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思想感情动于“内”,语言文字形诸“外”,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技能技巧,是一个人“写作能力”高下、优劣的核心内容。科学家们也曾对不同学科的某些数据进行过研究,他们认为:当代青少年的智能应当包括多种彼此相互独立的能力。而被列在这些能力第一位的正是“语言能力,即对文字意义和搭配的敏感性”。而所谓“对文字意义和搭配的敏感性”,具体地说,就是要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做到“规范、准确、连贯、得体”。根据预习,我们请四位同学分别概说一下作文中“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的基本要求。
生:规范就是作文中不生造词语,不乱用词语和句式;
生:准确就是写作时选词造句贴切,符合实际;
生:连贯就是文章的句与句之间通顺、流畅;
生:得体就是具体表达时符合语境,恰如其分地应用言语。
师:这四点之间有什么关联?
生:从基本的要求一步步到达较高标准。
师:选词造句基本不出错是最起码的要求,尔后才是连贯和得体的问题。再说语言本来就是一种综合现象,所以又不难看出,“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的要求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我们平时作文中的语言表达,所显现的也正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只有选词造句基本不出错,才能使语言的表达走向更高更强。
师:那么,“选词造句基本不出错”对应的应当是哪几个?
生:规范和准确。
师:那又如何将这两者具体落实到“选词、造句”之上呢?
生:从“规范”的要求看,就是选词、造句要符合语法。
师:对,字词的使用要注意“语素的配搭”,也就是词语间的关系;语句的组织要符合“语言的法规”,即语法的规范。
生:从“准确”的要求看,就是要注意词与词的细微类别。
师:是的。表情达意选用哪一个词要精准,特别是要仔细推敲“名词的范围大小”、“形容词的程度轻重”和“动词的动态异同”。
生:老师,为什么要强调推敲“名词的范围大小”、“形容词的程度轻重”和“动词的动态异同”?
师:问得好!从表达准确的角度看,即使是同义词,也还是有细微区别的,包括范围大小、程度轻重和动态异同等;从表达规范的角度看,词义、语意的显现都不是孤立的,上下文、前后句绝不可随意,特别是在思维速度明显高于表达速度的情况下,讲求“连贯”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说,“文从字顺讲连贯”应当是我们作文语言表达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大问题。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逐段分析一下大家手头学案左边的三个作文片断,主要看一看它们在“连贯”方面存在什么样的不足之处。
(看学案,做勾画)
例①:学生平时是家到学校,学校到家,两点一线,社会实践参加的机会越来越少,又怎能把想写的东西联系起来,联想开去。这也就促使同学们在无话可说,无字可写的情况下只好去抄录别人的或是别的文章的句子了。
例②:有一次,我在医院看病时从外面匆忙跑进一个人,他对着值班医生叽哩哇啦说了一大堆话,可全是废话,到最后才弄清楚原来有人被车撞了。结果,那被撞的人差点丢了命,如果那个人到了医院一针见血地说明事情的状况,就不会使医生费那么大劲,病人家属那么担心了。
例③:对于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应该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像在生产中看到了别人提高经济效益的好方法,先不忙全部照搬,先看看是好是坏,是好则吸取,吸取也不能盲从,要挖掘一下这个好办法的实质,再加上自己的特色来发展生产。
生:例①先说“学生平时”如何如何,后一句接着却说“这也就促使同学们如何如何”,感觉是学生促使同学干了什么,前后承接得不够通顺。
师:从道理上讲,就是陈述的主体或对象没能做到前后一致。
生:例②先讲“一个人”说废话,接着“弄清楚”情况的又成了别人,“结果”的后面又是“被撞的人”怎样怎样了,人称、时间、感受等不一致比较乱。
师:看得很仔细很清楚。这实际上是一个“角度”的问题。
生:例③先总说对“事情”应该“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而接下来的列举却是“别人提高经济效益的好方法”,然后又说要“看看是好是坏”,上下语意不是太协调。
师:看出了总说与分说的关系,很好。三个语段都存在不够连贯的问题,表现却又各不相同。请哪位同学把刚才几位同学的评价和分析归结一下,概括出三个语段不够连贯的核心问题。
生:例①是前后对象不统一;例②是表述角度不一致;例③是上下语意不协调。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思考和分析一下出现“前后对象不统一、表述角度不一致、上下语意不协调”的原因。先请这三个语段的作者谈一谈当时这样写作及表达的情形。
生①:对我们作文中大量抄录别人的问题,大家都说是因为没有内容可写,我认为根本原因还是我们平时生活、学习的状况造成的,也就这样写了下来。
师:现在回头看,你觉得问题主要出在哪儿?
