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8期 ID: 143335

[ 杨舜山 文选 ]   

课外阅读的问题与出路

◇ 杨舜山

   课外阅读,通俗地说就是课堂之外的阅读,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对学生来讲,它与课堂学习是并行不悖的两条学习主线,不同的是一个是课内,一个是课外。但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课外阅读都不是课堂学习的补充,也不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如果说,课堂之内的阅读载体主要是学生所学的课本,那么课外阅读就是除课本之外的在课外进行的阅读。课堂学习有老师在堂,有同学在侧,有作业在即,有考试在后,而课外阅读却没有,它是自由的,也是自主的,是一方任学生自由飞翔的天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现在的课外阅读已经不再仅仅是纸介质的文本阅读,还包括电视阅读、网络阅读等。时下的情况是,课外阅读正在远离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谁之过?谁来给力挽救课外阅读这一危局?
  
   一.问责:中学生课外阅读缺失谁之过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这些做教育工作的实在是有些汗颜。现在的中学生除了课堂上听课、写作业,课下还是写作业,基本上没有什么课外阅读,更谈不上在课外阅读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对于大多数初、高中学校来说,课外阅读与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已经渐行渐远,不少中学生甚至还不知道课外还有阅读,只知道课外还有作业。时下中学生远离课外阅读,谁之过?
   1.社会的主流舆论误导了学生家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初中家长接受了这样一个讯息:孩子读书是不用花钱的,孩子只要读完了课本就一定可以成才。当然,这个讯息是我们的主流舆论给他们的。我们的主流舆论说这个话动机是好的,希望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但实际的情况达到这个目的了吗?没有。因为我们的初、高中家长几乎是与此同时还接受了另一个讯息:孩子只要多做资料,中考和高考就一定能考出好成绩。因此学生在购买各学科多种复习资料时是舍得花钱的,不管这个资料有用还是没用。但要家长出钱为学生买一本文学名著或是科普读物之类的书却是不行的,认为那是浪费时间的闲书。古往今来,凡是成才的人都是读了很多书的人,但却不一定是浸泡在题海中的人。如果我们的家长把钱投放在学生阅读素养的建设上,投放在对孩子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上,而不是投放在各学科多种复习资料的重复购买上,那才是社会的真正的进步,才是中华民族的幸事。社会主流舆论误导学生家长,这是一过也。
   2.多学科、大题量、高难度的作业垄断了学生可资利用的时间
   新课改以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十年过去了,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没有多少减轻,几乎与课改之前没什么两样。不同的是初中由过去每周六天的在校时间减少到每周五天,这确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性进步。但高中呢,仍然是每周六天半。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考试课程作业之多,真是难以言说。多数中学生在课余、在晚上都埋头于写作业之中,基本上没什么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这些作业是否必须,这里不用多讲,至少不要那么多,不要那么难,不要那么杂。那么多的学科、那么难、那么多的作业,在同一时间安排给学生,学生还有课外阅读的时间吗?学生的课外,已经不是阅读的天空,而是作业的天空了。在这样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作业世界里,课外阅读能有立锥之地么?多学科、大题量、高难度的作业垄断了学生的时间,这是二过也。
   3.课外阅读环境的缺失使学生的阅读面越来越窄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环境包括学校图书(馆)室、阅览室、每天早上的读报时间、每晚的央视新闻联播收视时间、教室报架、教室图书角、班级课外读书风气、家庭读书环境、家庭网络环境等。现在我们很多学校有图书(馆)室却不开放,即便开放了学生也没有时间去光顾;阅览室里放有报刊杂志但却没有时间去借阅,去了如果管理员不在也只得败兴而返;每天早上的读报时间和每晚的央视新闻联播收视时间基本上取消了,窗外的风声、雨声与窗内的读书声仿若隔世,家事、国事与天下事全然不入于心。还有教室的报架有架无报、图书角有角无书,班级课外读书风气淡薄,同学之间再无名著借阅之往来,家庭读书环境之糟糕就不用多说了。网络环境更是说不得,学生上网往往不是阅读,而是玩游戏,以至于家长对学生上网极度反感。课外阅读环境的缺失产生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学生的阅读面越来越窄,终日与学生打交道的就是课本、作业本和复习资料。学校、社会、家庭课外阅读环境缺失,这是三过也。
   4.频繁的考试使学生始终处于手忙脚乱的应付之中
   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讲,在校时的考试之多可以说是世界之最。除了体育、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不考外,其它学科几乎是单元一小考,每月一大考,期中期末一统考,中间可能还有模拟考、调研考等。这么多的学科这么多的考试学生可以说是应接不暇,每天都处在应付各种考试的准备之中,根本没有时间来考虑课外阅读的事。更令人不解的是,不少学生在上语文课之前,连当天要上的课文都没有读过,甚至于课文上完了,课文都还没有完整地读一遍。频繁的考试使学生手足无措,这是四过也。
   5.语文课只有课文阅读没有课外阅读
   现在初、高中教育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不列入考试科目的课程便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初、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课外阅读放在语文课程之中,在中考和高考中不便于考试也是课外阅读开展不起来的一个原因。尽管中考近几年出现了名著导读试题,虽然比分很小,但比没有要好。但不少考题没有导读特点,只有文学或文化常识特点。这不能怨语文老师,语文老师也难为无本之课外阅读。语文课只有课文阅读而没有课外阅读,这是五过也。
  
