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韵出香樟古木长青曾宿凤,文光凌北斗泮湖虽浅也藏龙。”昔日香樟流韵,今朝泮湖听涛。经历了风风雨雨,这座名校即将迎来她的百岁华诞,老校园内绿荫婆娑的百岁香樟可以作证,新校园内碧波粼粼的泮湖可以作证:
百年风华,薪火相传,诲人不倦,弦歌不辍。
语文教研组是这所名校的一张厚重的名片。语文教研组现有教师44人,特级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4人,中学高级职称18人,中学一级职称13人,35岁以下教师26人。他们是一个有着良好传统的集体,他们更是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老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学、钻、创”,融入各自的特长、特点,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语文组日新月异,蒸蒸日上,获得无限的动力与骄人的成绩。
在传承中成长
语文教研组有着优良的传统,秉承“博学慎思,锲而不舍”的百年校训。李贤浚、李雄安、吴中杰、周根平、张幼军等老一辈语文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鼓舞激励着无数后学。在“大语文”理念的指导下,在副校长曹茂海、胡梅的带领下,语文组振征裳,着新装,换新颜,育新风,苦苦钻研,硕果累累,在省市语文教学领域别树一帜。
学校每一位新教师上岗前,都要经过两个月的培训;上岗后,在学校“青蓝工程”的带动下,每一位高级职称以上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分别与一位新教师结成师徒,结对三年,情存一生。语文组的优秀传统就这样薪火相传下去。
香樟文学社是一中师生的骄傲,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在一代代语文教师的努力下,她一直如火如荼,欣欣向荣。文学社常年向全校师生征稿,学生的优秀作文,教师的杂谈随笔,诗词小赋、书法摄影作品,精彩纷呈。文学社每年都会请一些作家来学校讲学,他们有一中香樟文学社讲坛上的常客——本土作家曹树莹、胡燕怀、李相淦、柯尊解、田禾、冯华、查代文和吕叙旺等;还有《语文教学与研究》的主编、国家一级作家晓苏先生,原湖北师范学院副院长黄瑞云教授等,他们坦诚、热忱地与文学社的师生们畅谈写作经历,交流谋篇心得。他们的机智和幽默、豁达和沉着,无一不化作缕缕春风,留存在一中师生的心底。经过近三十年的精心栽培,这棵“香樟”已郁郁苍苍,亭亭如盖。文学社培育出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如今文学社社刊《泮湖》杂志每期如约而至,期期精美,页页生香,是全校师生的一道文学盛宴。全体语文教师章章句句雕琢、编校的《风雨彩虹》(光明出版社出版)、《泮湖听涛》(上下册,作家出版社出版)等荟萃师生名篇的作品集更成为一中师生案头的珍藏。
语文组有着自成体系的作文教学传统。高一即安排有语文阅读课,学生能够在校图书馆自由读书看报,提高阅读素养,养成良好的摘抄习惯,为写作培养语感,积累材料。高二、高三每星期由语文教师轮流出剪报,有“美文赏读”“时评快报”等多种经典和时事穿插的形式。高三年级每两星期安排有序的作文训练,统一命题,统一批阅,集中分析,在全年级范围内选择优秀作文和典型问题作文,有针对性地评讲,并有教师下水作文与学生共勉。在这样有条不紊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语文组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副校长曹茂海的主持下,柯幸福、柯极等5名教师将多年作文教学的研究心得精心总结,2003年编著出版了《中国高中生新话题作文资料库》(共五本,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多名教师获得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创新写作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实验报告一等奖;邹正明老师厚积薄发,在2005年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观摩与评比课上获得一等奖,博得与会专家一致好评。
在协作中前进
语文备课组是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大家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做到资源共享、智慧共享外,在教研方面,也注重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语文组坚持每星期两次集体备课,分别针对每星期的日常教学与考试、作文训练进行评析;每周两次集体听课评课。每一次集体备课由一位老师主讲,并提供教案、课件,所有教师参与评课,最后形成最佳教学方案;每个单元、每个专题都由一位教师负责出训练检测卷,由全组教师讨论、修改,最后统一测试,批改后,各自陈述所批改的题目得分失分情况,大家一起讨论补救措施,明确下一步教学方向。每一堂语文课,都有着集体智慧的结晶。
精心组织高考备考研究。语文组成立有命题组,各年级有命题小组,在高考资料选择及日常的训练中承担着重要的指导与命题任务。高考复习纵贯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高一高二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阅读习惯的培养,高三复习有序组织,教材——总复习资料——专题辅助训练——作文教学——时事剪报,五者交替贯穿始终。2008年柯极、柯幸福等5位教师对高考语文教材复习进行专题研究,由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出版专著《核按钮·教材知识梳理》;并有曹茂海、柯极、周胜利、柯幸福、邹正明等教师参与了该出版社专著《核按钮·考点各个击破》的编订。
