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786

[ 黄莹青 文选 ]   

亲近寂寞

◇ 黄莹青

  最早听说《瓦尔登湖》,只单纯地把它看做一本描景的散文集,写些小花小草、小鱼小鸟,买下这本书,也只是因为封面上那幅意味深长的画。油画的笔触点染绿色的天和绿色的水。厚重的绿色化也化不开,寂寞随之汇聚,静止。初翻几页,为他所写的小事困惑。平淡的语言写平淡的事,就像一个平静的湖泊,连扔上一颗石子都激不起太大的涟漪,不知是湖水太深,还是梭罗的思想太深。直到后来的一次,我在很安静的晚上读《瓦尔登湖》里的第一篇《春天》,我才发现当作者远离喧哗,便注定他的读者也要避开喧闹,在很安静的地方穿越时空与之对话,他把瓦尔登湖的春景与天地气韵相连,我第一次随着他闭上眼,想象着如果人可以像解冻的湖水一样流向四方的景象,想象着那个我不曾见到的安静而喧闹的春天!想象着一个融化了的地球。
  也许梭罗最吸引我的是他那独一无二的对待自然和生活的态度。我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就是人不能虚度光阴。可什么才是真正的虚度光阴呢?难道就真的是人们谴责的无所事事吗?在梭罗看来碌碌无为似乎要比无所事事可悲得多,他不愿把美好的时间牺牲在任何的工作中,无论是脑力的,还是体力的,他更愿多给生命留一些余地,独自一人坐在小木屋前,看朝霞满天,夕阳西下。一个人在安静的午后品一杯咖啡,看瓦尔登湖在那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水波,让思绪如一匹骏马般奔驰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一个人从日出到日落,无人打扰,寂寞相伴,他竟认为这样做并不是所谓的慢性自杀,而是在给生命增加时间,增加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不要让生命的存在只单纯地为了生活,留下一部分给自己。这不由让我想起粱实秋的一篇文章中的句子:“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那间的妙语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惆怅。我想,梭罗在湖边静坐时,也一定是这样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寂寞。
  读完《瓦尔登湖》,我便开始重新审视拥有与失去,富贵与贫穷之间微妙的关系。拥有一个果园,你可以只采摘里面的果实换来金钱;也可以关注果树的开花结果,哼着小曲为它浇水施肥,再微笑着和昆虫、小鸟们打声招呼;更多的人只是这里的一个过客,他品尝了果实的甜美,走遍每一个生机勃勃的角落,然后饱含真诚地把所见所闻写成献给上帝的赞美诗满带快乐地离去。你能说前者真正拥有了果园吗?你又能说后者从未拥有过吗?也许现实社会里,物质和精神注定对立吧!梭罗却把它们划分得如此明显,他在湖畔安静地读书,孤独。
  他快乐地种着自己的豆子地,盘算自己的生活。他买下一个农场却又慷慨地把它卖给这个后悔了的卖主,没有收违约金。然后告诉自己:“我当了一回富人却没有损伤到我的贫穷。”贫富这对立的词组就这样完美地结合,又从梭罗的笔下流淌出来。一切的举动都已上升到精神层面,不再沾染丝毫的铜臭。
  开始我把梭罗定义为隐士,就和中国的陶渊明一样,但后来发现这其中有本质的不同。中国古代的隐士们大多是官场失意、看破红尘,不愿沾染官场的浊气,才纵意于山水,看似怡然自乐,但这种生活毕竟是被动选择的。而梭罗不是,他并不执意要做一名隐士。他想隐居时,来了;他觉得够了时,就走了。这就是所说的“做自己”吧。另外,从中美的隐士身上也折射出了中美文化的迥然不同。记得席慕蓉在散文中说她总会对着镜子发呆,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真正想做的自己。也许所有的人都为此迷惘,但梭罗没有,他坚信“世界上只有能够自由自在地享受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才是幸福的”。他坚定地过和大自然一样简单、纯洁的生活。他告诉我们要活得从容些,虚心地向生活学习,不要到死才发现自己没有生活过。他用毕生的经历述说:“无论生与死,都应该真诚地干自己想干的事。而时间,只是一条浅浅的小溪,悄悄流逝,永恒长存。”
  瓦尔登湖保持着纯洁与宁静,而现在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地变化着,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或夜深人静的晚上,深呼吸一口气,随着梭罗的文字去神游瓦尔登湖,又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呢?
  
  点评:亲近寂寞,实际上就是走进真我。作者围绕《瓦尔登湖》,与梭罗一道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本文告诉我们,人不应该在忙碌的物质追求里迷失了自己,而要回归心灵,真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文章体现了作者高尚的精神追求,读者仿佛也在与远离尘嚣的先贤进行心灵的对话,在不经意间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亲近寂寞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