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2010年第12期刊登了一篇关于《半张纸》的教学案例。该课例从学生生活体验切入,引出《半张纸》“化轻为重”的特征,并模拟电话情境体味人物心理,通过“完形填空”,想象多年以后主人公站在爱丽丝墓前倾诉的情境,探究“幸福”内涵,继而引入《战争与和平》等作品,在结构与规模上与《半张纸》进行比较,最后,迁移阅读马克·吐温的小说《丈夫支出账单的一页》,进一步理解短篇小说“小身材大味道”的结构特征。整个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学生充分体验的过程中渗透情感,学习知识。这也反映出当前“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那就是立足体验。
王尚文先生曾撰文指出:“体验,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①王先生站在“立人”的高度来审视中学文学教育的出路,并从心理学、文艺学以及社会学等角度阐释“体验”在文学教育中的必然性问题。在文学作品欣赏教学过程中开展活动进行体验是必要的,这已基本形成共识。然而,许多人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文学作品教学只需要体验不需要别的。今天,我们应该清晰地意识到,文学作品欣赏不能只停留于体验,而应高于体验。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前言”中写道:“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高中生尚处于语文能力、写作能力的养成期,语文教学应有别于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所以本模块教学的基本定位为欣赏。”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从高中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理解“欣赏”,进而组织并实施外国小说的欣赏教学。所以,“指导意见”紧接着说:“高中的小说欣赏与初中较浅层次的欣赏不同,应该更理论化一些,更深入一些,既有中国传统的感悟式、评点式欣赏,也有较理性的深入分析。而这一切又是以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前提的。”②据此,我们认为,“欣赏”既有体验,又有分析。
第一,体验,“欣赏”的基本活动。欣赏需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没有体验就没有欣赏。“欣赏”是在主体对对象的认识基础上对对象情绪情感投注并反作用于认识的双向活动过程。对象给我好感,我自然会欣赏对象。发现对象的美,并从美的对象上获得身心愉悦或心境提升。钱谷融、鲁枢元在《文学心理学》讲到文学阅读的作用:一是认识世界,二是认识人生,三是愉悦心灵,净化心灵。这就是文学欣赏带给人的心理享受。小说欣赏,应该有心灵体验的过程。纯正的作品能带给人纯正的体验。狄德罗曾说过一段话:“只有在戏院的池座里,好人和坏人的眼泪交融在一起。在这里,坏人会对自己所犯过的罪行表示愤慨,会对自己给人造成的痛苦感到同情,会对一个正是他那样性格的人表示厌恶,当我们有所感的时候,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这个感触总是会铭刻在我们的心头的;那个坏人走出了包厢,已比较不那么倾向于作恶了,这比被一个严厉而生硬的说教或痛斥一顿来得有效。”③这其中,“有所感的”就是真切的、深刻的生活体验、文学体验。体验使文学作品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使欣赏更彻底。
体验,离不开活动。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根据文本设置一些活动情境,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跟着作品感受故事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体验人世的幸福与痛苦,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体验中,这样与作品多“交往”几回,学生就逐步感受到作品的价值与美,开始喜欢作品。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半张纸》这个课例,执教者就较好地运用体验教学,通过情境还原、想象感受等活动,把学生带入到小说情境中,增强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和对知识的了解。关于如何体验,如何让学生“看到”“听到”甚至是透彻地“体验到”,这个课例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可资借鉴的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由体验到“喜欢”还只是欣赏的第一层级,欣赏的更高层级应该明白“为什么喜欢”,即阐释喜欢的理由,这个过程就是分析。
第二,欣赏应有分析思考的过程。为什么外国小说欣赏离不开分析?分析在欣赏小说中具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首先,分析是小说欣赏的高级表现形式,是人类思维品质形成的标志。孙绍振先生讲:“感觉到了的,不一定能够理解,理解了的,才能更好地感觉。所以不能单纯依靠感受,在生活中也不能绝对地跟着感觉走。感受是需要深化、准确化的,不能不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要深化,只能通过分析。分析作为哲学方法,是普遍有效的。”④分析使欣赏从主观感受发展到客观审视,理解更理性,思考更全面。有了分析,欣赏的方法更科学,欣赏的过程更严谨。分析能促使学生深入到文本细处,挖掘形式与内容的联系。讲授《半张纸》,在让学生模拟电话情境去感受文字背后主人公新婚的幸福与快乐之后,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多的电话,小说为什么只将艾丽丝和歌剧院的电话写出来?