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高考语文越来越以学生为本,“繁、难、偏、怪”的题目几乎没有了,审题的难度也降下来了。潘新和教授几年前就曾明确提出审题不是一种能力,不应作为考试考查的内容。的确,审题不是考试要考查的一种能力,尤其是对作文而言。作文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不是审题能力,若学生在审题上犯了错而无法展示他的写作能力,那考试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这对阅读也有着同样的意义。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当中可以忽略审题了呢?可以不要再进行审读题目的训练了呢?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审题的难度降低了,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更好地考查学生的真实语文能力。在淡化审题的大背景下,审题更主要的是读懂题目,读透题目,以便有效地来答题。笔者参加了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阅卷工作,发现考生很多失分是因为没有真正读懂题目,因而答题出现偏差,让平时的复习训练功亏一篑。读懂题目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读懂题目的文字,读懂题目实质上体现的是重要的阅读能力,不仅对语文而且对其他学科的考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语文教学和复习中不容忽视。
章熊老师在《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一书中,对国内外各家有关阅读能力的论述归纳为以下几项:
(一)认知能力,对词、句语义的辨析能力。包括:①具备基本识字量和语汇量;②能了解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语意;③能推断陌生词语的近似语义;④能辨析结构复杂的长句;⑤能迅速、准确地理解图表和其他常用的非文字符号。
(二)筛选能力,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捕捉关键性词、语、句、段的能力。包括理解性筛选和检索性筛选。
(三)阐释能力,把读物中的词语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包括概括(把具体的材料抽象化)、解释(对抽象的内容加以解说)、开掘(读者按自己的理解使隐含信息明示化)。
(四)组合能力,从读物中获取的信息纳入读者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成为读者自己知识的能力。包括综合、归纳和调整。
(五)鉴赏、评价、创造能力,在阅读理解中对原读物扩展。
下面就以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中学生因没有读懂、读透题意而失分的题目为例进行分析,探讨审读题目和阅读能力的对应关系(以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题号为准)。
一、审读题目中的认知能力
1. 第5题(诗歌阅读)第(2)小题:“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审读题目就包含了阅读的认知能力。对“颔联”的理解就是阅读的认知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的不少学生平时没有认真辨析识记诗歌阅读中常见的格式术语,以至考试时搞不清“颔联”到底是第二联还是第三联,甚至还出现把全诗都赏析一遍的情况,从而因选择错误的或不准确的对象做答而失分。
2. 第13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阿庆的音乐天赋?请简要分析。”审读题目就涉及到了认知能力,即对“分析”的理解,若考生知道“分析”就意味着要议论评价,那答题时就会把对阿庆的事例的叙述和音乐天赋的议论结合起来,而不会仅只回答有关阿庆音乐天赋的几件事,不做必要的议论评价。
二、审读题目中的筛选能力
1. 第7题(文学名著阅读)第(1)小题:“简述《红楼梦》中贾珍请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原因和过程。”第(2)小题:“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穷诗人甘果瓦与爱斯美拉达结成名义夫妻的经过。”审读题目包含了阅读的筛选能力。第(1)小题可以筛选出关键词“请”、“原因”、“过程”,若抓住这些关键词,答题从“请”的“原因”——“儿媳秦可卿死后,贾珍想把丧事办得体面些,可偏偏此时尤氏犯病,不能料理事务”和从“请”的“经过”——“贾宝玉向他推荐了王熙凤。于是贾珍便向邢夫人和王夫人提出请求,王熙凤也表示愿意到宁国府协理丧事”展开叙述,就不会在答题中大量出现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丧事过程的内容,白白做答却拿不到分数。第(2)小题若在审读题目时筛选出关键词“结成夫妻”和“经过”,那答题就不容易出现偏差,拿到相应的分数就在情理之中。
2. 第14题(文学类文本阅读):“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审读题目涉及阅读的筛选能力。若考生对作者的这一观点能筛选出关键词“有时”,那答题时就会注意到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但精神在某些时候可以超越物质;从而不会犯忽略物质第一性的毛病,仅单方面谈精神生活的作用。
三、审读题目中的阐释能力
1. 第10题(现代文阅读):“第一段中提到‘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了一道墙垣’,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审读题目涉及到阅读的阐释能力中的“开掘”,考生若读出了这句话中的“墙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尺度”的不同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误解像“墙垣”一样,那答题的思路就基本正确了。
2. 第14题(实用类文本阅读)“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审读题目就涉及到阅读的阐释能力中的“概括”,考生只有从题目的信息中抽象出题目问的是“时代环境和个人成长的关系”,那答题时就能从时代环境对个人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但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个人自身努力的角度去答题,这样就不容易出现偏差而失分。
四、审读题目中的组合能力
第8题(文化经典阅读)第(2)小题:“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审读题目涉及到了阅读的组合能力。即考生要将先前读到的“择处”的内容和后读到的“择友”的内容结合起来,综合归纳“择友”和“择处”的相同相似之处,从而使自己的答题更加完整。
试卷题目大多较短小,所以还用不上阅读中的鉴赏、评价和创造的能力,此处就不再赘言。
从以上试卷题目的分析可以看出,审读题目主要包含了阅读能力中的认知能力、筛选能力、阐释能力和组合能力,几乎涵盖了阅读的基本能力。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不可等闲视之,要结合以上的几种阅读能力加强对学生进行审读题目的训练,提高学生审读题目的能力和相应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答题准确率,为日后的升学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尤溪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