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探究能力的考查,在20Q7年新课标卷中初露端倪,2008年、2009年的新课标语文试题中也全部呈现。关于探究能力,在2007年的“考试大纲”中表述为:“探究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2009年则表述为:“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展、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新课程高考的探究型试题,一般强调解题思路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不追求一种解题思路和唯一答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一、探究性试题考点解析
所谓探究,就是立足文本,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有创意的解读。
1 立足文本,发掘文本的意蕴。
鉴赏文学作品,应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解读实用类文本,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入手。
(1)江苏卷第14题:请探究都江堰蕴涵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本题选材为张笑天的散文《上善若水》,汶川地震,让都江堰成为热门话题,文章表现了对现代文明的忧思。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考生多从事和人的角度入手。作者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是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2)福建卷第14题: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本题选材为周劫人的作品《寂静钱钟书》,突出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题目要求考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答案启示我们;①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②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③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坚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
2 基于背景,探究创作意图。
探究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探究作者的创作目的。
(3)宁夏、海南卷第11题第(4)小题: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本题选材为铁凝的小说《孕妇和牛》。小说写孕妇对石碑上的字的感叹,这一细节让人产生不同的看法,要求考生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基于作品背景,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根据文章和题目的提示,考生可以紧扣原文,任选一种情况加以探究。
(4)广东卷第18题: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本题选材为张炜《耕作的诗人》,考查考生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能力。文章始终围绕“耕作”二字描写托尔斯泰,这两个字既表现了托尔斯泰的精神,也体现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高度评价,考生应结合原文内容,从这两个方面作答。
3 力求个性,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自主性阅读体验,它特别强调“自己的见解”,因此考生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有时还必须对文本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某些问题加以辨析,提出自己的质疑,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5)辽宁卷第12题第(4)小题: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本题选材为斯蒂芬·杰·古尔德的《达尔文的拖延》,考查考生联系全文,对文本中有深刻含义的词语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可以联系文中相关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答题。
二、新课程高考语文探究能力考查之反思
虽然探究能力的考查已经出现三年了,但在2009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试题中,对这一能力层级的理解,各套试题还不够一致。
江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7题:“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命题要求概括出黄永厚身上的两重性格,通读全文,从作者的行文中可以找到三个方面。此题看似探究,其实还是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安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取材于宗璞的小说《董师傅游湖》,第14题要求结合作品,分别对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其中第(1)小题是:“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虽然题干标明了“探究”二字,但似乎更应该属于鉴赏评价的能力层级。
天津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取材于楚岩的《老屋》,共设四小题,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和态度的理解能力,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语言特点和写作思路,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概括文章的主旨、文章的表现手法及对文章的综合赏析,前三题为主观题,最后一题为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没有对探究能力的考查。
新课标的实施,高考的改革,语文教学人本核心的转换,使阅读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但高考对探究能力的考查,要做的工作也许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