柳尚彭两位先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藤野先生》的主题作了一番引证和比较分析后,明确提出:“我们是主张《藤野先生》的主题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的。从作品的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
  我是赞成这种观点的。《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也可以说是一篇回忆录。文章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的经过,整篇文章都是围绕写藤野先生来选材和组材的;而文章又以“藤野先生”来命题,再加上文章结束处的点题之笔:“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其题其文其所写之事,无不说明《藤野先生》的主题是“歌颂了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严格要求、治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热诚正直、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有一史实,也可以佐证这一主题。1934年,日本友人增田涉要编《鲁迅选集》出版,特地到上海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鲁迅先生说:其他一切选文自便,但惟有《藤野先生》一文务必选入。并请增田涉帮助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
  为什么有些人把“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定为文章的主题或主题的一部分呢?这是因为《藤野先生》一文从头至尾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虽然如此,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并不是《藤野先生》的主题,也不是主题的一部分,而是《藤野先生》一文的线索,是鲁迅结识、师从和离别藤野先生的根本原因。试想,如果鲁迅先生没有爱国主义思想,他根本不可能结识和师从藤野先生;即使因偶然的原因结识和师从了藤野先生,也不会离别藤野先生。因此,鲁迅写《藤野先生》,当然会贯穿着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自然把它作为一条结识藤野先生和离别藤野先生的原因线索来叙事。但线索终归是线索,线索和主题并不是一回事,线索是为主题服务的,不能混为一谈。
  弄清楚了《藤野先生》的主题,我们再来看前文中所指出的一处文字,哪一句对“歌颂和怀念藤野先生”起作用?不仅对“歌颂和怀念藤野先生”不起丝毫作用,就连与结识藤野先生的原因——像文章的一、二两段所写的那样——也沾不上边。那么这一处文字表达了什么呢?从对这一处文字分析的诸多文章看,无不认为这一处文字表达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正如上文所析,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线索,并非文章的主题。如果去掉这一处离题的文字,文章会显得更通畅,主题会显得更集中。不信,你读: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指出这一处文字是离题的和离题的原因,对学生阅读和写作都有好处。
  (作者单位:罗山县楠杆初中)

《藤野先生》中一处离题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