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当话题作文率先出现于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之时,其“三自”,即立意自定、文体不限(后改为自选)、题目自拟的开放性,完全打破了传统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关于立意及文体的种种限制。倡导自主、开放、个性化作文的话题作文,使中规中矩刻板教条的作文增添了几分灵气和睿智。对学生来说,在激活思想发散思维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令人耳目一新。
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伴随着话题作文“三自”而来的,又恰恰是若干不确定的毛病,包括立意的似有似无、文体的亦此亦彼、行文的若即若离等。基于此,话题作文的命题也由毫无任何限定的单一概念型话题,如:诚信、转折、纪念,调整为带有一定限制性的短语型话题,如:心灵的选择、双赢的智慧、生无所息或生有所息,并进一步调整为更具指向性的关系型话题,如: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人文素养与发展、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随着语文高考话题作文的出现及调整,有关应试的研究、技巧、训练也如影相随以至登峰造极。宿构、套作渐变为话题作文难以精确评价的痼疾。譬如:从任意一位先贤或名人的言谈举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诚信”的力量,感觉到“心灵的选择”的意义,感悟出“人文素养与发展”的重要,进而感慨“生无所息或生有所息”和“双赢的智慧”。难怪有人说:逮住一个人,写出一篇文;设定一由头,扯着话题走。
在经历了一个由放到收的过程之后,话题作文已不声不响地开始淡出。实行分省自主命题以来,话题作文更是渐行渐远,特别是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来的这几年,话题作文已形单影只,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间,全国各地分省命制的高考作文题中,就只有个别省市以话题作文的形式来命题。很明显,语文高考的“后话题作文”已经到来。但是,前前后后将近十年的话题作文,其影响早已超出高考的范围,不仅高中生直接受其影响,就连中考乃至小学的作文训练也时有话题作文的影子。尤其是话题作文对学生写作的文风、文品、文思、文脉的负面影响都大有积重难返之势。在毫不贬低话题作文开拓、进取、激活、创新的历史价值的同时,面对当前学生作文的现状,我们也应该前瞻性地反思话题作文的贻害,以利更为准确地认识作文教、学、考的症结所在。
首先是审题立意的泛化。
由于话题作文只要求所写“与话题有关”、“在话题范围之内”,结果是以简单的是非认定或者宽泛的认知评价来言说话题成了一条捷径和套路。写议论文,多从正确和错误、应该和不应该、能够和不能够等几方面做表态式的议论,假如话题本身的大是大非很明确,一文的立意也就基本框定了,假如话题较为“中性”,就可好可坏来个双向立意。如果写记叙文,则只要所言之人或事属于话题的范畴即可,哪怕与话题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可给它贴上话题的标签。话题与立意之间若即若离的结果,使作文的审题立意渐进为一种泛化的预设。
其次是文体意识的淡化。
话题作文对文体的解禁,一开始就一步到底,即“文体自定”。既然“自定”,那也就是说,不管写成什么样都可以自由地确定这就是一种“体”,当然也就无所谓统一的规范的标准了。由于无论怎么写都可以算作是“本人自定的文体”,结果叙非叙、议非议的四不像作文大行其道。待到发现文体的体貌已严重失形,赶紧将有关文体的要求改为“文体自选”,“选”当然只能立足于已有的规范的文体。可是,“文体自定”所造成的信马由缰已变成了无从驾驭的脱缰之驹了。话题作文淡化文体意识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第三是行文结构的弱化。
立意的泛化、文体的淡化必然使行文结构要么套路化要么随意性。最典型的就是采用“~~是A、是B、是C”或“~~可以A、可以B、可以C”的模式,其中,~~为可任意更换的话题,ABC则是预设好的并可以形成关系的诸如精神思想、行为目的、结果影响等等说法。这种提前的预设或说法,使三段式的评说和议论变成了一种既无的放矢又不明究理的空架子。只强调围绕话题,上下文用叙取议,既不关照彼此,更不注意远近,段与段说东道西,既不考虑深浅,更不分析松紧。“意识流式”的结构泛滥,思路是一个大问题。