为避免集体备课成为千人一面、集体研讨成为个人独白,语文组还注重提升每位教师的自身能力及素养,做到与时俱进。语文组每学期会向教师开出必读书目,指导老师们特别是年轻老师通过读书来丰富专业知识,提升所必须具备的读写能力,使之能在课堂中将语文的外延尽可能地延展,内涵尽可能地深化。同时学校通过每学期开展的青年教师优质示范课比赛及教学大比武、高效课堂示范课等活动平台,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使他们在紧张而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快速成长。
在特色中飞扬
除了日常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还担当着传播传统特色文化的责任。
营造校园诗词文化之风。每到春季开学时,学生必交的一份寒假作业就是在春节期间搜集的对联。乘着大冶市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和“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东风,一时间校园内“少长集兰亭,诗词进学府”,吟诗作对,蔚然成风。2010年,该校被湖北省楹联学会评为“湖北省楹联文化之校”。如今你走在校园里,到处可以看到师生的文才与诗情:每一条标识语,每一处景观的命名,每一个橱窗里,都闪烁着师生灵动的智慧。
这里还汇集着一批有特色的人。
“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现任副校长曹茂海,人如其名,材雄德茂,博深如海。他创作颇丰:在《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等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文学作品近100篇,编辑出版专著10多种;2003年元月出版个人散文、小说集《为了那半边》;2005年7月出版纪实类文学专著《泮湖作证》;2007年元月出版长篇小说《泮湖男生》。他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课堂上、作文中的闪光点,他总能发现并挖掘;他平易坦诚,对青年语文教师耐心引导,有时甚至会将某一个老师的课连续听上五六遍,每一次都能提出切中肯綮的建议。
副校长胡梅老师年轻有为,是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创新写作研究与实践”优秀实验教师、全国教科研先进个人、湖北省普通话测试员。她一直是该校不可替代的“金话筒”。无论是在语文课堂上还是在各种集会活动中,她都能以自己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激情、真诚的微笑,让人在间关莺语般的抑扬韵调中感受一个语文教师独特的语言魅力。
邹正明,2009年被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分会联合推选为北京《班主任》杂志第2期的“封面人物”。2007年高考,他班上的张友谊同学以627分的优异成绩摘取湖北省文科状元桂冠。2007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及“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他的语文课堂总是妙语连珠,好戏连连,高潮迭起。看似轻松愉快的一堂课,邹老师往往会在课前做好文字、图片、声像等等各种材料的充分准备,让师生于生动丰富的课堂中由浅入深地做语言的切磋、情感的沟通、心灵的交流。每一堂课他都能让学生得到一次能力或道德上的提升,他的课是高效课堂的典范。
这个集体中还有一批引人注目的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黄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幼春老师是这个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他著有诗集《还在长大的爱》、随笔集《渴望永久》、诗文集《一个人的世界》。纪拥军老师的《入不出兮我心伤》在2005年新浪网高考频道高考作文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黄锦松老师,多篇作品发表在《中国诗词月刊》等知名诗词报刊上。他们带着文人的率真穿梭于纷繁的教研教学中,他们带着诗人的细腻感受着校园中的万象。一中校园因为这些有着深厚文化涵养的教师的存在,多了一种卓然不群的水木清华的气质。青年教师中还有彭水浪、李晓丽、徐芬、汪梦昀等,笔耕不辍,近三年累计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34篇。
香樟涵韵常向秋山寻妙句,泮湖有声又驱春色入毫端。一中一代代的语文教师们,用他们生花的妙笔,飞扬的文字,淋漓的才情,赤诚的热忱,为一中的校园文化绘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徐芬,湖北大冶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本文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