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2期 ID: 147030

[ 桑芝华 文选 ]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及教学策略

◇ 桑芝华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上,文言文教学有两种极端做法值得我们关注。一种极端做法是重“言”轻“文”,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言”的层面,即把古汉语语言学、语用学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自然就是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8年前钱梦龙先生对这种状况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过:“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有‘言’而无‘文’。”古典文学经历了上千年的锤炼,淘沙炼金,去粗取精。那些以生命写成的颇见性情的篇章,表现出来的是独特的语言形式,是那个时代历史风貌、政治概况、文化风情的绝好体现,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阅读古典文化作品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不知不觉间情感会变得雅致、俊朗、跳脱、博大许多。重“言”轻“文”的文言文教学忽视了文言文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作者情思的文章,而只把它看成了由古文字堆积而成的语言材料,更无从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了。这种做法造成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时间成为批评者的众矢之的便是明证。
  另一极端做法就是重“文”轻“言”。于是,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又滑向了另外一面,即课程目标定位到文化层面,通过学习文言文来传承深邃厚实的古代文化。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也转移到了文章层面,重视文章篇章技巧的解读和文化内涵的体悟。应该说这种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是适当的,但问题是又忽视了文言文的本体特点,即文言文毕竟是用古汉语写成的文章,要解读、体悟文章必须突破古汉语语言本身的隔膜。如果忽视古汉语基础知识的积累,那文章的解读只会是空中楼阁,临空蹈虚,这种做法的危害甚至比前者更可怕。听听文言文公开课,看看刊物上的课堂实录,就会明白这种担心绝非杞人忧天。
  那文言文到底该教什么,该怎样教?笔者的答案是:“文”“言”并重,“文”“言”并举。
  具体说来,“文”“言”并重要关注三个层面:文言(语言)、文章、文化。它分别指向语言学、文章学、文化学三个层面。在文言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这是教学的基础;又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法,这是教学的关键;更要强调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这是教学的旨归。以文章为中心,结合文章语境积累文言,进而体悟文化,使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说到底,我觉得文言文教学的两个重心应是“文言阅读”和“文学鉴赏”。这两者间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很大的不同。硬是把它们混在一起,要求在同一时间内,既要进行文言阅读训练,又要进行文学鉴赏,往往是顾此失彼。有时偏重语言知识,可能把文言文教得类似大学的古代汉语课;有时偏重文学知识,又可能把文言文教得类似大学的古典文学课。
  语言是一门科学,文学是一门艺术,二者性质不同,体系不同,教学任务也有所不同,应该把它们分开,各自组成完备的课程,使学生受到充分的系统的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共同完成语文课的任务。
  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妨采用这么两种方法来处理:一是分时段来组织教学,一堂课既有字词句的疏通,也有文章的研读分析;二是把文句疏通和文章的研读分析分成不同的课时来教学。当然,任何一种教法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地解决目前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上两种教法也是各有弊病的,第一种教法会破坏文章的整体性,第二种教法也有弊端,比如一节课的文句翻译会使学生感到疲乏、枯燥。在文言文“言”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有些教师过多过细地给学生讲授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把一些文情并茂的古典名篇讲得支离破碎,枯燥无味,既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无益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例如:关于汉语语法中的“动宾关系”问题,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作进一步的分类,而在文言文教学中,却有人把它从意义上详细地加以区分。除了课本上已经提到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之外,又新增加了“为(wéi)动”、“为(wèi)动”、“给动”、“对动”、“替动”、“代动”等多种用法,使这个问题越讲越复杂,越讲越难懂。其实,我国语法学界对“动宾关系”的看法还很不统一,怎能要求中学教师给学生讲得那样翔实呢?把这些“语法知识”过多过细地教给学生,不但不能帮助他们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反而会给他们造成思想上的混乱。结果是“不讲倒明白,越讲越胡涂”。这种情况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会给文言文教学带来不良的后果。少则得,多则惑。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注意。
  我们还可以将文言文教学的 “言”“文”并重的理念着眼于整个的文言文教学,因为有限的课堂是难以承载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的。我们可以根据年级段、单元、文章性质来分层推进,灵活安排。譬如高中三年的教学可分成三个学段进行:高一年级着重培养、提高释义能力,将重点放在文言文的词语、句子的准确理解上。高二年级重点放在文章的体悟和鉴赏上,高三年级则重在强化应试能力的培养;要有单元教学观念,一个单元四篇课文,精读篇目可言文兼顾,略读篇目要么因言悟文,要么由文带言,灵活处理;还可以根据文章性质区别对待:如对先秦散文教学着力点更多关注由言语之径入文学之殿堂,以“读懂”为目标,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教学则以“读懂”为起点,教学的着力点更多关注文章技法鉴赏和文化熏陶层面的教学;还可利用选修课和课本形成互补。
  总之,文言文作为中国语文中的客观存在,有其几千年的历史实绩,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从某种程度上讲语文基础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对文言文的学习和吸收。面对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回顾以往文言文教学得失,我认为应当深入思考文言文教学中的“文”与“言”的关系,积极探索“文”“言”并举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进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如东高级中学)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及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