这就需要比较分析。相比较其它电话而言,这两个号码是男主人公用得最多也是最熟悉的,是他们夫妻俩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的“催化剂”。小说文本有意再现这两个号码,一方面意在引起读者注意此处应“驻足”联想,不可“滑过”;另一方面,还可从单元教学元素“结构”的角度去思考,这样还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被装在类似“半张纸”的“容器”内的故事都经过了挤压,具有一定张力。明白这一点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每个电话号码的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为什么作者不把这些内容写出来呢?这需要进行原因分析。只简单的交代电话号码,而不呈现电话号码背后的经历,主要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看事实,显得冷静、客观,触及过去内容,点到为止,情感收发自如。这是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意义所在。那小说为什么用第三人称而不用第一人称呢?如果以第一人称叙事,叙述主人公就要回忆,在内容上就要充分地展示过去,这样,过去的幸福与痛苦都会加大主人公的痛苦,这与主人公从痛苦中走出的结尾抵牾。这样看来,作者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又是在为小说的主旨服务。
其次,分析是对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的重要要求。分析必然依托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外国小说欣赏》“前言”部分指出:“体例方面,历来讲授作品无非是在内容、形式两方面机械地做文章,作品尽管千差万别,但分析起来差不多都是这样的路数。本教科书试图打破如此框架,另行结构。”这里指出小说欣赏存在“分析路数”的问题。同时,也强调了这本选修教材一个最大亮点就是试图建构新的分析框架,确立新的“分析路数”。
编者讲“另行结构”,除了教材关于小说的八个话题(元素),更主要是指散落在话题里的一些关于小说分析的具体方法点。严格意义上讲,小说的“分析路数”是指如何运用这些小说话题(元素)知识展开小说分析的基本方法。
比如,教材在《半张纸》后面安排的小说话题(元素)是“结构”,涉及到“结构是一个容器”以及“层层推进”“生活的横截面”“按心理时序推进”等小说知识。教学《半张纸》就要学习这些知识,并用好这些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是打开这篇小说乃至其它短篇小说的“钥匙”之一。“半张纸”是小说的结构,像“容器”一样,它里面装有故事、情感和哲理。“半张纸”浓缩了主人公的一段人生轨迹,方寸之间勾连生命记忆,可见“容器”里装的是故事;“半张纸”见证主人公的爱与甜蜜,也见证房客的不幸与痛楚,是瞭望人物内心的窗口,纸短情长浓缩人生悲欢,可见“容器”里装的是情感;“半张纸”见证了主人公的生活变迁、朋友的飞黄腾达以及潦倒落魄,传达出人世变幻、人生无常的意味,变幻之中见证世事无常,可见“容器”里装的是哲理。小说截取生活横截面,揭示人生世相大世界,这才是“小身材大味道”。运用“结构是一个容器”这个知识点,来把握小说运行的张力以及小说中故事、情感、哲理的艺术处理方式,实际上就是在运用知识进行分析。
很显然,文章开头提到的《半张纸》教学案例没有教好“结构”这个小说知识点,既没教透知识,又没用好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小说的方法,明白欣赏小说从哪个角度去分析,运用什么知识去分析。
还有,分析是小说欣赏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在阅读小说时会遇上各类问题,有时是课堂教学问题,有时是考试问题,这些问题都要用分析的手段去解决。问题的产生源于矛盾,解决矛盾就需要进行矛盾分析。各类阅读题目(包括高考阅读题)基本考查的是综合分析能力。不经过必要的专门训练,分析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提升。
比如,有老师就提出这样的教学问题:“半张纸”上的电话号码折射出房客家庭生活的变故,为什么在中间部分还提及“一个男人的名字”?这个人物似乎游离于房客与女主人爱情生活之外显得有点多余,可以去掉吗?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去分析,小说家在这里跳出写作常规不走寻常路,是有意图的。小说记叙了这个男人从富贵走向没落,由“胜”转“衰”的人生经历。这段文字刚好处在房客与爱丽丝结婚到怀孕这个中间段,这部分之前记录的是房客与爱丽丝之间生活的幸福与甜蜜,这部分之后,爱丽丝怀孕生病,渐渐转悲。这段文字在情节结构上起到过渡与暗示作用,这是大结构套着小结构。从思想内容来看,人生的不确定性,不仅仅发生在房客身上,还发生在其他人身上,这是主旨思想的拓展:大多数人都是如此。这为房客最终认清这个事实并很快走出人生阴影也是很好的铺垫。另外,这还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作者宕开一笔写与“他”家庭生活关系不是很紧密的内容,是生活的再现,体现便条纸记载的随意性。这里就充分运用了“结构”这个知识点,立足文本,从多个角度思考,分析问题更全面,答题更完整。
第三,适合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的“分析路数”。小说欣赏的传统读法往往带有一定阅读陈见。教学内容基本定位“写什么故事(写什么人物)”“表现什么主题”或者“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上。在教学上,针对“故事”“主题”或从“故事”到“主题”的过程分析常常被忽略。许多时候都是比较生硬地植入一些写作背景、作者经历以及别的解读等外围材料。大多数情况下把内容与形式分开来教,走由内容而形式的分析路线。如下:
写什么故事(写什么人物)(“情节”“人物”)
过程(基本被忽略、植入外围材料、套用别人解读、内容+形式)
表现什么主题(“主题”)
