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8期 ID: 143324

[ 周珍 文选 ]   

引导学生体验古诗意境

◇ 周珍

   意境是情与景、虚与实、形与神在不同层面的有机融合,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正如王国维所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因此,诗词教学一定要把引导学生品味、体验意境当做根本任务,要使学生从与诗词意境“隔”的状态上升到“不隔”的状态。
   “隔”与“不隔”的问题首先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通过举例提出,朱光潜在《我与文学及其他》作了进一步解释。他认为“隔”与“不隔”的分别可以用“情趣”与“意象”的关系来说明。构成诗的要素有三:就骨子里说,它要表现一种情趣;就表面说,它有意象,有声音。诗以情趣为主,情趣见于声音,寓于意象(也称意境)。如情趣与意象恰相熨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
   朱光潜只说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其实,要实现读者与诗词意境的“不隔”,不仅要求文本提供鲜明生动的形象,还要求读者通过审美活动从意象中体味出其中的情趣。伊瑟尔曾说:“本文自身的模式只是整个交流过程的一个方面,因此,本文的保留剧目和策略只不过提供了一个可资交流的框架,要想达成交流,还必须由读者在这个框架之内为自己构筑审美对象。”(伊瑟尔《阅读活动》)
   对于初中生在品味、体验古诗意境中存在的困难,语文教师是深有体会的。有些教师干脆放弃,学古诗只让学生会背能考试就行。现在,很多地方考古诗只考默写,就是对这种倾向的妥协。这是一种应试教育的倾向,当然不足取。
   有些老师,重视古诗意境教学,可是讲得过细过多,试图将自己阅读体会或者专家的分析灌输给学生。这样教学,学生也许能知道几条知识化的结论,但是作为作家精神生活结晶的产物——意境美,需要的不是条分缕析和认知训练,而是在感知、想象、领悟中的真真切切的体验积淀。
   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品味、体验古诗意境,化“隔”为“不隔”。
  
   一.诱发情感,介入意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就不能忽视对学生情感的调动。
   怎样调动学生情感呢?关键是引导学生由日常态度进入审美态度。
   1.教师可利用感情鲜明、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实现引导。
   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教师这样设计导语:李叔同先生说,离别是一个凄苦的梦,“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在李白笔下,离愁是一首轻快的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那么在王勃的眼底,离别究竟又有着怎样一番滋味呢?
   2.引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的朗读。
   在学习《木兰诗》时,教师没有疏通文意,也没有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而是让学生细细去读。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有的说“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要读出一种坚定的语气,自己是女子,家中无男儿,父亲又年迈体弱,而此时军情紧急,如何是好?思考良久,终于下定决心,代父从军。再让学生揣摩一下这坚定的语气该如何读出来,由之前停机叹息的心情沉重到思考良多的犹豫不决,再到此时的下定决心,当学生能读出木兰这些细腻的心理活动时,他就真正地感受到木兰孝顺、体贴、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形象。
   3.教师可借助学过的古诗过渡到即将要学习的古诗。
   在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一诗中我们这样导入:
   岳阳楼名满天下,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我们曾学过杜甫的《登岳阳楼》。在南宋战火纷飞的年代,诗人陈与义也登临岳阳楼,写下了一首同题吊古之作《登岳阳楼》,颇有杜少陵之遗风,我们今天来学习这首诗。
  
