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2期 ID: 147042

[ 方勇军 文选 ]   

《使至塞上》一处注释的质疑

◇ 方勇军

  《使至塞上》是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所选的一首古诗。课文中对“烟”的解释是“烽烟”,并以《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作为佐证。然而细细品味,却发现“烽烟”之说难以站住脚。
  首先,“烽烟”之说与“孤”矛盾。众所周知,“烽烟”是古代烽火台报警之烟,是传递边境紧急军情的,由若干烽火台次第燃烟来实现消息的快速传递。相关的词语有“烽烟滚滚”、“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等。古代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三国》中有吕蒙以艨艟偷袭荆州烽火台的故事,这都能看出“烽烟”是由多个烽火台协作燃烟(晚上为火)传递紧急情报的。但是,“孤烟”又怎么能传递消息呢?
  其次,“烽烟”说与本诗的“诗情画意”矛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写作特色,景物的画面感非常强烈:大漠广阔无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渐收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闪着金光的黄河蜿蜒远去,沙漠上升起一缕轻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鲜活的镜头穿越时空而来……整个画面给人的感受是开阔、苍凉、壮丽、平和。
  但是,假若这幅“画”中的“烟”是“烽烟”,它正传递“战争紧迫”的信号,一股杀伐之气在空中弥漫,一种不安、紧张在噬咬人心,这就与画面透出的信息和给人的感受格格不入,毕竟无论从诗的哪一句也看不出“战事紧急”、“惊惶仓促”的意味来。素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为艺术追求的王维怎么会以此“败笔”来破坏“诗情画意”呢?再则,当国家和百姓正面临不测之祸,自己正前往战争风暴的中心,王维还怎么可以这样置身事外地写“长河落日圆”呢?
  有人说,从“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来看,王维当时心事重重,可能是暗示战争在即。这要从王维的经历说起。王维开元九年中进士第,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王维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开元二十四年(也就是王维出使的前一年)张九龄被罢相,次年被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罢相和自己被排挤出朝廷,感到非常沮丧,所以才有“征蓬”二句,表达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第三,“烽烟”说与历史记载矛盾。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河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察访军情。《使至塞上》就作于赴边途中。《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所记“崔希逸战胜吐蕃”之事有以下文字:
  己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袭吐蕃,破之于青海西。初,希逸遣使谓吐蕃乞力徐曰:“两国通好,今为一家,何必更置兵守捉,妨人耕牧!请皆罢之。”乞力徐曰:“常侍(即崔希逸)忠厚,言必不欺。然朝廷未必专以边事相委,万一有奸人交斗其间,掩吾不备,悔之何及!”希逸固请,乃刑白狗为盟,各去守备;于是吐蕃畜牧被野。时吐蕃西击勃律,勃律来告急,上命吐蕃罢兵,吐蕃不奉诏,遂破勃律;上甚怒。会希逸傔人孙诲入奏事,自欲求功,奏称吐蕃无备,请掩击,必大获。上命内给事赵惠琮与诲偕往,审察事宜。惠琮等至,则矫诏令袭之。希逸不得已,发兵自凉州南入吐蕃二千余里,至青海西,与吐蕃战,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乞力徐脱身走。惠琮、诲皆受厚赏,自是吐蕃复绝朝贡。
  又《旧唐书》(本纪第九)记:“三月乙卯,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自凉州南率众入吐蕃界二千余里。己亥,希逸至青海西郎佐素文子觜,与贼相遇,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十二月丙午……吐蕃使其大臣属卢论莽藏来朝贡。”
  可见,此年大唐西北并无“兵燹”之患、“进犯”之虞,当时唐朝对吐蕃是有一定控制力的,此役也是由唐朝首先发难,“偷袭”得手。而王维又是在唐军得胜之后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塞宣慰、嘉奖的,此时应无紧急军情需要用“烽烟”上报(一般信息是用快马传书的形式传递的)。
  查《辞源》《古代汉语词典》均无“孤烟”词条,但“烟”的词条下举“大漠孤烟直”时并没有明确其“烟”是“烽烟”。再查网络词典《汉典》之“孤烟”词条,则释义如下:
  远处独起的炊烟。唐陈子昂《金门饯东平序》:“残霞将落日交晖,远树与孤烟共色。” 唐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宋柳永《诉衷情近》词:“遥想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综合这些材料,笔者认为,王维诗中“孤烟”作“炊烟”解释没有什么问题。大漠虽是“荒无人烟”,但抛开当时繁盛的边塞民间往来不说,单就军事方面也常有人员往来,通往边塞的路途上应设了若干的官驿或兵站,傍晚将至,或民或军,人们相聚歇息煮食,炊烟升腾而起,应就是此番景象。诗中写孤烟者很多,为什么独将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孤烟”释为“烽烟”呢?大概是人们认为此诗属边塞诗,写塞外军旅所见,自然要与战争沾点边,所以才误认为此“烟”一定是“烽烟”吧。
  
  (作者单位:华容县城关镇桥东学校)

《使至塞上》一处注释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