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9年第9期 ID: 138405

  

论点摘编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于漪在《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一文中指出,衡量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看课上得如何漂亮,如何热闹,如何掌声雷动,而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有无增长,能力有无锻炼,求知的主动性如何,思想情操方面有无泛起涟漪。乃至掀起波澜,受到文本感情的感染。教什么必须放到课堂教学的第一位来考虑。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宰,用怎样的方法教、师生之间的活动怎样组织和开展,均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课前准备是教学高效的基础,基础不牢,课就飘飘忽忽。两个方面的准备必不可少:一是文本解读。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把静躺在纸上的文字读得站立起来,与作者对话,与编者交流,读出文章的个性,抓住文章的基调,抓住最动人最精彩的笔墨,读出独特的心得体会,领悟编者的编辑意图。二是研究学生。学生的现状是教学的出发点,必须了解、研究。从事语文教育必须有坚守精神家园的定力,不要为考而教,违背语文学习规律。学语文要靠积累,多读多写绝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要走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的困境,最为重要的是解放思想,冲破束缚前进的不合理、不合规律的条条框框。要争取进一步改善社会文化大环境,要对语文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给予足够的尊重和重视。最为重要的当然是语文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要练就阅读、写作的真本领,更要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6期)
  
  中小学生厌学现象的文化分析
  
  郝明君在《中小学生庚学现象的文化分析》一文中认为,从文化的视角分析,中小学生厌学的根源主要有:1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儒家“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文化思想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受这种传统文化价值取向驱使,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子女的学习要求非常严厉,对学生的实际能力缺乏考虑,当学生的学习压力超过他们的承受力时,学生逆反心理增强,必然会消极反抗与抵制。2 学校先进校园文化的缺失。先进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是培养坚守理想、坚持美好的人。当前,不少中小学追求虚拟的、包装性和宣传性的校园文化,忽视真实的、贴近生活的校园文化,达不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育人境界。3 “合理性”家庭文化的缺失。目前,家庭文化中存在“读书无用论”和“教育万能论”两种思想,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家庭文化都过于极端,缺少民主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对孩子的学习均产生不良影响。4 大众文化消极作用的侵蚀。追求短、平、快的成名捷径,学习上缺乏细致思考。基于此,中小学生厌学的防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设先进校园文化,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第二,强化校园文化认同,使学生爱校乐学;第三,营造合理性家庭文化,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品德;第四,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大众文化,降低它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6期)
  
  美国母语写作教学
  
  潘涌、水小琴在《美国母语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设计特点及其启示》一文中认为,美国母语写作教学有三大价值取向,即砥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为此,美国母语写作教材在设计上也有三大特点:第一,在活动设计上,为学生写作提供言语情境;第二,在写法指导上,关注写作的过程;第三,在写作环节中,提示学生监控自己的写作活动。总之,在美国母语写作教学中,写作起源于实际的情境,在写作过程中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支持,并且引导学生与同伴展开合作和交流;媒介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也可以是学生展现写作成果的载体,更可以是学生以写作的形式进行解读的对象;写作实践的整个流程无不指向砥砺学生的思维能力、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
  
  早读:语文教改不该忘记的角落
  
  龙济勇在《早读:语文教改不该忘记的角落》一文中指出,早晨是一天学习生活中的黄金时间,但如今早读质量不尽如人意。早读课单调、沉闷而且低效,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没有理解早读的重要性,把早读当成一个简单的读书任务,只是张口读书,没有把读书转化为有意义的学习;二是语文教师不够重视,很少有教师精心准备早读课,对学生为什么读、读什么、如何读、要达到什么效果、如何检查等不甚明了。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语文教师应该有全期的早读课计划。根据教材的编定、学校课时的安排,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全期早读的内容和指导方法以及要达到的效果进行预设。2 语文教师应该扩充早读课的材料内容。学生不喜欢早读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读书材料单一,教师可以扩大阅读的范围,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材料。3 语文教师应该改革早读单调的读书形式。可以根据读书内容的不同,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兴趣。4 语文教师还要加强对早读课的检测监控。总之,早读课应该是语文教改的一块试验田,而不应是被遗忘的角落。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版)》2009年第16期)
  
  教研员要从学科指导走向课程领导
  
  朱志平在《从学科指导到课程领导——教研员工作方式研究》一文中指出,新课程实施后,如何研究课程与管理。增强自身对课程的理解力、开发力和执行力,以及如何帮助学科教师增强这方面的能力,是教研员面临的新问题。在现实情况下,帮助教师提高课程理解力、课程规划力、课程开发力和课程执行力已成为教研员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教研员要从学科指导走向课程领导。所谓课程领导是课程实践的一种方式,是指引和统领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实验、课程评价等活动的行为的总称,其目的是影响课程改革与开发的过程与结果,实现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的目标。教研员如何从学科指导走向课程领导?作者认为,服务与支持是教研员“课程领导”的角色定位,过程与质量是教研员“课程领导”把握的重点,教研文化变革与重塑是教研员“课程领导”的有效追求。帮助教师理解课程,增强其课程规划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执行能力,是教研员从学科指导者走向课程领导者的关键所在。为此,教研员应该帮助教师提升课程理解力,帮助教研组提高课程规划能力,根据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地方课程,与教师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帮助教师提升课程执行能力,关注学科课程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导向深入的课程与教学研究。
  (《人民教育》2009年第11期)
  
  学生——教学的起点
  
  席春玲在《学生——教学的起点》一文中指出,目前教学的起点主要有四种形式,即从教科书开始的“教本主义”,从考试开始的“考本主义”,从教师开始的“师本主义”和从学生开始的“生本主义”。“教本主义”就是整个教育过程完全从教科书出发,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沦为教科书的奴隶。以教科书作为教学的蓝本是必要的,但要注意的是,教材是统一的,而学生是不同的,不从学生生话的角度出发,仅抓教科书的教学是很难被他们理解和接受的。“考本主义”就是把考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进而把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都变为考试的模拟过程。考试本是一种评价选拔的工具,但是现在的教育本末倒置,考试成了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导致正常的教学变成了机械的训I练。“师本主义”的教学常常是高效率的,教学进度有保证,教学设计完美。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准备没有从学生出发,而是从自己认为困难的地方出发,很可能从一开始就抛弃了学生。“生本主义”的教学就是从学生开始,为学生易学而设计的教学。以学生为起点的教学,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使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挂钩,让学生找到理解新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兴趣开始、从学生的生活开始、从学生对某些知识的掌握开始。这才是教学的起点。教育是对人的培养,教育的发生在人的心灵深处,教育的起点也只能是学生。只有从学生开始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
  (《中国教师》2009年第7期)

论点摘编

  •  / 张 春 王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