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草食男”与“肉食女”正在网络、报刊等媒体上火暴流行。究竟何谓“草食男”?请看下面的语料:
(1)“草食男”的特点是,不把女性单纯当成异性,而是当做平等的人看待;注重亲情和友情;对人感情纤细,容易受伤害;重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虽然接受女孩的邀请,一同出去旅行、购物,但是很少往恋爱的方向发展;决不涉足色情业;和女孩一起过夜但“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不愿外出,喜欢甜食和做饭。(《南方周末》2009年5月22日)
(2)“草食男”的本意是指像草食性动物那样温和、友善、被动、低攻击性的现代男生,他们大都缺乏自信缺少激情,不愿承担过多责任,以免受伤害,甚至不会积极追求爱情要求性爱。(《华西都市报》2009年6月2日)
(3)大家须认清现今单身未婚女性之多,除了因为女多男少的人口比例问题外,还有“草食男”周旋单身女孩身旁,举止暧昧,终令她们浪费光阴。(中国新闻网2009年4月21日)
结合以上的语料我们可以看出,所谓草食男就是指这样一群男人,他们就像食草动物一样,友善温和,被动,攻击性低,不积极追求恋爱或性爱,以如温水一样令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和女孩子相处。“草食男”认为女孩爱他很好,不爱也没关系,反正他不需要轰轰烈烈的爱情,在婚恋关系上少了些男子汉应有的主动。
这一词源自日语。2006年10月,日本记者深泽真纪在某网站发表连载文章,首先提出了“草食男子”这一说法。2008年4月5日,日本某女性杂志推出关于,“草食男子”的专题,而专题的撰稿人正是深泽真纪。2008年7月,日本作家森冈正博出版了《草食系男子的恋爱学》一书。2008年11月,又一日本作家出版了《草食系男子(小男人)将改变日本》一书,从此,“草食系男子”成为日本最时髦的用语之一。2009年,“草食系男子”这一概念进入中国媒体,被简称为“草食男”。
“草食男”流行起来后,“肉食女”也尾随而至:
(4)在日本,似乎总是女性在寻找“猎物”,‘伺机“下手”。“肉食女”看准时机,绝不犹豫,哪怕失败了,也是连伤口都顾不得擦,就匆忙投入下一次恋爱中。(《天律日报》2009年4月11日)
(5)“肉食女”可以说是被“草食男”逼出来的。有人指责,为何现在“剩女”这么多?这是因为男人都不够主动。(《北京晚报》2009年3月7日)
(6)而获“肉食女”第一名的是艳星杉本彩,理由主要有:“非常适合‘雌豹’这个词(指很野性,很适合类似雌豹的性感造型)”等。(《新民晚报》2009年3月20日)
与“草食男”一样,“肉食女”也来自日语。“肉食女”是对那些主动出击、赤裸裸地表达情感、轰轰烈烈地恋爱的女性的称呼。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是“肉食女”的主要特性。与“草食男”在爱与生活方面的被动、懒惰、不愿承担责任相反,“肉食女”主动追求男性。这类女性多为白领,她们虽阅人无数,却仍待字闺中,一旦看见中意男性,会主动表达爱意,且完全不顾旁观者的诧异的目光。
“肉食女”主要集中在80后女性群体中。她们从小听惯了解放女性的口号,年轻、聪明、有活力,追求时尚,懂得打扮,对于新事物新观念的接受也很快,在她们的眼里爱情面前人人平等。
“草食男”和“肉食女”的迅速流行,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采用了比喻的构词方法,形象、简洁地表达了这一类人的整体面貌、特征。2 符合人们在语言表达上追求简单、诙谐、形象的趋势,符合当前人们在语言运用上追新求异的心理。3 及时记录了社会上正流行的某些现象。
由于文字使用背景、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相似性,日本出现的新概念、新说法能够在东亚诸国,特别是在中国迅速流行。这些在日本出现的新词新语,会在一定程度上让这些国家的民众得以反省自己所在国家的社会结构与生活结构。同时,由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差异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日本的流行词在中国通常表现出一种“超前性”,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会可能已经出现了该词所描述的现象,但趋势尚不明显,觑模还不很大,“草食男”“肉食女”无疑属于这一类型。现在,放眼望去。你就会发现80后、90后的男人或女人越来越多地具备了“草食性”“肉食性”的倾向,一场“草食化运动”“肉食化运动”似乎在全世界的男人、女人中悄然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