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776

[ 李晓丽 文选 ]   

三点导读(一)

◇ 李晓丽

  美点赏析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年轻时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在政界的革新思想与他在文坛的斗争精神同样难能可贵。文如心声,不平则鸣,柳宗元的很多散文便在某一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这当中,有我们熟悉的《捕蛇者说》《愚溪诗序》《种树郭橐驼传》,而流传后世的散文精品《辨(晏子春秋>》同样不容忽视。
  《辩(晏子春秋)》是柳宗元研读了《晏子春秋》后写的一篇驳论。他针对世人将《晏子春秋》归为儒家的传统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即“宜列之墨家”。
  文章开篇,势如惊雷,大有追古察今,澄清一切的气势。“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柳宗元一方面借司马迁为代言人(作为史书体例的开创者,他的号召力是无与伦比的),大力凸显《晏子春秋》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大胆提出心中的疑惑,欲知其所以为书。要知道连司马迁都“莫知其所以为书”,这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自讨苦吃么?然而,这份专挑硬骨头啃的勇气,敢于向史学泰斗挑战的探求真知的精神着实令人钦佩。
  《晏子春秋》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司马迁甘愿为晏子“执鞭”,做驭马驾车的奴仆;诸葛亮在躬耕南阳时喜吟《梁父吟》,流露出做晏子一样的贤相的抱负;魏征更是效法晏子,为国为民,敢于犯颜直谏。然而后人对其成书的评析,无论是众说纷纭的作者问题,还是史料记载的派别归属,都难以令柳宗元信服。于是他大胆猜想“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理由主要有三点:从目的上看,“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亦即借晏子的社会影响来提高墨家的学术地位;从主旨上看,“尚同、兼爱、非乐、节用”等等这些晏子在春秋时期大力倡导的思想与墨子的主张不谋而合;从内容全面考查来看,为《晏子春秋》做经传注解的“刘向、歆、班彪、固父子”,将晏子的学说归入儒家,明显是因为对晏子思想领会得不全面,因为知之不详而忽略了晏子“非儒”的旨意。经过这样一番小心求证后,顺理成章地提出论断“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原因是“非晏子为墨,为是书者,墨之道也”。结论自然,且可谓是一矢中的,气势雄浑。
  行文至此结束,然通观全文,整篇文章立论充分,文字洗练,结构严谨,按照“质疑——析疑——解疑”的思路,层层辩驳,层层推进,如迅猛之轻骑兵,一击之后达到目的即行飙去,绝不缠战,给人以警快锐利之感。无怪乎刘熙载盛赞说:“柳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
  
  难点指津
  
  题为文眼。文题中的一个“辩”字,醒目地提示读者,这篇文章的特色在于它力透纸背的思辨色彩,而非其它。《晏子春秋》一向“皆录之儒家”,而司马迁“莫知其所以为书”,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等“甚矣!数子之不详”,只有柳宗元敢辩敢言,虽言辞不多,却能击中要害,痛快淋漓,确是大家手笔!
  而柳宗元在这篇短文中所透射出的独立思考的精神,言人之所未言的胆识,更是宛若中唐寂静星空下的火树银花,摇曳生姿,晶莹璀璨,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考点训练
  
  1.解释下列语句。
  ①甚矣!数子之不详也。
  ②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为是书者,墨之道也。
  2.请谈一谈对文题的理解。
  3.请列举出自《晏子春秋》中的几个小故事。

三点导读(一)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