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2006年版)节选了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著名戏剧《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这一部分是全剧的高潮,戏剧冲突激烈,人物性格突出,是《哈姆莱特》的精华部分,同时也是能比较突出地显示莎翁戏剧创作成就的部分,能比较充分地实现教材编者让学生体会戏剧的冲突与性格的目的。
人们常说“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固然是因为莎士比亚戏剧主题丰富深刻,人物形象丰满多义,戏剧冲突激烈巧妙,但高中语文教学并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单凭所选取的这一段莎剧经典,尚不足以让中学生初探莎剧艺术的辉煌。人们还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每一个读者的眼中却只有一个哈姆莱特。这就是说,教师应引导学生创造出自己心中的那个哈姆莱特。
许多长篇文学名著在中学课本里不得已只能节选,尽管节选的都是最精彩的部分,一般意义上也可以“管中窥豹”,但毕竟不是全豹。
弄清了以上情况,再看董一菲老师的教学实录,有关外国文学长篇名著教学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教学设计的起点:基于学生学的教,而不是基于教师教的学。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扮演恰当的角色,如何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这是一个困扰语文教学的问题。如果教师自己不是一个语文学习者,没有独特的语文学习经验,那么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只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这是因为就语文学科而言,没有亲身经历的间接经验往往不足以唤起学习者的兴趣。董老师所做的,就是在自己先行进入文本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也亲自走进文本,成为一名获得文本阅读直接经验的个体。
文学文本的解读,语文教师往往乐于把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放到重要位置,这堂课虽然也涉及这个问题,但却并没有放到最重要的位置,这是为什么?
关于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向来争议很大,有人认为哈姆莱特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一位忧郁王子、延宕王子,也有人认为哈姆莱特的忧郁与延宕正是其伟大之处,正是由于他的深思熟虑,才使得真相大白,才使得奸王的嘴脸昭然若揭,哈姆莱特是一位睿智的王子、果断的王子,是人文主义思想家和先驱者。后一种观点更符合莎翁创作的意图,也能更为准确地揭示了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但是,这些从专业角度着眼所得出的结论,就一定要教师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才算深刻吗?我们看到,以上观点学生都有涉及,虽然有的只是一句话,但透露出来的是大量的文献阅读,也就是说,学生对人物的分析都建立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董老师引导学生创造了每个人心中和眼中的独特的哈姆莱特。
二、课堂教学的起点:达成共识的习惯养成带来课堂效率。
对于外国文学作品,又是长篇节选的作品,不引导学生弄懂“写了什么”就难以进行其他的环节。
情节是人物成长的历史,情节的研读是教学的起点。由于课堂上没有时间通读课文,董老师就采取课前自读全剧的方法,在课堂上请,学生复述情节。第一组同学对情节的叙述十分简洁,并能够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认定本课在情节上的独特性。这一点看似简单,实则很不容易,要求学生有相当的课外阅读支撑,可见教师平时在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上做了大量工作。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面对长篇节选的文学作品,就是教师自己也未必通读了原著(没那习惯),当然也就不可能要求学生通读原著(说学生没有时间、没有读书习惯),课堂上就某个字眼抠起来没完没了,其实只要读了原著,那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可见,教师的读书厚度,是学生达到一定解读高度的物质基础。
我们可以设想,课前通读全剧并归纳情节这个课堂教学的起点,至少需要两三节课。如果没有规定这个起点,课文至少需要三四课时。当前语文教师认为课时严重不足;于是延长教学时间,用自身疲劳造成学生的疲劳,于是师生共同疲劳。究其原因,不就是教师不肯引导学生课前用二兰节课的时间阅读原著,只在课堂上用三四节课的时间阅读“节选部分”吗?三年一圈下来,学生习惯听命于教师的伪“话语霸权”。我认为,董老师的语文课堂是充满精神享受的课堂,也是充满灵性的课堂,学生的心灵在这里能够舒展开充满创造力的翅膀。
从这个意义上讲,董老师引导学生超越《哈姆莱特》这节课,翱翔在文学的殿堂,翱翔在语文的殿堂,师生都创造了属于自己又属于大家的那个独特的哈姆莱特。这是合乎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起点的设定带来的,其价值在于启迪语文教师研究语文学习规律,学会设定教学起点。
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习行为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特别是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节课充分展示了这一转变。
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确保教学有效果,促进学生习得确定的知识和能力。这节课,由于规定了恰当的起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了解了剧情、人物性格和创作风格方面的常识性知识,但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习惯、方法的积累),相关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学生对作品语言的分析、对戏剧结构的分析都说明了这一点。其次要有效果,也就是要花最少的时间达到这些目标。我们看到,在一般情况下可能要三四课时才能完成的任务,董老师一节课就完成了。虽然学生投入的时间可能超过了三四节课,可是学生能够在这种指导下获得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在语文学习上的收获大于一节课,甚至三四节课,因为他们自己动了起来,这是一切的关键。把这样一节课动态地开展,自然超过通常的静态的知识传授。再次是有吸引力,就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当然要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前提下,这一节课还不足以完全展示。但四个小组中有二十多人次发言,市且有条理、有见解,俨然专业研究者,这表明学生是愿意同董老师共同学习的。这样的课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是在不懈的努力后才形成的。
一节课能有如此鲜明的特点,说明董老师是一位懂得语文学习规律的人,一位有着深厚的学养和澎湃的激情的优秀教师。我们固然知道中学语文学科不是仅仅教授文学作品,但文学教育应该占有相当的地位。尽管不能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像大学中文系的文学课那样教,但也要培养一些基本的能力。当然,董老师的这节课,并非告诉我们只能这样上,而是告诉我们也可以这样上。从这个意义上看,董老师为我们创造了语文课的那个她自己独特的哈姆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