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9年第9期 ID: 138412

  

让教师的倾听行走于课堂

◇ 周 玲

  倾听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学会倾听,但要让学生形成倾听的习惯,教师必须从耐心的倾听开始。对教师而言,怎样才能让有效的倾听行走于课堂呢?我想,首先要明确倾听的重要性,其次要改变原有的倾听习惯。
  
  一、从形式的倾听走向内容的倾听
  
  参与是在体验中进行的。教师的倾听要注重学生的真实感受,要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倾听学生的声音。这是以一种体验去倾听另一种体验的倾听。
  案例一:听“心灵向往”(识字教学片段描述)——
  在教学《乌鸦喝水》时,“鸟”和“乌”这组形近字一直都是教学重点,这次,我让孩子们想办法识记,真真切切地当了一回倾听者,倾听着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乌’表示黑色;‘乌’比‘乌’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黑得让我们都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在老师的倾听中,一则则幼稚的、充满童趣的、不乏道理的识字小故事在孩子们的口中、动作中应运而生。在班级中、家长间流传着——
  1 瞧,这儿有两个姓王的小朋友,她俩摆好了棋盘,正在聚精会神地下棋呢!——“班”字的识记故事。
  2 那边有一位小朋友正搓着手说:“冬天真冷啊!我多想把太阳请进门,把我的小房间照得暖暖和和的呀!”(加动作演示)——“问”字的识记故事。
  
  二 从显性的倾听走向隐性的倾听
  
  在课堂交流中,教师要注重倾听学生的声音,哪怕是错误的声音。一个真正的倾听者会在静默中听出学生心灵深处的呼喊和需求。当学生的见解、行为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打断、制止,更不能取笑,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捕捉到他们的细微变化,鼓励学生“再想一想,再说一次”,用足够的耐心包容孩子,不厌其烦地与孩子交流,引导他们多想多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掌握知识。
  案例二:听“心猿意马”(阅读教学片段描述)——
  学习《燕子》一课,学生因有老师听课而显得兴奋。
  “默读课文,谈谈你喜不喜欢文中的燕子,并简单说一说理由。”反馈时,孩子们有的说喜欢燕子,因为它有乌黑光亮的羽毛;有的说喜欢燕子,因为它飞行的速度特别快……正当我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一只举起的小手滑进了我的视线。那是坐在最后一排,平时不怎么举手,一旦发起言来极易答非所问的“跑调”男孩张家鑫。是忽略不计,保证课的顺利进行,还是请他回答?几秒钟之后,我给了他展示的机会。“老师,我喜欢第二段中的句子:‘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他认真地回答着。可话音还未落,教室里就一片骚动,几乎所有学生都转过身去,有的忍不住冲他说:“你读的是描写春天的句子,讲错啦!”有的说:“你回答的根本不是老师问的问题……”只见原先的满意倏地从这张好不容易自信一回的脸上消失了。他不停地用手搓着衣角,看上去似乎想竭力掩饰那颗慌乱不安的心。大家又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我,大概都在猜测:老师将怎样批评这位“答非所问”的小伙伴?
  这一切,就在短短的几十秒中真实地发生了。面对这样的“跑调”,我又将如何调音,让他再次奏响和谐的旋律呢?
  “同学们,瞧,刚才张家鑫同学读的这句话中有错别字吗?。”
  “没有。”
  “他真不错,第一遍读课文就这么正确、流利。”
  “他平时不敢发言,这回还读出了感情。”一位善解人意的小姑娘小声说道。
  “对!他勇敢地发言了,还读出了感情!”我看着他大声重复着这句话。
  他搓动衣角的手慢慢停下了,很显然,我的话起了作用。自信又一点点地回到他脸上,他又抬起了头。我用早已准备好的微笑迎着他。
  “读了课文,你喜欢燕子吗?”“当然喜欢。”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那你觉得自己刚才读的句子和喜欢燕子有关系吗?”“没有关系。”他小声地说着。“真的没关系吗?”我追问道。几秒钟的安静之后,个别思维活跃的孩子似乎想到了什么,小声地说着“有关系,有关系……“相信他也一定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他顺势说道:“有关系。”回答中明显地透露着人云亦云的不自信。
  “到底有没有关系呢?光猜是不行的,张家鑫同学不仅喜欢燕子,还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真不简单!请坐下。”他高兴地坐了下来。
  在理解第二段“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时。我临时调整教学策略,用他刚才“跑调”的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学习这一段。
  “想一想,这些描写春天的句子和小燕子有没有关系,你都发现了什么?读后小组讨论讨论。”大家认真地读着,热烈地讨论着。尤其是张家鑫同学,是那样投入。
  此刻,我又看见举起的一只只小手。其中,最后一排的那一只高举的手格外引人注意,那自信的眸子中更多了一份激动与迫切。我想:他一定不会再“跑调”了。“张家鑫,还是你来回答。”“这几句话和燕子有关系,因为……”看着他侃侃而谈的模样,我知道,我的倾听让他感受到了温暖!孩子们也因倾听收获了许多!
  一堂课上,会有一些“意外”,会有一些“跑调”。这些“意外”和“跑调”之中往往蕴藏着火种。真诚的倾听会帮助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些一闪即逝的火种,将它点燃,成为照亮孩子思想的火把。

让教师的倾听行走于课堂

  •  / 张 春 王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