本教材探索一种适合外国小说欣赏的分析路数。很明显,它试图突破由内容而形式的限制,将形式与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形式服务于内容或者形式即内容。比如,“叙述”“虚构”“情感”“结构”等小说要素,我们就很难断定它讲的是形式还是内容,有时其形式本身就是内容。正如一篇小说的“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巨大的文化意义可容量和隐喻功能的构成”。⑤从阅读侧重点来看,读者对小说写什么故事不再特别重视,而把阅读重心逐步转移到小说如何写故事上。读者对小说要表现什么主题也不再特别重视,而特别关注的是“这样”的主题为什么只有“这样”写才好。“写什么故事”与“表达什么主题”是双向作用的关系,有比较系统的过程分析。小说欣赏,有了小说知识的介入,如“叙述”“场景”“虚构”等,进入作品的方式就有所转变,分析小说的路数也就不一样。如下:
写了什么故事(写什么人物)(如何写故事、如何写人物)
过程(不再被忽略、小说知识助读、借助外围材料、内容即形式)
表达什么主题(“这样”的主题是“这样”写出来的)
运用知识分析小说,首先,对知识需进行分类处理。学生要读懂小说、欣赏小说最应该掌握怎样的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一般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个大类:一是陈述性知识;二是程序性知识。前者主要用来回答有关世界“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后者主要用来回答有关“怎么办”的问题。程序性知识还分为两个亚类:一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加涅称之为智慧技能;另一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加涅称之为认知策略。在认知领域里,实际上分为“知道什么(WHAT)”“知道如何办事(HOW)”“知道怎样有效办事(WHEN,WHERE,WHY)”三个方面的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有人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概念、命题)、程序性知识(用概念、命题解决问题)、策略性知识(对自己掌握的关注程度)三类。⑥就小说“话题”(元素)知识而言,陈述性知识(概念、命题与规则)就是有关小说的知识概念、命题与规则等;程序性知识(运用概念、命题与规则办事)就是运用“这个”概念或规则从“这个”角度“这样”去欣赏;策略性知识(对自己掌握方法的认知)就是在基于对自己知识的认知,摒弃陈见,探索新方法,明确只有“这样”欣赏更有效或者哪种知识更重要。小说概念、命题性知识是分析的基础,学生要了解。小说程序性知识是如何分析小说的知识,学生必须掌握。
比如,“人物”单元有这样一些知识:“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古典小说人物的个性化和现代小说人物的类型化”“揣摩人物的心理(内心独白;梦境描写和幻觉描写)”“揣摩人物的语言与行动”“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的心理写,直接深入人物内心,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以人物自身的言语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可使小说具有更强的动作感)”。从小说阅读欣赏教学的角度来说,“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定义以及“古典小说人物的个性化和现代小说人物的类型化”等规则不是很重要,这些只需要学生大致了解。而用“揣摩人物的语言与行动”等方法去分析小说人物“圆形”或“扁平”特征,才显得更重要,这些则需要学生好好掌握。知识被分类处理后,我们就清楚哪些知识应该重点教,哪些知识次重点教或不需要教。
当然,分类处理知识还要考虑到阅读欣赏的角度。很多话题知识是从创作的角度而不是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来定义或描述的。这就需要执教者选择适合阅读欣赏的知识。比如,“叙述”这个话题中“谁来说”(故事由谁来讲,它的视角和口吻都不一样)、“凡人目光”(现代小说:遮蔽作者意图,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和“上帝俯瞰”(传统小说:叙事人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叙述人称”(以某个人的特定身份站在特定视角看世界,这个世界是独特的)等知识就是在引导学生如何从叙事入手分析作品。而“叙事腔调”(是“讲述”还是“显示”)、“叙述速度”(叙述节奏的控制)等知识侧重于如何创作作品。
另外,重视小说知识的综合应用。在运用话题知识掌握外国小说欣赏路数的同时,也要学会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中国小说的阅读欣赏中。在话题知识里,不仅有对现代小说知识的更新,而且还有对传统小说知识的介绍,只稍作比较,就可以辨别。因此,在分析小说时,除了要学会迁移知识,还要学会变通知识,这样才在中外小说阅读欣赏中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①③王尚文:《体验,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
②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年版第79页。
④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⑤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第119页。
⑥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作者通联:浙江青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