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生本教育如甘霖为改革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蓬勃生机。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到生本教育,开始对生本教学进行不断的探究与实践,尝试把课堂和学习都还给学生,由以“老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尽力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也致力于语文生本教学模式的探究,经过反复的摸索和实践,我建构了以下几种可参考试行的生本教学模式。
一.“合作式”教学模式
主要环节有: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课堂展示——点拨归纳。
这应是生本教学中常用的模式,它是一种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策略。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注重学生的合作探讨。适用于各种体裁文章的教学活动。
给学生一篇文章,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参考资料、网络资讯、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等对文章进行充分自主的阅读探究,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如字词句等;圈点出自疑的地方或质疑教材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看法,引导学生可以选取不同的阅读视角,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可以查找、收集、想象、联想、创编等,去探究自己想探究的,能探究的,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先学准备。上课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集思广益。信息容量增大,发挥了主体作用,全体学生兴趣浓厚,形成了活跃的学习氛围。同学之间的地位平等,说话毫无顾忌,在合作探讨中学生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探究、自己的体验、独特的见解,讨论起来也就热烈,合作起来也就愉悦。学生在合作探讨中质疑答辩;在合作探讨中修正错误、弥补不足;在合作探讨中增长见识,求异创新;在合作探讨中归纳整合探究成果,并把探究成果以“课堂展示”的形式在小组间进行交流,全班互动。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发言、板书、投影、课件、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小组成果,学生或上台展示,或在位聆听、评价,既能品尝自己的劳动所得,又能分享他人的劳动果实,气氛和谐,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收获其中,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这是一个学生合作自学、交流互动的学习过程,老师只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携手共进,排忧解难,指点迷津,在关键地方给予点拨,最后给予总结。
这一模式的运用关键在于合作探究、平等交流。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合作探讨过程而非结果。自主探究刺激学生去查找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与视野,增加了学生信息容量,增加了学生的智慧潜能,加上课堂上平等交流的合作氛围,使学生的合作探究变成了丰富多彩、意兴盎然的学习活动。通过活动去学习,绝比那种让学生呆坐在课桌上强记老师制定的重点内容的机械学习要强得多。因此,“合作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合作技能,有助于挖掘出学生的群体智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表演式”教学模式
主要环节有:创编课本剧——分组排练——表演交流——点评汇报。
生本教育突出“全面依靠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每位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包括语言的、心理的、思维的、模仿的、表演的诸多方面。这一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资源,抓住中学生好表现、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的心理特点,达到开发学生多方面潜能的教学目标。这模式多适用于学习童话寓言、文学作品等人物事件类文章的教学活动,如《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范进中举》《威尼斯商人》等课文,都可以让学生创演课本剧。
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领悟文本主旨、体会人物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由一人执笔创编课本剧。老师可作适当的指导,要求学生创编时要突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要浓缩课文的内容,把文中的事件或补编的情节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舞台中加以表现,编剧不宜太长,人物不宜太多,场景的变换不宜太频繁,台词要简练生动有个性,对白可不限于原作中的话,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创作,如增加一些内心独白等。小组写好课本剧,分好角色,反复切磋,协同排练,上课时登台表演、交流、观赏、评价,学生兴致高涨,氛围宽松愉悦。
生本教育强调“施展学生才华,发展学生个性”。“表演式”教学模式不失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创作准备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钻研要比平时认真得多,深入得多。许多平时理解不到,体会不到的东西,此时可能理解了,体会了;在创作过程中,学生想象与联想的能力,整体构思的能力、概括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在排练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各显身手”,潜在的艺术才华得到开发和表现;在点评汇报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力也得到提升。这一模式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对学生今后个性的发展和影响将是深远的。有的学生原来不敢在台上说话,有的甚至一上台就打哆嗦,活动之后大有长进,有些不肯学的懒分子为了小组表演的完整也下功夫了。更令人欣喜的是,有一些学生可能会因此而走上艺术表演的人生之路。
三.“竞赛式”教学模式
主要环节有:确定项目——组织竞赛——评优汇报。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竞赛中的人对胜利渴望是最强烈的,对所做事情的投入是全身心的。况且,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追求上进,争强好胜,热衷竞赛,教学中为他们创设竞赛的氛围,能有效的鼓舞他们的斗志,使他们不甘落后,你追我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全心投入,全力拼搏,争夺胜利。这模式关键要确定好项目,项目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范围。项目一般确定于语文实践课,如开展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等。也适用于语文教学活动中有争议性的文章或知识点较多的文章。如《羚羊木雕》可对“是否该拿回羚羊木雕”开展辩论赛;《看云识天气》可围绕“看云识天气”的主题开展课内课外的知识竞赛。还可以用于教学中的评优活动,如在班中开展“优秀学习小组”或“学习积极分子”的评比活动。确定了项目,要求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或收集竞赛材料,竞赛时的评委可由全班推荐或代表老师担任,选手可以是个人或小组,竞赛可采用征稿、回答、抢答、闯关、记分等形式,由评委打分、计分,评出冠军队和优胜队。并给予奖励。
竞赛只是一种活动,但其中智慧碰撞、学生学习的收获是多方面的。运用这一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挖掘学生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
教学无定模,语文课堂生本教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语文课堂生本教学不管采用任何模式都有它的局限性。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才能探究出语文课堂更灵活的生本教学模式。
何丽绸,语文教师,现居广东阳江。本文编校:石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