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走进文本深处呢?走进文本深处,就是慢慢走,仔细欣赏;就是沉入词语,和文本亲密接触;就是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明察秋毫: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见微知著;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就是穿行在文本话语之间,寻觅、欣赏、积累……
如何走进文本深处呢?我觉得可以尝试这样一些策略:
一、慢慢走
慢慢走,就是要有文本细读的意识,在课堂上师生以一种从容的心态,慢慢品,慢慢赏:慢慢走,就是要简化教学环节,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慢慢走,就是要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活动充分”成为一种常态。
我曾应邀担任青年教师课堂比赛的评委,听了6堂同题课《(论语)十则》,我们来比较—下这样两种设计:
设计一:第一步,逐条讲解,疏通文意;第二步,分层归类,叙说理由;第三步,精读一句,阐明深意;第四步,补充《论语》,拓展延伸:第五步,背诵积累,当堂比赛。
设计二:采用“成语学习”的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整个课堂呈现这样的板块:1.读课文找成语;2.借助注释解说成语:3.通过造句运用成语;4.分类整理分析成语。
设计一,面面俱到,不放过每一句话,导致每一个环节只能蜻蜒点水,浅尝辄止,像是心急火燎地赶路,根本无暇欣赏路边美丽的风景;而设计二,因为老师整合了文本资源,简化了教学环节,所以,学生围绕成语学习展开了充分的课堂活动,不急不忙,怡然自得。
教育,是慢的艺术,犹如树之生长,慢,材质就好。
二、小步走
小步走,就是要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拾级而上,到达期待的高度;小步走,就是要安排螺旋上升的活动板块,让学生逐层深入,到达期待的深度。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说明文,如果我们循着“说明特点、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通俗步骤”来组织教学,那不但会失去文本的个性,甚至会使得我们的课堂千篇一律、面目可憎。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语言的感受活动。活动内容: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入侵者”。
第二步:语言梳理活动。活动内容: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关于“生物入侵者”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第三步:语言提炼活动。活动内容:轻声读课文,圈画出各段的主句,学生写“课文浓缩文”。
第四步:语言欣赏活动。活动内容:默读课文第7小节,用“术语点评”的方式写几句赏析性的文字。
这样的设计,从语言进去,由感受到梳理,由梳理到提炼,由阅读一篇到精读一段,学生每走一步,都解决一个问题,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层次的提高,一步一步走下去,就走进了文本的核心。
面对困难,小步轻迈,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种智慧。
三、径直走
径直走,需要智慧,需要方法。
如“开门见山”法,开课即直入正题。《变色龙》一文,阅读伊始,就请学生找出文章描写了哪些“变”、哪些“不变”,很轻松地直达小说的核心:批判现实。
如“选点突破”法,选准切入点,顺势开掘。《祝福》—文,篇幅较长,知识点较多,如若纠缠不清,则处处重点,阅读活动势必浅尝辄止。但如果就“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话题深入挖掘,边说边读,边读边说,就不难得到这样一些深度体会: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孟春之日,被迫再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我们看,从这个“点”走进去,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如“提纲挈领”法,抓纲举要,纲举而目张。《不求甚解》一文,作者阐述的一些观点,没有哪一句能够独立支撑全文,这也是漫谈式议论文的普遍特征。怎么办?不妨先查字典写出“不求甚解”的原意,然后读书,圈画出与词义相近的句子(这其实就是相关段落的“主句”),再将这些句子重新组合,遂形成一篇课文“浓缩文”。这个过程,“直”而有致,不但有助于理解论点,而且有助于领会作者论说的脉络。
径直走,可以有效避免阅读活动的旁逸斜出、拖沓臃肿,从而目标纯粹,深入核心。
四、迂回走
迂回走,就是“侧面入手,正面解读”的一种教学方法。
如余映潮老师执教《说“屏”》,用“如果没有这一段……”展开话题,其实是侧面^手正面解读。黄厚江老师执教《我们家的男子汉》,让学生圈点文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作为“、片段标题,其实是提取信息窥斑见豹。田大璜老师执教《幽静悲剧》,用补白猜想的方式探究悲剧的内涵,其实是假设还原见微知著。柳咏梅老师执教《金色花》,用分析人教和苏教两种版本的翻译差异的方法来鉴赏泰戈尔语言艺术,其实是顺势勾连直抵要害。
这些充满智慧的迂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迂回,不是回避困难,而是一种“暂时搁置”;另辟蹊径,不是投机取巧,而是一种“曲线走进”,甚至于有时候,另外的一条路,更便捷、更省力,路边的美景也更迷人。
五、来回走
文本的诸多妙处,绝非一走而过就能尽收眼底,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来回走,就是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品味鉴赏,就是从文本中出来,再回到文本中去,它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思维的丰富、认识的提升。
请看在《我的叔叔于勒》文本中“来回走”的示例。
内容理解:分别以若瑟夫、菲利普夫妇、女婿的视角来概述小说大意。这样,就在文本中走了几个来回,并且通过对比三个视角,学生发现若瑟夫这个人物的视角最好,不仅更有利于真实揭露世态人情,也有利于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
手法欣赏:对比是这篇小说的主要艺术手法,结合课文说说一共有哪几处对比。本文的对比,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评说对比,就是不断在文本之中穿行。
拓展延伸:不少老师都让学生来假设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百万富翁于勒,会出现怎样的情况,而我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穷光蛋于勒在船上认出了菲利普夫妇,又该是怎样的结局?这样的拓展,既基于文本,又深化了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既走出了文本,又回扣了文本。
走进文本深处,策略还有很多,而且,有些还具有辨证的意味,比如牵着走与引着走、顺势走与逆向走、绕着走与搭桥走、独自走与结伴走……
当然,我们要引着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前提条件是我们自己首先深入研读文本,将教材“读厚”,这样才能找到走进文本深处的有效途径,将课文“教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