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2期 ID: 135725

[ 田泽生 文选 ]   

语文教育的哲学思考

◇ 田泽生

  全球化语境下语文课怎样教?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怎么当?这思想,那理念;这方法,那艺术;这新探,那经典……我们如何选择、吸取与运用?面对这些问题光有语文知识本身不行,还必须依靠教育哲学的引领。因为“离开了教育哲学,教育者在各种各样的教育口号、观念、政策面前就会头晕目眩,就会失去辨别和判断能力”。美国教育家奈勒也曾指出,哲学指导着教师的理智,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语文教育所包含的问题十分广泛,非常复杂,下面就语文教育的价值问题、方法问题、主体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一
  
  关于语文教育的价值问题,历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如人本价值论与社会本位论,工具价值论与人文价值论,等等。回顾我国语文教育的百年历程,也呈现出或指向伦理道德价值,或注重人的个性自由发展,或强调社会思想意义,或注重科学工具价值,或突出入文精神的摇摆变化的发展轨迹。现在,我们究竟该如何把握语文教育的价值呢?笔者认为,应该坚持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价值是什么?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价值是客体中所存在的对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达到主体目的的具有效用的属性,是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学校语文教育与学生、社会的价值关系中,语文教育属于客体,谈语文教育的价值就要以语文学科的“自身属性”为依据。语文学科的属性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尽管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争论不休,但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其固有属性的观点基本形成共识。因此,语文教育的价值也就在于其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于受教育者,即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从而为推动社会的发展起到自己的作用。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它重视对个体人生整体意义的把握,重视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和理想追求。“只要持续不断地充实人文精神及其道德思想,人类就能逼近尽善尽美的价值之巅”。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人文属性作用,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人本价值和社会价值。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也容易出现人自身异化和人文精神的失落,现代的教育不应只是“生存的教育”,而应注重“存在的教育”。这种生存的教育给予了人们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却没有给予人们以生存的理由和根据,使得人们虽然有很强的生存能力,但是却越来越对生存的必要性发生怀疑。这种怀疑使得人的生活充满了无聊、空虚、寂寞和无意义感,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生的幸福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由此看来,现代的语文教育加强人文教育无疑是必要的。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应注重把握人文性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即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健康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意识和良好的审美的趣味。总之,就是借助语文学科帮助学生建立起他们的精神家园。
  从语文学科本身的属性谈语文教育的价值,工具性价值也应予以高度重视。“所谓‘人文’是哲学、史学、法学、艺术学、政治学等人文学科的共有品质,并非语文一科独有,更不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而工具性是其固有的本质属性。语言是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传递的工具。人文性有赖于语言得以体现,“没有工具性,何来思想性或人文性?对于一个缺乏听、说、读、写基本语支知识和能力,不具备驾驭语文工具的人来说,无论言语作品有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都是不起作用的。”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首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是必要的,而忽视工具价值则不符合语文自身特点,也是违背哲学的价值原理的。新课程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语文的人文价值,但绝不是不讲工具价值,而是要坚持两者的有机统一。一个时期以来。语文教学中似乎又出现了重“人文”而轻“工具”的倾向,有的甚至与其他人文学科的教学没有多大差别,出现了“泛语文化”甚至“去语文化”的现象。张楚廷教授曾说:“当语言教育不只是被视为一种工具教育时,教育也更像自己了。”对此,我们似乎可以逆想其中潜在着这样的意思,即当语言教育不被视为一种工具时,教育连基本的自己都不像了。“语文永远是语文”,工具价值应该是语文教育的本体价值,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而谈落实所谓的“人文性”,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只有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育才能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才能实现它所特有的教育价值。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显现的拔高人文性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加上社会话语语境的影响,人文性位置失衡现象反而变得日趋明显。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全面认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价值,对于克服教学中存在的片面性问题,坚持正确的语文教育方向,始终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
  
  方法(来源于希腊文metodos)原意是指通向某处的途径,它是指以一定的方式开展有秩序的活动,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的办法。在哲学中,方法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运用的方式和手段。语文教学方法如讲读法、诵读法、议论法、练习法、观察法、自学指导法、读写结合法、比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单元教学法等等,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从教学对象(学生)把握教学内容的思维路径、方式这一角度来讲,其方法又可归为理性和非理性两类。理性方法植根于哲学认识论,主要表现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科学主义的认知和逻辑把握方法:非理性方法的哲学基础是存在论,它更相信人的感受、体会、直觉、体验、感兴、想象、领悟、意会等等。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语文教育人文价值的实现也更多地需要运用上述非理性的教学方法。语文课中有知识,但又不止于知识,面对作为课文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面对作品中豁入耳目的形象和沁人心脾的情感和意蕴,教学的任务就还需要引导学生深深地进入作品的迷人世界,这就必须要调动学生的感受、体验、直觉、妙悟、移情等心理机制,才能让他们为作品的情景所吸引,为人物所感动@,自然实现“一种非逻辑化的思想升华”。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坚持运用重整体感知和直觉顿悟的教学方法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说语文教学要坚持重整体领悟的方法,并不是说不要甚至反对和批判上述理性的教学方法。曾经在某个时期中,课文教学总是喜欢条分缕析,课堂上总是唯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