   二.展开想象,营造意境
  
   叶圣陶先生对此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提出,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
   如何引发学生的想象呢?
   1.帮助学生填补文本“空白”,“召唤”学生放飞想象。
  《天净沙·秋思》中有诗句“断肠人在天涯”,这个“断肠人”课本并未给出注解,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填补空白的方式加以引导,让学生想象这断肠人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学生有的说这断肠人是一名军人。狼烟四起,他应征入伍,十年后凯旋而归,可入眼的只有那连绵的荒冢,亲人早已逝去,无家可归,只能四海漂泊。有的说这断肠人是一名赴京赶考的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却名落孙山,自觉无颜面对父母妻儿,于是浪迹天涯……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散文式的优美语言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以品味意境。
  2.抓住关键字词引发想象。
  王维《过香积寺》中有这么一句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作者为何用“咽”、“冷”替代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流”、“照”二字?引导学生去想象流泉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变得细小了,喑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日光照射在树密荫浓的松林间,受到阴暗环境的影响,现出冷色调。既描绘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也衬托出了作者孤寂的心境。与《山居秋暝》中所描述的秋山雨后的迷人景色和陶醉的心境是大相径庭的。可见,对于诗词赏析而言,抓住关键字词引发学生想象,是审美入境的必经之路。
   3.借助音乐、绘画、表演等其他艺术手段激发想象。
   在欣赏《蒹葭》这首诗时可播放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歌曲源于古希腊神话里一个美丽的传说,年轻的国王爱上了自己雕塑的少女的雕像,他向众神祈祷,期盼爱情的奇迹。而《蒹葭》一诗中所追逐的伊人,如同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纵使人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诗和乐曲共同表现了一种表达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在音乐里学生感受到那清丽婉约的诗句背后淡淡的哀伤惆怅之感。
   中国画与中国诗历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张彦远说:“诗画异名而同体。”孔武仲说:“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滁州西涧》中有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宋代画院曾用此句作为招考画家的试题,可让学生也画一画。画中“舟自横”的形态各异,折射出每个人从诗中感受到的也有所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滁州西涧那如画般清幽的美景如此赏心悦目,有的感受到了诗人不受外界纷扰的恬淡宁静的心情,有的读到的却是苍茫旷野之中没有渡客的荒凉,和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在教学《石壕吏》一课时,很多老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课本剧表演,把诗歌改编成剧本,然后以声音、表情、动作再现作品。诗中老妇的“致词”是自言自语、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抓人的吏又说了些什么?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才能感受到在这个苦难的年代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的情景。
  
   三.启发思维,品析意境
  
   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说:“为了能够沐浴于光芒之中,艺术必须通过思维的解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品析?
   1.从诗眼入手。
   情智教育创立者、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泊船瓜洲》一诗中并没有采用通常的以“绿”字统领全文的做法,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充满人文情怀的“还”字上,“离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更该还”,“思家切——不得还”,明月高照,月儿已圆,但阖家却难以团圆,从中领悟到北宋重臣王安石“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一“还”字统领全文,使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步步升华。
   2.以疑促思。
   在《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中有学生突然问:我们平常看到的烟都是白色的,为什么香炉峰上生出的是紫烟呢?学生围绕这个有趣的问题展开讨论,有的认为是李白喝醉了,把白烟看成了紫烟;有的认为是阳光照射的效果;还有的说是因为李白很浪漫,而紫色是一种浪漫的色调。学生在分析中想象,在猜测中理解,不知不觉中仿佛来到了庐山,学生在对紫烟的理解中进入了诗境。
   3.比较鉴赏。
   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只有通过赏析才能充分领会。马致远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也有一首《天净沙·秋》。谁写得好呢?学生有的说马致远写的好,妙在情景交融。描绘了多幅图画,烘托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情愫。而白朴只写景,却没有情。有的说白朴写得好,深秋仍然有色彩斑斓,鲜艳明丽的地方,马曲中只有一味的冷色调。有的说马曲中动、静景相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相映,更显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更见苍凉,我们仿佛能听到流水声和呼啸的风声。就在这样的对比赏析中学生进入了诗句描绘的有色、有声、有形的世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我们可将古诗与现代诗比较,在席慕容的诗中,她常常熟练而技巧性的活用古诗词,在《囚》一诗中写道:
   多情应笑我
   千年来
   早生的岂只是华发
   岁月已洒下天罗地网
   无法逃脱的
   是你的痛苦
   和
   我的忧伤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苏轼的诗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想到岁月沧桑,岁月无情。读者因熟悉苏轼的诗,就能很好的理解这首席慕容的作品。
   我们还可将古诗与散文比较、台湾诗人余光中在他的散文名篇《听听那冷雨》一文中化用了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我们也可将古诗与歌词比较、歌曲《菊花台》中唱到“夜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从中隐约能看到温庭筠《望江南》的影子“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永恒经典,它绵延了几千年,保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用“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诗来形容古诗意境教学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新教学方法,学生一定能深入地品味古诗意境,化“隔”为“不隔”。
  
  周珍,语文老师,现居广东深圳。本文编校:老 猛

引导学生体验古诗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