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ing”“忙碌ing”“新闻百科ing”……形形色色的词语加“ing”频频出现在网络、杂志等媒体中。这种形式新颖、表义丰富、中西合璧的表达方式深受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
我想很多朋友都听过《恋爱ing》这首歌,歌名令人眼前一亮。现在有一些话剧的名字也含有“ing”,如诙谐爱情话剧《初恋ing》。这种汉语词语加英语词尾“ing”来表达进行时态的现象我们记作“×-ing”,是一种特殊的语码转换现象。
文章标题、贴吧微博、QQ签名,“ing”的身影无处不在。这种用法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我觉得原因之一是由于这种汉语中介入英语词尾的表达方式能给人带来视听上的新奇感,让人觉得新颖别致、新鲜刺激。现在的年轻人由于外语的普及教育,为了追求时尚、另类,喜欢在母语表达中掺杂外语单词或语句,而“×-ing”这种在汉语表达中介入的不是英语单词,而是词尾,这更是让人觉得与众不同,符合年轻人求新求异的心理。另一种原因是汉语一般用“正、在、正在”或“着、呢”表示进行时,而现在用“×-ing”来表达进行时态,表义丰富、朗朗上口,且这种语型容易套用,多种词语都可以进入,因此一出现便深受人们的喜爱。此外,网络媒介也为“×-ing”的流行提供了传播平台。
汉语流行语中的“ing”,由于植根于汉语这块泥土,因此有其独特之处,其用法与英语词尾“ing”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英语中的“ing”只能放在动词词干之后,是附加的表示进行时的词尾。而汉语流行语中的“ing”可以放在多种词类与短语之后。除了动词,还可以放在形容词甚至名词之后,另外,还可以放在短语之后,标记整个句子的进行时态。例如:
(1)德国展览ing……(上)(《进出口经理人》2009/06)
(2)英国电影辉煌ing(《东方艺术》20lO/11)
(3)国际品牌践行“绿色ing”启示录(《中国品牌》2010/Z1)
(4)“大学ing”征文比赛[三等奖]爸妈,我爱你们。(http://home.bamc.edu.cn/artide/yuanchuang/2617.html2012-05-17)
(5)年终总结计划ing(《纺织服装周刊》2009/47)
(6)痛并快乐ing(http://joyce-wu1986.i.sohu.com/blog/view/83915137.htm2008-04-06)
例(1)是动词加“ing”,例(2)是形容词加“ing”,这种用例数量最多,也最为典型,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状态正在进行或持续中。例(3)是名词加“ing”,“绿色”是颜色词,“绿色ing”表示“绿色”这种状态保持或进行中。例(4)的“大学ing”略有不同,是省略动词后的名词宾语加“ing”,又如“好吃,口水ing”。省略的动词常可以补充出来,如“读/上大学ing”“流口水ing”,是指“读大学”“流口水”这种状态或动作正在进行。这种用法方便简洁,口语性强,网络用语较多。除了词类,“ing”也可以放在短语之后,例(5)中的“总结计划”是动宾短语,例(6)中的“痛并快乐”是由两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短语。这种名词或短语加“ing”的用法,是“ing”洋为中用产生的独特之处,与汉英进行时态的表达都不尽相同。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上面这类词或短语在句中多处于谓语位置,具有一定的谓词性特征,因此可以加“ing”。
其次,当动词带宾语时,汉语流行语中“ing”的位置与英语有很大不同。英语词尾“ing”必须紧随动词词干之后,与词干结为一体,“v-ing”处于宾语之前。而汉语中的“ing”则主要放在宾语之后,如例(5)中的“总结计划ing”,还有“打游戏ing”、“享受生活ing”。但当宾语较长时,“ing”倾向于放在宾语之前,如:
(7)感谢ing多年来一直为我默默付出的爸爸妈妈。
上面的用法也是“ing”在使用中兼顾汉语自身特点的表现。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结合紧密,所以作为外来语的词尾“ing”就倾向于放在动宾结构之后,而不是把动词和宾语拆开。而宾语较长时,由于“重成分后置原则”,宾语倾向于放在“v-ing”之后。
另外,“×-ing”前可以出现表示时间、程度等词语。例如:
(8)正在使用ing(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3826063/2011-12-01)
(9)遇到最信任我的一个买家,非常感动ing。(http://www.51dxpf.com/szjy/a/wdtgjy/20100506/61691.htm2011-01-05)
(10)小说持续更新ing(http://tie-ba.baidu.com/p/1915987902 2012-10-11)
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人们常常在有“ing”的句子中加上表示进行时的副词“正在”来加强进行时态。一些心理动词、形容词前可以加上很、非常、超级等表示程度的词语来加强程度。此外,有些词语前还能加上持续、陆续、缓慢等表示动作进行速度或状态的词语。例(8)-(10)正是这几种情况的用例。
除此之外,我们在考察中还发现了“ing”单独使用的情况。一部新加坡话剧名为《ing》,话剧中只有三个人,五十分钟,讲述的是迷失自我,一生追逐、迷惘和等待的过程。“ing”前没有任何词语,却形象贴切地表现了话剧的主题内容,给人以无限遐想。这种用法即使用在汉语中,从视觉和听觉上仍给人非常强的冲击感,因为汉语中表示进行时的词语几乎不能单用。不过这种用例极少,并不是“ing”的典型用法。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另一个与“×-ing”表义类似的“××中”也较为流行,如思考中、兴奋中、网购中等。它的流行可能和“×-ing”的用法不无关系。“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义项为:“方位词。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状态(动词前有‘在’字):列车在运行中,工厂在建设中。”现在“中”的用法更为丰富,受“ing”的影响,“中”可以放在多种词语之后,不必只限于动词,且词语前可以没有“在”字。但与“ing”不同,“中”本就是汉语词语,“×中”使用更为本土化,其新的表达方式更容易固定下来。而“ing”是外来语,且“×-ing”使用过于随意,多用于口语与网络等媒体中,很难归入汉语语法规则中。但“×-ing”表达彰显个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而且在中西结合中产生了不同于汉英进行时态表达的独特之处,因此对“×-ing”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