第四是语言表达的异化。
话题的宽泛使语言表达的着力点变得既无需琢磨又难以确定。无需琢磨是指话题本身的属性很“稳”,难以确定是指话题发散的边缘极“广”。两种情况都使作文在对话题诠释、演绎、阐发时完全可以若即若离。于是,不伦不类空灵浮泛的议论或抒情大行其道,具体表现为,华美的辞藻时不时出现在飘逸的行文之中,不确定的甚至晦涩的提法、说法置于全文的醒目之处,貌似富有思想或哲理的排比句凭空而出。但乍看的深刻却不能掩饰从内容到立意的苍白,甚至说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说,连作者本人都是云里雾里。
不管是话题作文命题本身所造成,或者说是为应对话题作文而生成,上述思维定势、架构模式、呈现方式等,无一不深刻影响着作文的教学和训练,并且从高三层层下压到教学的各个年段,盛行之时,就连小学生也写起了话题作文。很快,话题作文成了任何人都可涉足且只要拉扯就能成文的一种随意性极强的表达。“话题是个筐,什么都可装”带来的是宿构与套作的泛滥,这又直接威胁着高考作文评价的公平与公正。话题作文的退出势在必然。
现实的情况是,语文高考的作文命题已经开始转身,即由话题作文转向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可语文作文的教与学却仍然在话题作文的影子下踯躅。那种把命题当作话题,从材料提取话题,尔后一切皆按原先话题作文的模板加以复制的作文随处可见。譬如要求以“绿色生活”为题作文,类似于“绿色生活,要有理想来指引;绿色生活,要用精神来支撑;绿色生活,要靠知识来实现”的泛化式议论就铺天盖地而来。给材料作文,就从材料的某一方面推出一个说法,再以该说法为话题作文。不难看出,背离命题和跳脱材料的作文很多时候都是话题作文的习惯性动作在作怪。
以伪深刻来掩饰真苍白,用空论道来替代实见解,这已成为当下高考作文虚空的通病。病之根乃应试的急功近利,病之源则是冲着作文考试的等级标准揣摩得分之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种影响至今难以消弥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授技法讲对策的作文教学和训练,曾在话题作文的考试中颇见成效。如此的作文教学和训练,败坏的显然已非写作本身,其对学生文风、文品的误导都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品质的形成。结果是,题目稍为“玄虚”一点,“大而空”的作文就滥;题目一旦指向或贴近生活,“小而假”的作文就多。
因此,如何让作文的教、学、考真正做到有机的良性循环和螺旋式上升,已成为一个很值得认认真真研究并切切实实实践的大问题。一方面,怎么考就怎么教看似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完全为考而教又明显不合教的宗旨。高考作文考什么、怎么考与作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已成二律悖反之势。通过调整或改变高考作文命题的方式,对作文教学施加有益的影响是迅捷而又可行的,但对于完全改变学生作文的现状,尤其是扭转话题作文所造成的“突兀式宿构”、“模板式套贴”的泛滥,则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考要“防堵”,教要“疏导”,两头并重无疑是最佳策略,即:要用难以宿构或套贴的作文命题来防堵,要以契合写作水平和能力全面提高的内容和方法来进行有效度的作文教学。即如此,两个“转向”就愈发重要,一是命题,二是教学。尽管距离理想的境界还很远,但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已趋动势,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这就给直接实施作文教学的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你的作文教学的理念转变了吗?假如语文教师仍然把应对高考作文作为作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仍然以谋划得分的策略和手段来指导学生的作文训练,甚至还对应对话题作文的那一套技法津津乐道,那么,所谓后话题时代的作文状况,也不会比之前好到哪里。这,理当警觉。
沈中尧,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责任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