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所著的《白杨礼赞》一直被誉为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虽历经八次课程改革,仍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更迭教材中占据抢眼的位置,可谓大师所著经典穿越时空依然不朽的明证。笔者做学生时,脑袋跟着老师走,师云亦云;刚参加工作,奉教参为圣经,照本宣科;教了几轮后,才发现该文有些细节尚需斟酌甚至是要纠偏。今笔者不揣谫陋,仅以揭示文章主旨的第七自然小节为例,试为之指瑕一二,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为了使读者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姑且允许我先把这段文字、标点一并照抄,同时为各句加上标注:
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②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③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④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⑤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⑥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⑦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首先让我们关注第①句,从语法角度看,它是由两个并列的分句构成,在写法上属常见的欲扬先抑,表达白杨看似平常之意,并未发现欠妥之处。关键要分析第②句的“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与上下句关系的紧密程度,稍一思忖就会发现:之所以判断出白杨树的不美,就是因为它既无婆娑的姿态又无屈曲盘旋的虬枝,这是一个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二重关系复句(整体而言是因果关系,其中两个“没有”统领的分句又构成了并列关系)。如果把它放在第②句就显突兀,因为很明显可看出,该句是一个相当独立的表假设关系的复句。那么这两句该怎样准确表述呢,依笔者拙见,只需将“虬枝”后的句号改为逗号,将“不美”后的逗号改为句号即可。另外,句中“那么”后的停顿也是可停可不停,但不能算是文章的瑕疵。
接下来我们再看第③句,该句是与第②句构成转折关系的复合句式,“但是”这一连词为明显的标识。而在其内部,又存在两重关系,即整体而言是因果关系:因为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所以得出了“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的结论。文中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之间的逗号改为顿号似乎方为正确,因为根据通用的语法规范,尽管逗号和顿号都表示句中停顿,一般说来,并列词语之间不需要较大的停顿用顿号,比较长的句子或结构复杂的短语并列方用逗号,譬如说,“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泉水,这鲜艳的山花,使年轻人深深地陶醉了”这句话中间有着复杂结构的并列时才用逗号。根据这样的认识和理解,第⑤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中的逗号也应改为顿号。第二层为递进关系,通过一个“更”字不难看出。问题的关键是,这两个小分句之间能够构成严密的逐层深入的关系吗?从字面来看,“伟岸”指白杨树魁梧高大,“正直”指其不偏斜、不弯曲,“朴质”指其质朴本真而不加文饰,“严肃”指其令人敬畏,“温和”指其不严厉、不粗暴或平和不猛烈,“坚强不屈”指其坚韧、刚毅及毫不屈服,“挺拔”指其直立而高耸。根据由表及里即从外部形状到内在气质的顺序排列,我们可以发现,“伟岸”“正直”“朴质”“挺拔”应在同一层面,即表明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其中,“挺拔”与“伟岸”“正直”的词义上存在杂糅交叉之处),“严肃”“温和”“坚强不屈”则处于逻辑上的第二层面,即揭示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所以,笔者斗胆将此句改为: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更不用提它的严肃却不缺乏温和与坚强不屈,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最后,我们重点来看第⑥句的“敌后”用得是否恰当。《新华词典》对这二字的解释是:作战时敌人的后方。敌人是指谁?毫无疑问,应该是指侵华日军,那么他们的后方是哪里呢?是指日本所属的北海道、四国、九州、本州,或者是与俄罗斯有争议的北方四岛吗?太远了吧!与我国西北的抗日军民有何干系?!难道他们跑到日本本土浴血奋战去了吗?有人可能会说,你这是因为无知而瞎扯、胡扯!这里的“敌后”专指敌人占领区的后方,在抗战期间,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大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在敌人的后方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逐渐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并建立了诸多民主政权。譬如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西北和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华中抗日根据地等。这里的“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即指为了巩固根据地不受敌人侵略而站岗放哨的的卫兵,难道茅盾先生不可以这样写吗?笔者想到此处不禁有些气馁了,但转念一想,还是不对!理由如下: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从1940年5月起,茅盾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他耳闻目睹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因此在1941年写了这篇文章热烈歌颂他们。可见,茅盾想要歌颂赞美的对象主要是以革命圣地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抗日军民。那么,延安所属的陕甘宁根据地算得上是“敌后”吗?根据史实可知,1940年,根据地的东面和北面的许多地方均已沦陷,它的正面就是敌人,我看应该称之为“敌前”更为合适。这时,又有人会指出,你太没有想象力了!茅盾先生看到陕甘宁边区军民的火热生活,自然联想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理应同样如此,在那里——“敌后”不是肯定有“傲然挺立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吗?笔者也曾经这样想过,真是意欲搁笔不再思辨,但再联系第⑦句加以分析,也排除了这一可能性。请看:“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让我们运用一定的地理常识并结合作者的阅历从空间上进行考证,比华北平原更近的是哪里?不是东北三省,不是胶东半岛,不是长江中下游,更不是两广、四川、琼崖,只能是指茅盾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包括陕甘宁根据地的祖国西北地区(作者此前也曾在新疆等地考察)!有鉴于此,如果将本自然小节第⑥句的“敌后”改为“西北”或“黄土高原”,就显得科学准确。这样,作者思维的骏马由近及远,从“西北”纵横到“华北”,从“黄土高原”驰骋到“华北平原”不是顺理成章令人信服吗?
当然了,笔者如此执拗似乎有些过头,大多数人认为,茅盾先生当时激情澎湃笔走龙蛇,兴致所至乃下笔成文,怎料你无知后生无理取闹,纯属鸡蛋里挑骨头。但笔者一直认为:就语文学科而言,尤其是就当下的语文教育现状而言,学生拥有丰沛健康的人文情怀固然重要,严谨执着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同样不可或缺。这也算是对大语文教育观的一次诠释吧!希望这篇小文能于各位同仁、读者有所裨益,笔者则欣欣然手舞足蹈了。
郝明智,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本文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