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深刻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本文对其中的两个问题,即孟子为何一再强调不可违时,以及“惠王犹知为民”如何理解,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索,进而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孟子 仁政 理解
一、孟子为何一再强调不可违时?
孟子在阐释仁政内涵时一再强调“不可违时”,如“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无失其时”、“勿夺其时”,在不长的篇幅里如此高频率地出现,可见孟子对“时”的重视、强调程度。
一般地说,我们不断强调的往往是现实中缺乏的,至少是现实中做得不好的。比如说我们不断呼吁诚信,是因为现实中诚信严重缺失,成了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同理,孟子对梁惠王一再强调不可违时,只能说明是现实中存在种种违时的行为。以至于让孟子觉得问题严重到了不得不强调的地步。那么,谁违了时?为什么会违时?违时有何恶果?孟子到底想说什么?这些都很有探究的必要。
表面上看,违时的自然是民众,但从当时的战争背景和梁惠王“好战”的特点来分析,不难发现,违时应由梁惠王负责,他的“好战”让民众错过了农业耕种、树木培育等宝贵时机。
那么,“好战而违时”又有何恶果呢?不必去联系后世大量的反战作品,只要细细阅读文本,发掘其潜台词,便会有触目惊心的发现:其一,正是梁惠王的“好战”,使得大量的民众疲于打仗、服役,后方没有壮丁,也没有时间去耕种、养殖,导致田地大量荒芜,甚至连家禽繁殖的大环境都没有。一旦自然条件欠佳,“河内”“河东”之“凶”必然频频发生。“岁凶”既是天灾,也是人祸。其二,战争和“岁凶”导致大量尸体“盈城”“盈野”,四处曝露,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棺材来收殓。不少教辅资料认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体现了孟子“可持续性发展”的先进理念,并进而认定他是一个环保主义者,这其实完全误解了孟子的原意。“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里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谷与鱼鳖”对应的是“养生”——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材木”对应的是“丧死”——解决的是入土为安的问题。除非有大量的非正常死亡,一般情况下,不太会出现材木不够装尸体的情况。按照孟子的暗示去想象,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惨状。其三,民众的大量锐减,也大大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引起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恐慌,因而有了“移民移粟”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措施,该措施本身已经揭示出恶果的严重程度。
由此可知,梁惠王因好战而违时,违时而岁凶,岁凶而饿殍遍野,材木用尽也难以殓尽尸体,国力大大削弱。然而梁惠王不曾反省,把“移民移粟”看成是自己“尽心”的表现,竟有几丝居功炫耀之意;与此同时,岁凶之时,皇家贵族的猪狗食民之食而不知制止,饿殍遍野不知开仓赈济,却只知怪罪收成不好!孟子斥之为“率兽食人”,杀人以“政”!(紧承其后的“寡人愿安承教”章:“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根据孙奭等人的疏解——“此一段宜与前段合为一章”,可判定这即是孟子对梁惠王“尽心”行为的直接评价,由此看出孟子对梁惠王的批评态度。)面对如此好战而不知反省的梁惠王,孟子一再强调不可违时,不要“罪岁”,其实质就是要梁惠王罢战、反省,因为这是施行仁政使“民加多”进而“王天下”的前提条件和关键点。诚如明末清初的学者黄宗羲所言:“盖当时无日不战争,使民不得休息,故民生凋敝。孟子之意以罢兵为当时第一事。”这或是孟子一再强调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二、“惠王犹知为民”吗?
有学者认为:“然惠王犹知为民。后世人主不如惠王者多矣。”若仅与后世荒淫君主相比,此说或可成立;若仅理解为关心民瘼的知识分子的一句感慨现实之语,也无不可。若是站在现在的立场上审视,或是与孟子的“为民”作一比较,或许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下文拟从“为民”的范围、目的、程度及其作用四个方面做一具体比较。
从“民”之具体所指来看,岁凶之时,梁惠王“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朱熹一针见血地指出:“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移走的是青壮年,留在灾区的是老弱童稚。这种区别性处理固然与灾情的严峻性、交通不便等因素有关,其实说到底梁惠王还是有他的小算盘的,他似乎更偏爱可以立即打仗的青壮年。由此可知他眼中的“民”专指青壮年,范围极其狭窄;孟子所指的“民”则要广泛得多:“养生丧死无憾”,这里的“民”被分成两类,一类是“生”,即青少年,一类是“死”,即老年人;“五十者”“七十者”,特指民中的老者;黎民,黎即黑,这里的“民”指广大普通百姓;“斯天下之民至焉”之“民”则指全天下之民众。孟子眼中的“民”则是全体民众,包括那些没有战斗力的老弱童稚。
从“为民”的目的来看,好战的梁惠王之所以会移民移粟,主要是为了增加军队的人数,提高战斗力,让民众为他上战场,为他建立“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业:“为民”只是手段,“为己”才是真正的目的。孟子的“为民”是为了让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使“老有所安,幼有所养,矜寡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即是孟子最直接的目的。
由梁惠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等率兽食人、杀人以政的行径可知,梁惠王“为民”的程度远不及“为自家狗彘”的程度。孟子也强调蓄养“鸡豚狗彘”,是为了让非帛不暖、非肉不饱的衰老之人老有所安。
梁惠王的“为民”,最直接的结果即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其用心迟早会被民众识破的(或许早已被识破)。民众锐减、人心涣散,其“为民”的最终目的——成就霸业,统一天下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最终会落空的。如此为民,恰如缘木求鱼,作用极其有限,朱熹斥之为“行小惠”;而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以民为本,以全民为本,不仅可使民众增多,谦而知礼,国富民强,而且对其他国家的民众有巨大的感召力,“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民心所在,所向披靡,仁义之师,无敌于天下,“王天下”则易如反掌。在孟子看来,只有这种“为民”才能达到梁惠王最想达到的目的。这种方式更有其优势。当然,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每个国家随时都可能要面对敌国的入侵,因而缺少了践行的条件。但在和平年代,不少统治者都曾有限度地采用这一思想,重视民心向背,增加国家的凝聚力。这说明确有可贵之处。
由此可见,孟子和梁惠王在对“民”的认识上有着极大的差别。梁惠王眼中的“民”仅指可以为自己打仗的青壮年,且不及自家“狗彘”的待遇,如此“为民”很难说有什么可以赞颂的地方。而孟子“为民”思想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政治立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理念在实践层面的具体体现。辨清“民”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者大爱。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教学这篇简短和熟悉(学生初中已学过开头至“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部分)的小文章时,似乎不必再去教“战喻”的好处,也不可仅停留在“仁政”具体措施、步骤的梳理和概括上,更不可急于去做那些似是而非的“现代审视”。而是要通过探究关键字句(如“时”“民”“凶”)来挖掘其丰富的潜台词,把握“仁政”前提、核心、关键及其优势等内容,廓清诸如“环保”等错误认识,全面、清晰、透彻地把握“仁政”思想,把教学进一步推向深入,让学生“见识经典一番”(朱自清语)。使课前课后有一个较大的“正落差”,使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柯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