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话题式”阅读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文本特点设计一个或几个话题,引导学生围绕话题深入文本进行探究,以获得语文能力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具有重点突出、整体感强的特点,避免了零敲碎打的教学方式和沉闷的课堂氛围,使师生都沉浸于话题中兴味盎然,甚至高潮迭出,给阅读教学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话题式”阅读教学较好地实践了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一定程度上克服了 “肢解式”阅读教学的弊端而备受推崇。但在诸多“话题式”阅读教学的课堂观察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三无”:即无语、无序、无法。本文拟就话题式教学中出现的“三无”现象作一探讨,试图寻找解决的渠道。
一、不能“无语”——要有充分的语言训练
“话题式”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肢解文本、漠视学生存在和人文价值的问题,能较好地照顾到文本的整体性、学生的参与性和人文性。但在“话题式”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却矫枉过正,走向另一极端——忽视了语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其他的教育功能如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这一媒介来体现,忽视语言就无法达成教学之目标。
如有位老师教学《羚羊木雕》,首先提出这样一个话题:送给朋友的木雕该不该要回来?然后就组织学生讨论不能要回来的理由。理由有二:一是既然是送出的,再要回来,于情于理说不过去;二是礼物送出者与接受者是好朋友。反对者的理由是这个木雕非常贵重。双方就“物”与“情”两者价值孰重孰轻,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激烈的争辩,直到这节课结束,学生参与热情都很高,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感受。这堂课虽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但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远离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没有注重言语内容的理解,充其量只能说是一堂有意义的价值观教育课。
同样的教学方式,有位老师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以“巧辞”为话题,引导学生探究烛之武言辞的内容、特点和作用,通过朗读、圈点批注等方法,从文本的第三段125字中找出如“鄙”、“陪”、“既”、“厚”、“薄”、“肆”、“唯”、“易”、“若……且……”等关键词语加以细细揣摩,使学生深刻地领悟烛之武的精妙说辞和言语策略,感悟文约而意丰、辞婉而理骋的语言魅力。两者相较,前者是脱离文本的泛泛而谈,如孙绍振教授批评的“只在表面滑来滑去”;后者则深入到语言内涵之中,更好地承担起叶圣陶先生所言的语文课 “独当其‘任’”的“任”,落实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目标。
二、不能“无序”——话题讨论要有序
所谓“序”,就是在课堂教学展开话题讨论时要有一个顺序。这就犹如散文创作,高明的作者总是能够在貌似散乱的材料中找到一条提纲挈领的主线,从而巧妙地构筑成文。谈话式电视节目主持人也总是能以巧妙的结构方式引领被访者及观众沿着一定的思路,将话题的讨论引向深入。话题式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与主持人颇为相似,然而,时下的话题式阅读教学课堂中不难见到无序的现象。表现为课堂场面热烈而杂乱,学生你方唱罢我登场,似乎都在围绕话题进行,但始终在“面”上打转转;或者纠缠于细枝末节,争得面红耳赤;或者文本意义与言语特色一齐上,东一榔头西一锤子,令听者的思维在不断“跳跃”。
要想有序,一方面教师要有语文能力的目标意识,采取积极的课堂调控策略,敏锐地察觉讨论出现的偏差,敢于及时打断和控制无意的漫谈。另一方面,在操作技术上可以在大话题之下,设计一些有连续性的小话题,引领学生讨论的进程。即便是只设一个大话题,至少教师心中要有一个序,或层层深入,或并行列举,不使话题讨论旁逸斜出。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祝福》时的处理很有启示作用。其设置的话题是“祥林嫂的生命里没有春天”,虽然没有明确地设置小话题,但老师以巧妙的过渡性语言将学生的讨论从探究“没有季节意义的春天”引领到对课文情节及其倒叙结构特点的探究,再由“季节意义的春天”引申到“生命意义的春天”,在重点讨论“第二性”春天时,引领至“谁夺走了她生命里的春天”,探讨其悲剧意义,完成对主题的理解。这样,教师层层有序而深入的引导,避免了学生纠缠于似是而非的问题。
三、不能“无法”——学法指导要到位
学法是从“教”到“不教”的桥梁,是学生赖以获得新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也是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的。但是,在尝试着一种新的教学课型时,我们却又把它忽视了。时下的话题式阅读教学课堂我们几乎看不到教师相机进行学法指导,诸如整体把握文本的方法、圈点批注法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在课堂观察中还发现,相当部分的学生还没有学会在“对话”环境下的学习方法,需要特别强化。学生已经习惯了听“老师”的,往往忽略了去倾听“同学”的意见;或者是忙于准备自己参与讨论的发言,无暇去记录他人发言的要点;或者只是听听而不去思辨。结果是一堂课下来,除了自己的意见外毫无所得。整堂课貌似大家都在参与学习,却不能有效整合。
“对话”情境要加强以下两种学法的指导:一是积极倾听。静心、耐心倾听,要顺着述说者的思路,以表达对同学所述感兴趣。一旦学生接受了这种职责,他们就会认真听,仔细记。二是要善于思辨。倾听同学的发言,或吸收或摒弃,或反对或赞同,并注意联系比较。惟有如此,才能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并且深入开掘话题的价值,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下面的“对话”实例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学法指导。在《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明似一把火,暗似一把刀’形象”的话题讨论中,分析外貌描写时,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其外貌是美的,否则她也成不了贾府的掌家人。这样就忽略了外貌与话题的关系。但是有同学在倾听中若有所思:“丹凤眼、柳叶眉,原是很美的,而曹雪芹却偏偏把美丽的丹凤眼配以三角,让秀气的柳叶眉高吊两梢,这就不尽美了。”同学们认真倾听、记录,回归文本,积极表达:“的确,即便仍可算得上漂亮,但已决非温柔敦厚之形象。因为三角眼和吊梢眉带有狡黠、毒辣、变通等意味。”由表及里的倾听后,又有同学提出:“在一个人脸上,美与恶同时表现,匪夷所思。”他的问题是对前面讨论的质疑,课堂讨论似乎难以继续。这时,老师顺势引导大家联系后文相似描写进行比较、讨论,于是思维被激活:在后文王熙凤素服带尤二姐入大观园时,又一次写到她“眉弯柳叶,高吊两梢,目横丹凤,神凝三角”。两次描写,异中见同。得出结论:突出塑造了她“外表美丽,心似蛇蝎”的形象,“柳叶眉”、“丹凤眼”写其形,“吊梢眉”、“三角眼”写其神,她的狡黠、毒辣、变通并非写在脸上,而是写在心里。接着,同学们再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不同角度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解读,基本上完成了学习任务。
总之,话题式阅读教学课型的出现给语文课带来了新的气息,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有不少的不和谐因素,只有力求避免“三无”,才能使阅读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尤溪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