生①:只想原因和结果了,没有考虑表述前后的作用关系。
师:因果关系是对的,假如按“连贯”的要求来评价,也可以说是一种“递接”关系,也就是说,下句要承接上句而来。
生②:例②写的是我当时在现场看到的情形,基本上是按实际过程记下来的。
师:同意前面同学的分析吗?
生②:是有点乱,没想那么多,只想把情况写清楚就行了。
师:意思还是清楚的,只是叙述时没能充分注意“平行”与“递接”的安排。
生③:我是按先总后分来写的。
师:总分关系很清楚,问题主要出在分说的语句的连贯性上,恐怕没注意到分说与分说的组织与联系吧?
生③:是的。
师:前面我们提到了“平行、递接、总分”三个说法,它们实际上就是语言表达要达到“连贯”而必须在行文过程中充分注意的三个方面。下面,请大家结合作文的实际,按小组讨论一下对这三个说法的理解。
(讨论结束,集中交流)
生:作文中,当我们确定了某一个语段的中心后,常常会从不同的方面围绕它来加以述说,句与句之间表现为一种平行并列的层次关系。此时,句与句之间基本上不存在抵触排斥相互矛盾的情况。
师:一般情况下,平行并列的表达看似比较容易组织连贯,但我们仍应充分注意句子间排列的合理程度,包括句序的先后、句意的轻重以及平行的语句与其它语句语段转接时的松紧程度。
生:按一定的规律或标准把句子连接起来,前句交给后句,后句承接前句,形成递接。
师:无论是按时间还是空间的次序来组织句子,都可列入递接的范畴,再就是事物内在逻辑上的连贯安排。而语言表达中最为讲究连贯的又正是“递接”,具体地说,就是时间上的递接要先后有序,空间上的递接要方位一致,逻辑上的递接要情理相符。
生:总分,包括总-分-总,也可以先分写后总写。
师:“总-分-总”的关系其实并非单指文章的框架结构,它在句与句之间的使用也是随处可见的。前面的句子提出一个“点”,后面的句子相应地作铺述、说明、阐发,形成后面的若干句子共同来解说前面的中心点。这是语言表达中最为广泛采用的一种连贯手法。只是这种可供后面句子加以解说的“点”必须视实际需要而设置。从“大小”来看,这个中心点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只是一个词;从“位置”来看,它可以出现在段的头里也可以位于段的中间;从“程度”来看,它应当根据叙、说、议的对象、要求、目的来确定。先分后总的道理是一样的。
生:如何才能把握和运用好这些关系呢?
师:首先是要努力克服这样两个毛病:一是作文时往往尚未将全部内容想好就急于提笔行文了,结果只是想一句写一句,上句未成,不知下句,写得无可写时,就自然终止。这种情况我们故且称之为“有上无下”。再就是,我们绝大多数同学动笔作文前还是有想法的,并且也能注意想法的切题、合意,可行文时却又往往连连贯的一般标准——通顺也达不到,就不用说连贯的高标准——流畅了。往往要么是“有上无下踏”,写到哪算哪,要么是“上下齐加插”,把想说的一股脑往上堆。特别是眼下作文几乎都不打草稿,这时在语言表达方面再不讲究,那必然会语无伦次语病层出。
生:如何防止呢?
师:一般情况下,一个语段中的解说点也就是中心不宜过多。作文中语言表达不连贯的毛病,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因为解说点不明确,行文中顾此失彼、游荡不定而致。还有,为了防止递接不佳而使句与句之间散、断、隔,要有心选用相对应的关联词。由于关联词多为成对配搭使用的,所以我们还可以借助它们来推敲语句间递接的精当程度。词语选用与内容表达的彼此照应,一反一复就可以避“散”防“断”了。
师:课后,请大家根据“平行、递接、总分”的表达特点及要求,对学案右边这篇作文,在基本保留原文内容的同时,找出全文在连贯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改。
沈中尧,江苏省语文名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