   二.给力:社会主流舆论家长学校齐努力
  
   中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只能是走过中学生生活的人们的一种美丽的回忆,不属于时下中学生的生活。但是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作为社会主流舆论,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家长,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应该为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为学生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做些什么?哪些事是我们现在可以做得到的?只要我们工作做到位了,中学生们还是可以在课外阅读的天空中自由飞翔的。
   1.全社会都要形成一种支持学生课外阅读的正确的舆论导向
   要端正全社会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认识。正面引导家长,正常的学习消费是应该保证的。一个人从识字开始到能看书看报,不是在课堂上只读那几本课本就能解决问题的。如果一个人只停留在识字写字这一层面,那也算过得去,但如果要成人成才,就没那么简单。当下著名的作家、科学家,有没有一个是仅仅在课堂上读了几本课本成为作家或科学家的?回答是肯定的,没有。现在我们很多家长也给学生钱,但那是给学生买各种类型复习资料的钱,是买练习题的钱,不是买课外阅读书籍的钱。高中学生就买高中有关学科的复习资料,初中学生就买初中有关学科复习资料,有几个家长是给钱让学生去买文学名著的?主流舆论呼吁减轻学生负担,应该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让学生有时间去读课外的书,而不是把学生课外阅读的书减掉。一个学生用十来元钱就可买一种文学名著,如果全班学生每一个人都各买一种的话,这个班就有几十种文学名著让全班学生共享。如果家长们能把打麻将、斗地主输出去的钱用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上,我们的中学生课外生活就十分丰富了,对中华民族将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我们的主流舆论要告诉家长,学生的成才是需要投入的。不投入就没有回报,过多的复习资料只能让学生越做越蠢,只有轻松的课外阅读才会让学生越来越聪明。
   2.学校要把课外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自古以来,课外就是学生的。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学生课外的时间。但时下,教师侵占学生的课外时间成了“负责”的一种表现,一天到晚把学生的时间填满成了学校抓得紧、校风好的外在特征,而且这种行为还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同。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不要说课外,即使是在课内,教师也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把学习的时间返还给学生,何况还是课外?把课外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笔者认为有这样几件事可以做:一是各学科作业课内解决,最多也只能在自习课内解决,各学科作业一律不留在课外,就是作文,也要当堂完成,不给学生自己找时间写作的机会。二是初中每周只上五天课的问题解决了,高中每周能不能也只上五天课?不上六天半,另两天让学生读点课外的书;每天的上课时间能不能不从早上六点排到晚上10点?也给学生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三是早晚自习不分到学科,学科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在早晚自习给学生上课,让学生在早晚自习中做点自己想做的事,读点自己想读的书。四是坚持每天早上读报和晚上收看央视新闻联播,让学生足不出教室就能知天下事。五是引导学生正确上网,进行网上阅读。把课外还给学生,校长和教师要养成一种好习惯,一定要容得学生有空闲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课外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学校要做的事还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3.教师在教学之余要做好“教”外阅读
