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8期 ID: 143327

[ 袁敦文 文选 ]   

怎样打造作文的亮点

◇ 袁敦文

   作文不能人云亦云、四平八稳、似曾相识、老气横秋,必须要有让眼睛为之一亮的亮点。如何打造作文的亮点?我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用智慧的哲思照亮文章的灵魂
  
   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就靠一篇文章(策论)取仕。那时的文章要求就是“代圣人立言”、“代君主治世”。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要求?因为,这两点最能展示作者的思想和智慧,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正因为这样,我们在写作过程中,要充分展示自己良好的“思维品质”,让文章展现出广博的智慧和深邃的哲学思辨性,给读者以智慧的火花和哲思的启迪,从而达到灵魂的震撼。例如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渴望了解人的心灵。我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我们从何而来?到何处去?人为什么而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从古至今,都是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所热衷关注的人类学命题。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在这篇500余字的短文中,以其深邃的思辨性,为我们作出了精辟的回答。文章看起来简短,其内容却十分丰富,充满着严整的逻辑思维,可以说涵盖了宇宙生灵的全部。作者从物质的——爱情(生物本能);精神的——求知(人类心灵);社会学的——同情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三个层面阐释了“人类生命的意义”这一人类学的终极课题,这种寓深邃的哲理于浅显的事理之中的写法,令读者仰慕。
  
   二.用经典的材料擦亮文章的基石
  
   材料是文章的“砖瓦”、“基石”,是构成文章的“元件”。我们作文的材料不能从小学到高中总是“萝卜三碗”、“三碗萝卜”的十年不变的老面孔,一写到“奉献”,就是雷锋“助人为乐”;写到“奋斗”,就是张海迪“身残志坚”;写到“坚持”,就是居里夫人“屡败屡战”;写到“爱国”,就是屈原“投江而死”等等,这样老掉牙的材料,阅卷老师看到就头疼、恶心,怎么能够提得起味口,给你打高分呢?鉴于此,写到作文里的材料必须是新颖的、典型的,让人眼睛一亮的。如写“奉献”,不如写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某一位;写“奋斗”,不如写农民工“旭日阳刚”组合的故事;写“坚持”,不如写汶川大地震中幸存者的“坚持”;写“爱国”,不如写日本福岛大地震中日本国民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当然我们强调材料的“新颖”,并不是说屈原、李白、苏轼等旧材料就不能用,我们反对的是不会翻新旧材料的人云亦云的作文。旧的典型材料如果用得好,用出了新意,是一样可以得高分的,如2001年江苏省考生蒋昕捷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证明了这一点。
  
   三.用激越的感情灼亮文章的情愫
  
  文章是感情的载体。感情可以分为实情、真情、激情等不同类型。写作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无论是哪一种“情”,都必须是真的,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表露,切不可无病呻吟,强说愁苦。一般说来,说明文是“以法示人,教人以用”——实情,如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
   记叙文是“以事感人,动人以情”——真情,如朱自清的《背影》: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段写“父爱”的文字,毫无华丽的词藻,全是“真情”的流露,这比那“父爱有多么伟大啊!”的口号式的“空喊”,要感人得多。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启人以思”——激情,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议论部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这如火山爆发般的议论兼抒情,将作者对爱国学生的英勇精神的崇敬,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和盘托出,极富感染力,令人震憾!
   我们的作文,无论是什么文体,都要有真情实感。
   我们要用事物的实情去撞开读者的心扉;用智慧的真情去拨动读者的灵魂;用火样的激情去燎燃读者的感情。让读者与作者一同爱,一同恨,一同笑,一同哭,一同歌唱,一同激荡,心有共鸣,神魂颠倒。缠
  绵处,如梦似幻;高兴处,击节而歌;愤怒处,拍案而起。这样的作文,老师不打高分才怪呢。
  
   四.用诗化的语言靓亮文章的服饰
  
   语言是文章的物质外壳。作文水平的高下之分除了看作文思想水平的高下之分外,语言表达是否优美也是作文得分高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我国古代流传至今并且仍旧深受读者所喜爱的散文、小说,无一不是精美语言的典范。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语言“亮”起来呢?方法如下:
   1.语言要有细腻、生动的形象美。
   例如鲁迅的《药》: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么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这段描写,通过“抢、扯、裹、塞、抓、捏、转”七个动词,将一个凶狠、贪婪、冷酷的刽子手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令人毛骨悚然。
   2.语言要有色彩美、音乐美、意境美。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地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段文字写月光下的荷塘,有色彩美——“绿叶、白花、明珠、碧天、碧波”;音乐美——“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缕缕”、“密密”、“脉脉”等叠音词的运用,构成了曼妙舒缓、起伏迭宕、回环宛曲的音乐美;意境美——“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朦胧而富有诗意。
   3.语言要有启迪、警醒、思辨的哲思美。
   例如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文中划线的句子,就是给人以启迪、警醒、思辨的句子,洋溢着哲思美。作者告诉我们,人生的幸福,不在于浮华的物质世界,而在于自由的精神世界。作者厌恶现实生活中对金钱、名誉、地位、权势的苟营追求,羡慕这种超凡脱俗、清静自然的理想生活,表现了作者不同凡俗的高蹈情怀,给人警醒和启迪。
  
  袁敦文,语文老师,现居湖北麻城。本文编校:老 猛

怎样打造作文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