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4期 ID: 147101

[ 周家翠 文选 ]   

关于《祝福》插图教学的四点看法

◇ 周家翠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插图很丰富。在《祝福》一文插图的选择上,选取了版画家赵延年的一幅黑白木刻《祥林嫂》作扉页插图,选取了古元所作《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作课文插图。夸美纽斯说:“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因为悟性都是先从感官得来的),没有别的。所以,智慧的开端当然不仅在于学习事物的名目,而在于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要到事物被感官领会到了的时候,文字才可能实现它的功用,给它以进一步的解释。”鲁迅也曾强调插图的功能:“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不言而喻,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当运用插图,使学生“闻文身见文形”,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与领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鉴赏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毋庸置疑,一幅幅生动传神、惟妙惟肖的精美插图,是课文内容的辅助和补充材料,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有必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以苏教版教材所选《祝福》插图为例,我们该如何有效地开展《祝福》一文的插图教学呢?笔者认为有四点需关注:
  
  一、细节是关键
  
  欣赏赵延年创作的黑白木刻《祥林嫂》,我们惊喜地发现,赵老抓住了最具表现力的细节——头发、眼神、竹竿、破碗等刻画人物,进行了合理而又有创造性的发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直观、传神的关于祥林嫂的镜头:近镜头是头发松垮、衣衫褴褛的祥林嫂佝偻着腰,满脸皱纹,表情呆滞,艰难地拄着一支细长的竹竿,挣扎着提着一只眼看就要从那无力的手中滑落、装有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在飞舞的雪花和凛冽的寒风中强抬着头,盲目无神地直望着前方,整个前倾的身体似乎即将仆倒;远镜头呈现的是富贵人家考究的房子和成年人忙于祭祀天地、孩子忙于燃放爆竹的景象。作者在构思上将“凶人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不难看出,这幅画作与文本契合,对应的正是小说《祝福》中震慑人心的祥林嫂的“乞丐形象”:“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不言而喻,无论是于文本还是于插图,头发、眼神、竹竿和破碗这都是重要的道具,是情节内容本身的需要,是祥林嫂身份的重要体现。看到这幅图画,尤其是“一个破碗,空的”和“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一细节,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思考探究:破碗,还是空的,祥林嫂靠什么维持生命?她拄着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伴着破竹竿走过多少的风雨坎坷,受过多少的欺凌折磨?难道偌大的鲁镇竟然没有一个人给饥寒交迫中的祥林嫂一点可以充饥的食物,让她找到一支完好的竹竿?抑或祥林嫂已沦落到全然麻木,早不知饥渴的境地?这些问题,都会使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对图中的细节,可引导学生把观察、想象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确切、完整地表述出来,然后和文本比较,以此作为欣赏和学习鲁迅先生巧用细节刻画人物的艺术技巧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同时,对插图中直观细节的感知、欣赏、体验、判断,还能调动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求知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文学品位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升,精神世界得到了充盈。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力
  
  阅读插图的方法与阅读课文的方法并不一样,不同的插图使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尽相同。在备课时,需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备图”。当学生对插图不甚了解时,教师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古元所作的《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以大块黑色为背景,将人物轮廓用剪影手法勾勒出来。这个背景使人想到那个社会就如同一个张着大嘴的黑洞,正在吞噬着祥林嫂,使她无法逃避悲剧命运,极形象地表达了旧社会吃人的主题。细节上,突出了“眼睛间或一轮”的祥林嫂形象。“图画背景与主体虚实相生,相互映衬。黑黄两色,对比鲜明,而昏黄的菜色又渲染了画面气氛,给人一种凄凉感。”该图较抽象,学生对背景和人物的理解可能较朦胧,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用发散性思维读图,就不难领悟画作的魅力所在。
  
  三、提供祥林嫂刚到鲁镇时的教学插图
  
  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写道:“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之所以能震撼人的灵魂,是因为它毁灭了“美”,被毁灭的对象越美,其悲剧力量越大,也就越具有艺术感染力。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模样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时的祥林嫂是健康的,有活力的,温柔的,美丽的。鲁迅是用“喜”的形式展现了祥林嫂的悲剧。笔者认为,研学《祝福》时,我们不妨用插图再现年轻健康活力的祥林嫂形象,同时和“我”在五年后见到的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死前的特写镜头作对比。这种直观的强烈的对比,能引发学生更多的心灵触动和思考,从而拉近作品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激起学生对毁灭“美”的那个时代的认识,使他们能更深刻地领悟《祝福》揭示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的主题。
  
  四、越剧《祥林嫂》的剧照可供参考
  
   影视是反映生活的、有声音的画面,创造的是“直接形象”,感染力更强。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学呈现异彩纷呈的教学方法,本着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可以辅以多媒体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越剧剧照中“祥林嫂向鲁镇人痛诉失阿毛”和“四婶呵斥祥林嫂拿烛台”等画面。这些生动的画面更容易激发学生想象,撩起学生的情思。

关于《祝福》插图教学的四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