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首先是一门心灵的学科,它直接诉诸学生的心灵对话。散文是美文,拥有强烈的情感宣泄,饱满的生命激情和优美的语言魅力,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再塑生命》让每一位阅读者都可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渴求和灵魂慰藉的需要。它纯粹是个体表白,对人生,对生活,对生命的一种认识,它抒发了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感悟,就《再塑生命》这一散文我尝试从情·知·活—三位一体动态生成审美式散文教学。
情 听觉上,音乐是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作品是作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思,抚慰人的心灵,熏陶人的情感,授《再塑生命》一课,我选择了一种柔和的轻音乐贯穿整个的课堂,孩子们在欣赏中慢慢进入角色,把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教学中可以调动各种感观达到较好的效果。
视觉上,据课文选择了一则玲珑隽秀的电视散文,多角度全方位营造和谐、温馨的情感氛围,让孩子们将这篇长长的散文文本用几分钟简单而直观的立体化,迅速完成了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和整体轮廓的梳理,将文本压缩并流淌出作者需呈现的情感状态。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将电视散文引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诗意的空间”中去享受审美,在“心灵的家园”里感悟人文内涵,接受灵魂的洗礼,提升人生的境界。
主观上,教师教学情绪的真诚而深刻才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才能有感染力与亲和力。完美的情感教学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它具有起、承、转、合的韵味,具有曲径通幽、起伏跌宕、峰回路转的魅力;既有纵横捭阖的豪放,又有细密精致的婉约。正如孟子所言:“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再塑生命》中谈及黑暗中的感受时,教师是低沉的,凄然的,出示课题“再塑生命”时,用的语言是“生命中的第一缕阳光”;画面上意象物为“点燃的烛光”;情绪上是微笑着完成这一细节动作,完美的情感教学也许会使学生缓解课堂疲劳,学有所获。
知 以个性化阅读为切入点,意图在还原个体阅读真实状态的基础上,摸索出一条更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散文阅读,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再塑生命》文章很长,首先结合“先学后教、两案合一”,采取了复述故事比赛的方式检测自学情况,整体感知文本。接着出示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海伦在遇到莎莉文老师前后的生命状态。请从原文中提取信息展开个性化文本的自主阅读,从语言文字的知识角度来对文本进行阅读,思考。
满足了孩子在知识层面上的第一层需要后,现代散文文质兼美,意境深远,有意识的突出散文的“美学形态”教学,把目标定在较高级层面,采用情境法,落实“美点寻踪“。《再塑生命》一文,让孩子自主的寻找文章的美点:主题美,人物美,语言美,风景美等构成了一朵静静绽放的小花,孩子们的思维理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答案也五颜六色,精彩纷呈。在体验人物美时,有孩子谈到自己喜欢海伦时,说到:海伦看不到,听不到,说不出,她却能这样坚持不放弃地学习,而且最后竟掌握了七国语言并完成了很多经典的著作,一下子,觉得自己什么事都习惯找借口,太不努力了。从她时断时续的叙述中,看到了她活生生的亲身体验和对于人生初次心灵的思考。看着她坚定地目光,我深信,这个孩子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祝贺你长大了!”我微笑着告诉她。我想我与孩子在那一刻的对话便是最有价值的教育。也有孩子谈到自己很欣赏莎莉文老师时,谈及老师所闪耀的独特的人性美,从他眼里对老师的钦佩中我也看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鲜活的教与学相长。我以为师生之间对于事物,对于生活,对于美,有了平等而自由的交流,这是深刻层面的课堂,流淌爱的课堂。语文课堂教学变成了人生经验与价值的探索。
对话的结果是帮助学生把“物化”了的死的知识变成活生生的人生经验,使“真”主体化(认识、掌握客观规律),“善”实践化(良好动机在语言实践中转化为现实),“美”对象化(语言中产生美感),达到人格心灵的唤醒,帮助学生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实现自身潜能的主人。
活 人的本质是在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中生成、表现、发展的。贯彻快乐的原则,富有情趣、知趣、理趣、活趣。
1.活动的形,体现多样性。语文中最传统的方式要算朗读了,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如果只做无声的语言来接受那真是一大遗憾,如果让朗读变得有意思,那岂不是更妙!纯粹的朗读摇曳成孩子的自由选择读,个人情景体验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二重唱似的读,唱赞美歌似的齐读。指导朗读海伦身处迷惘的段落时,让孩子心理暗示自己曾经的一次茫然,孤独感受,情感酝酿后用心读;活动过程充满着心灵的愉悦和创造的激情,孩子对朗读的注意要素心领神会,潜移默化,当他们读到海伦学习了很多文字以后的那种幸福感时,我看到他们脸上分明挂着幸福,我们与文本一起呼吸,我们跟着人物一起哭和笑,我们的语文课堂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呈现了生命的气息。
2.活动的面,体现全员性。设置环节“请找出打动你心灵的句子读出来并赏析”答案呈开放性,审美个体有差异,但每个孩子都有想说的话,且这种开放状态下的表现是随意而真实自动生成的,往往能激起孩子课堂智慧的浪花。有开朗、活泼的孩子喜欢词藻华美的段落,平平仄仄的自我陶醉式的赏读着;也有内敛的孩子选择朴实无华的小句子轻轻地吟读;有的婉约女生选择抒情式的句子来倾诉一下内心的情愫;也有小男子汉挑出泛着哲思的话体味其中理性的思辨;还有喜欢大自然的孩子汇集了文中漂亮的风景描写处——我呢,分享着春天的姹紫嫣红,无需道出哪朵花最美,孩子,一个个成了骄傲的天使,花开一地,散落纷纷理趣。
3.活动的质,体现发展性。课堂的拓展延伸部分设置了一个“爱是什么?聊聊你生命中的爱的故事”环节,这个谈话已经不是文本的一种择取和审美,她需要从文本中提升到对自己的人生思考和积淀。对孩子的目标要求有了质的飞跃。“爱是一个拥抱,让你感觉温暖。”“爱是一个教训,我要谢谢在我做错事后给我惩罚的老师,我想说你们辛苦了。”“爱是一个个唠叨,‘你要记得及时穿衣,记得按时吃饭,记得上课认真,记得不懂就问,记得——妈妈老是在我耳边说个不停,我觉得很烦,想想这都是一个个关爱,也就听着了。”“爱是一记耳光,我现在还记得那次我的爸爸狠狠打了我一记耳光,当时我很恨他,都有些怀疑他对我的爱,现在我明白了,耳光里装着爱,我有一个好父亲。”《再塑生命》中爱的主题已经在每一个体中的生活里得以很好的诠释,孩子的解读不但是情感的宣泄,而且是灵魂的唤醒,是生命的超越,是对自我生活的是非判断和理性认识。
情·知·活——三位一体动态生成审美式散文教学,让学生从容地在“诗意的情境空间,心灵的情感家园”里完成对散文文本知识的解读和感悟,体会审美活动的愉悦,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用生命静静地引导,让学生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用生命静静地聆听,让有意的施教变成鲜活的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新型的散文教学模式,促使我们的教育向生命敞开。
易慧,语文教师,现居湖南株洲。本文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