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专题阅读活动,重点研究专题阅读的教学模式,探讨专题阅读类型并提出类型要求;在开展专题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注意将专题阅读和提升精神素养、体悟生活、写作及研究性学习相合,以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一直以来,又以读、写能力最为重要。学生的阅读情况如何,他们读书的兴趣如何,读书的时间怎样安排,在读些什么书,他们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他们认为自己的阅读成效如何,我在任教班级做了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读书只是泛泛而读或者仅凭一时兴趣,大部分学生读的是故事类书籍,特别对玄幻武侠、郭敬明类流行小说爱不释手、津津乐道。而经典名著、社会科学类著作则很少问津。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被视听文化和沉重的课业负担挤压,课外阅读远不能达到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规定的量,这些已成为阅读教学中难以突破的瓶颈。而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积累,虽然我们指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印发阅读材料,但杯水车薪并不能扭转阅读缺失的现状。
为此,我们提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专题阅读,它是围绕某个专题而开展的一项有明确指向性的阅读,是一种为了研究或解决某个专门问题而有计划性地进行的阅读,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阅读活动,它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特点。如果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扎实地开展好专题阅读活动,将能有效地扭转学生阅读缺乏方向性、阅读成效低下的现状。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专题阅读的有效途径,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在专题阅读实践中教师的指导极为重要。离开教师适当的指导,专题阅读往往流于形式,也无法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进行专题阅读教学,需要对新课程标准、全套教材的内容编排了然于心。在此前提下,设计专题阅读的类型及目标,从而使阅读有所侧重,使整个阅读活动更为系统、有效。当确立了一个阅读专题以后,我们就要搜集与此专题相关的各种材料,并且有计划地展开阅读活动。在设定专题阅读目标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必修课本、课外读本,学生基础、能力状况、自身优势等客观因素作出带有个性化的设计,有的放矢地进行专题阅读的指导。
在此,我提出下列专题阅读类型,并提出阅读目标和类型要求,请方家指正:
(1)专题阅读与提升精神素养结合。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毅文化”,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实现“弘毅文化建设与师生和谐发展”的目标,我校从2010年新生入学起,就利用周六自主学习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弘毅诗文”专题诵读,每周指定老师专人负责精选具有“弘毅精神”的经典诗文、时文,如《论语》《孟子》《弟子规》《诫子书》《正气歌》等经典诗文、周国平散文等时文选粹、“感恩”类专题素材及张自忠、秋瑾等爱国烈士专题文选等,有效地开展了“诵弘毅诗文,学弘毅精神”读书活动。
(2)专题阅读与品析经典名著结合。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中学生如果放弃经典名著阅读这一载体,必将导致一种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根据大纲开列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有计划地开展相关名著专题阅读,如高一利用暑假阅读《三国演义》《老人与海》《边城》,第一学期阅读《红楼梦》、寒假阅读《家》、第二学期阅读《呐喊》等文学名著……在进行专题阅读指导时,可通过印发重点回目助读、主要人物形象评析、重点问题探讨等,帮助学生理解、启迪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如概括故事梗概、摘抄经典段落、品评人物形象和重点章节;还可进行比较阅读、写作迁移,推荐巧借《红楼梦》《水浒》《西游记》《老人与海》等名著素材的高考佳作以供学习。
(3)专题阅读与体悟生活结合。阅读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要让他们读到某处文字时,对生活中的某些困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爱上阅读,因此,阅读专题的设置要与他们的课外生活相联系。从问卷调查中发现他们对友谊、亲情、爱情等比较感兴趣。在高中阶段,这些都是学生敏感的问题。他们会因为昔日好友的背叛而对友谊产生怀疑;他们会对异性较为关注,会思考男女之间到底有没有友谊;他们会思考生命到底怎样才是精彩的。比如以学生对友谊问题的兴趣为基础,可选择一些关于友谊的文章开展一次专题阅读。推荐《列子·汤问》《史记·管仲列传》、臧克家《怀念寿彝》、纪伯伦《论友谊》、培根《论友谊》、梁实秋《论友谊》等文章。这类专题阅读贴近学生生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通过阅读能加深他们对友谊的了解,帮助他们敞开心扉,进而了解生活,了解人生。
(4)专题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考虑到学生写作的材料往往千篇一律,这是他们缺乏阅读积累和阅读体验的结果。开展专题阅读活动,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的信息量,让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同一问题。要学会做有心人,既要学会“读生活”,注重观察体悟;又要多阅读,除要努力读好课本上的名篇,借助教材巧成文,还应定期选读一些名家名作,积极进行补充阅读。要以某个作家为中心进行专题阅读:研读三到五部该作家的作品,读一本他的传记,尽可能多地读关于他的评论文章。以研读苏轼为例,我们可以阅读、背诵苏轼的诗词,还可以阅读林语堂的长篇传记《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等评论文章,熟悉苏轼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历程,走近苏轼。一个作家,尤其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要比普通人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通过高中三年(或高一高二两年)的专题阅读,起码能够读懂一个作家,并与他有心灵沟通,这也可以说得上是语文学习的胜利。书读多了,读活了,博闻多识,才能“眼高”;有了审美鉴赏能力,再以丰厚的生活体悟作为基础,就自然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5)专题阅读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譬如高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古文单元,涉及到韩愈、曾巩、柳宗元、欧阳修等人的文章,在讲读这些文章的基础上,给学生印发梁衡的《读韩愈》、余秋雨的《柳侯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等文章,并让学生主动去寻找唐宋八大家的资料。在此专题阅读之后,梁衡、余秋雨等文人独特的视角给了学生一些启迪,再引导他们去了解这些遭遇坎坷、经历丰富的古代文人。将此专题与研究型课题相结合,可推荐学生以“高中教材中唐宋八大家文章研究”作为题目,鼓励他们将专题阅读与研究结合起来。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他们可仔细阅读教材中的八大家文章,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他们的相关信息。这样带有研究性质的阅读,既能使学生的文言功底得到加强,也缩短了他们和古人间的距离,明白了研究可以让他们的学习更为透彻,可谓一举多得。当然,学生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和自己的阅读经验、兴趣,确定某个“主攻”的专题,在一般专题阅读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为专题研究性阅读。
循专题阅读之径,入语文素养之堂。经过一定时间的阅读后,每位同学都获得了一定数量的专题资料,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从一个个小小的阅读专题中读到不同作家的风格,读到不同的社会人生,并能形成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将有所提高,各项语文能力和素养也将得到提升,这时我们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建议每次专题阅读后进行一次交流活动,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获得知识的完善和补充,观点的碰撞和共鸣;也可开展一些阅读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弘毅诗文朗诵或征文竞赛、文学名著阅读竞赛等;也可鼓励学生将读写感悟交流或推荐发表。
当然,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的兴趣、习惯、方法等心理因素和学生的思维等智力因素。目前对学生专题阅读能力的检测还缺乏科学的动态评价体系,主要依靠考试的反馈这一形式,但它不能反映学生的阅读过程。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方法的形成、思维品质和个性心理的发展变化等都需要一套跟踪检测的动态评价体系,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薛艳红,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靖江。本文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