   教师是读书人,但不仅仅是读过书的人,这一点谁也不否认。读过书只能说明一个人的过去,在工作中不停地读书才能证明自己的现在,也才能决定自己的将来。由于教书育人的专业需要,教师必须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停地读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做一个永不停步的读书人。但当下的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教书之余不读书,也不买书,这是非常严峻的一种情况。教师要舍得拿出一点钱来购买自己想读的书,并在教学之余进行阅读;还要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多方面阅读,丰富和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除此而外,教师要主动建议学校购买本专业重要的书,以便教学之余查阅。在教师“教”外阅读上,学校图书馆要扮演好指导者角色,例如为教师提供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信息、社会阅读热点以及教育教学专业方面的各种信息;聘请专家举办文化讲座,以引导教师的阅读取向。还可以举办以促进教师阅读为目的的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搭建各种校本平台,活跃教师阅读的氛围,交流教师阅读心得。还要为教师寻书、购书以及为教师因阅读带来的拓展性研究提供帮助,等等。对教师来讲,“教”外阅读是一件宁静淡泊的养心活动,是心灵自由飞翔的内心享受,阅读要成为教师生活的主动需求,成为职业生涯的一部分,把享受阅读的乐趣和愉悦逐渐放入教师阅读的中心位置。要通过“教”外阅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教师的“教”外阅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表率,是引领,是示范。
   4.语文教师要加强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中学生要完成410万字的课外阅读任务,就离不开语文教师的指导。要通过教师的指导让每一个中学生明白,五千年中华文化能够以其博大精深给予学生丰厚的文化营养,当代文化如一脉清新的、活泼的溪流能够滋养学生的心灵,外国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与文化特征能让学生体验异域世界的缤纷多彩。课外阅读就是中学生与传统文化对话、与多元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是开阔学生文化胸襟、提升学生生命智慧、养成学生良好文化人格的一块丰腴的土壤。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课外阅读的天地,提高自己的阅读素养,形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作为一名中学生,自身要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先进的、优秀的文化作品,不单要学会自律、自制,还要帮助其他的同学正确地进行阅读,拒绝、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作品。自身与同学多交流阅读心得,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对方,从而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促进自身的修养和文学素养。
   5.课外阅读与语文课程彻底脱钩
   时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之所以濒临消亡,就是因为过去一直把课外阅读放在语文课程之中,把课外阅读看成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织部分,或者是语文教学的延伸。这看起来像是很有道理,其实是很没有道理的。语文是课外阅读的基本属性,语文教师也是课外阅读首席指导教师,这是没问题的。但把课外阅读放在语文课程之内却有待商榷。因为课外阅读的外延已经扩大了,已经不再是过去的纸介质的文本阅读了,还包括电视阅读、网络阅读等。把课外阅读放在语文课内,既削弱了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又降低了课外阅读的地位。应该把课外阅读从语文课程中独立出来,像综合实践活动那样与语文课程彻底脱钩。这样课外阅读才能落到实处。
  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天然氧吧,是铸造灵魂的心灵车间,是智慧人生的文化通道。博览群书,可以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可以丰盈一代国民的精神家园。打造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蔚蓝天空,我们一齐给力!
  
  杨舜山,中学语文教研员,湖北省恩施州教科院副院长,特级教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本文编校:石在中

课外阅读的问题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