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篇目尤其是文学经典之作的教学,讲求的是对其本真意义有个性有创造的精美解读。具体而言,就是要由感情到理智,由形象到逻辑,并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交织联想,从中得到感情上的满足,认识上的深化,以及审美上的享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类经典名篇,既不能以它们早已历经时空的淘洗而不再作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解读,也不应以它们早已成为语文教材文本中的精品而不再作更为贴近教学实际的思考和设计。要在基础上求发展,变平面为立体,就要研究教材和教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诗词的代表作,也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对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如何才能不限于“写景抒情”、“怀古伤今”的一般性的解读,又能使其内蕴影响最大化呢?处理好分解与整合的关系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可以采用“关系探寻法”来激活思维优化鉴赏。
诵读时,要求学生有心作发散性的关系思考,首先是关于“由词及人的内外联想”,即从作者“两赋一词”的关系入手,了解苏轼的人生遭际以及命运抗争。由于已教学过《赤壁赋》,可以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回顾“前赋写秋景,后赋写冬景;前赋多有议论,后赋叙事为主;前赋写作者关于人生的思考,后赋以现身现境予以印证”的几种关系,进一步明确“两赋一词”中充满了对人生命运的感受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将《前赤壁赋》中围绕“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所作出的阐释,拿来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关江月的感叹作比照式的解读。
通过预习,在对词作景、情大构架基本了解和把握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把问题引向全词的结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究竟是无奈还是洒脱?
先看“人生如梦”的含义,最直接的意思就是“人生像梦一样地短暂”。对照《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句,显露的是对生命本体的一种忧患意识。另一方面,说“人生如梦”也有表明“人生像梦一样地多变而虚幻”的意思。有了这样的认识,可对照《赤壁赋》中“一世之雄,而今安在”的追问,以及词作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叹,再结合词人当时的遭遇,三者关联分析之后,苏轼对人生命运变幻莫测的感喟也就一目了然了。正由于人生如梦般的短暂、多变、虚幻,才有了“一尊还酹江月”的想法。而《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亦可作为“酹江月”的注脚。因为江、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江水东流,月有圆缺,人生的悲欢离合不也很自然嘛!失意而不甘心,无奈却也旷达,显现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就《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内容看,这结句又包容了景致与情绪、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等多种关系。
回到词作中作多元多向多层面的关系探寻,可以选用或将相关的问题再做组合后用于引导。问题总是互为交织的,探寻的形式也就可以不拘一格了。
可选用或重组的问题有:词题与词句的关系;上下阕的关系;上阕句间的关系;下阕句间的关系;主与客的关系;“景——人——事——情”间的关系;时空关系;虚实关系;表象与内情的关系;此说与彼说的关系。
①词题与词句的关系。“赤壁怀古”为题,词作开篇即以“大江东去”暗点了题中“赤壁”二字,紧接着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点出“怀古”之意,接下来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则完完全全地正面点题。一个“故”字,指的是眼前,说的是过去,再与下阕的“故国”连动作用,切题的力度不可谓不大。
②上下阕的关系。中国的古诗词,先写景后抒情是一种普遍的存在。上阕写所触之景,下阕抒怀古之情,这是一般怀古词的写作模式。《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为由景及情的过渡。“江山如画”对上文的收束、总结,“一时多少豪杰”对下文的引领、提示,使上下阕浑成圆融,结构绵密。
③上阕句间的关系。写大江,极显气势与动态;写赤壁,尽展视角与画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壮阔的气势中跨越时空,“千古”的历史感落在“故垒”、“三国”之上,写景之中已蕴含怀古之情。“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描写,先仰视后扫瞄,形、声、色一气呵成,“如画”句的归结堪称水到渠成。
④下阕句间的关系。落笔即以“遥想”定下怀古的基调,再以文字推出全景、近景与特写,如在目前的描绘,清新、生动中尽显豪气、魅力。“雄姿英发”的帅气,“羽扇纶巾”的闲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辉煌,文武双全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又是羡慕之余的一种自嘲。
⑤主与宾的关系。以“赤壁怀古”为题,实际上写的都是本我之心、自我之情,赞的是周郎的功业,表的是苏轼本人的失意。从主、宾的关系看,选择“三国·周郎·赤壁”,可以从时、地、人三个方面来表达“我”的意图或主旨,叫作“借宾定主”,只是这种借与定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而是虚幻与实情同在。这一点,也可对照《赤壁赋》中客与苏子的关系来加以分析。
⑥“景——人——事——情”间的关系。由景及人,就人说事,言事生情,形成了全词的基本思路。四个方面又不断交汇融合,情景的关联十分精到,言在此意在彼的词句耐人品读。
⑦时空关系。时间与空间是诗词永远离不开的话题。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谪到黄州,时过境迁,黄州赤壁又给词人抒发情怀提供了独到的素材空间。词作以“大江——江山——江月”为节点,时空的转换完全与词人的心绪吻合。
⑧虚实关系。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表述可看出,苏轼并没有肯定黄州赤壁就是当年赤壁之战之地。以虚拟的方式来抒发真情,既有文学性又有艺术性。包括赤壁之战时周瑜的年龄,“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的年轻化,为的是与“早生华发”的“我”形成鲜明的反差,而非实际年轻有为的叙述。再就是赤壁大江的形态,也并非词人笔下所描绘出的情状。因此,全词以具象的景、人、物、事来抒发抽象的趣、志、意、气,常常虚实相间。
⑨表象与内情的关系。赤壁的气势和周瑜的形象是全词着力描写和刻画的对象。表象上看,触景而生情,但骨子里,心潮正如大江般奔涌。对周郎功业的赞美,只一句“樯橹灰飞烟灭”,看似一带而过,实际上更加突出了人物形象的魅力,更为强烈地表现出不可同日而语的心境。“多情应笑我”的人是谁?如果说是当年的周瑜,那他会如何规劝我?如果说是自己笑话自己,那又该如何调整心态?
⑩此说与彼说的关系。版本不同,造成“樯橹灰飞烟灭”与“强虏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与“人间如梦”用词有别的两种表述,用此说还是依彼说,值得做一番关系探寻。“樯橹”是以桅杆、船桨来代指船,泛指曹操的水军;“强虏”为劲敌,指曹操的军队。再看与“灰飞烟灭”之间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樯橹灰飞烟灭”比较实在,“强虏灰飞烟灭”有所夸张。“人生如梦”与“人间如梦”,前说偏向于个体,后说偏重于世道,不管是对自我命运的感叹,还是对世事难料的感喟,词人的心怀总是复杂的。
对《念奴娇·赤壁怀古》采用“关系探寻法”的教学实践再一次证明:从关注内容走向关注表达,是提升文本教学档次,激活文本教学路子,优化文本教学效用的积极之路。因此,教学传统篇目的经典作品,决不能囿于已有的定论和现成的说法,因为越经典就越有张力,张力的大小决定着传统篇目能否入选以及在选文中的位置。相对应的是,对那些居于选文核心地位的经典作品,唯有精细化的解读和渗透型的解析,才能真正实现有效阅读,其间,切合文本贴近学生的教法和学法又是必经之路。
沈中尧,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本文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