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3期 ID: 136193

[ 夏峥嵘 文选 ]   

“君看”还是“门前”

◇ 夏峥嵘

  人教版高中二年级《语文》(选修)第114页收录了苏轼的一篇游记《游沙湖》,有以下文句: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注释说明文章出自《东坡志林》卷一(中华书局校本)。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第225页收录的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词,其文如下: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说明该词出自《东坡乐府》。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95页也收录该词,除了“潇潇”变为“萧萧”外,其余字词与人教版八年级《课外古诗词背诵》均相同,而且也出自《东坡乐府》,并注明了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要弄清楚是“君看”还是“门前”、“潇潇”还是“萧萧”,我们首先要知道这首词是否就是《东坡志林》中的“余作歌云”的那首歌。
  由郑竹青等主编、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诗歌通典》(中卷)第2254页也收录了该词,并注明:“本词是苏轼谪黄州时元丰五年(1082年)游蕲水清泉寺而作……《东坡志林》卷一‘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余作歌云’”这表明初中收录的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就是《东坡志林》卷一《游沙湖》中的“余作歌云”的那首歌。此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1987年版第730页也收录该词,并明确说明:“《东坡志林》卷一‘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余作歌云。’这里所指的‘歌’即这首《浣溪沙》,除第五句‘门前’作‘君看’外,其余文字完全相同。”
  既然是同一首词,为何出现不同版本,到底是“君看”还是“门前”呢?
  《东坡志林》一书所载为苏轼杂说史论,《四库全书总目》以为“盖轼随手所记,本非著作,亦无书名。其后人裒而录之,命曰《手泽》;而刊轼集者不欲以父书目之,故题曰《志林》耳。”《东坡志林》一卷本较权威的有宋左圭《百川学海》本,这是现在通行的版本。
  大家知道,《东坡乐府》在宋徽宗崇宁二年与苏轼的其他著作集子一起被禁,《东坡乐府》今存最早的版本是元延祐七年(1320年)叶辰南阜书堂刻本。
  由此可知,《东坡志林》所录更早,应该更贴近苏轼原作。出现“门前”替代“君看”,也许是拓印或编撰过程中的笔误,也许是后人有意改动。若是后人有意改动,我们可以揣测一下改动的真正原因,看看改得是否恰当。
  从语法上讲,“君看”与“门前”都符合规则,但字音平仄有区别,《东坡乐府》在元代收录,元代时“看”早就是仄声字了,我推测改动者可能认为“看”在宋代是仄声字,为了“浣溪沙”的平仄要求才改换的。词牌《浣溪沙》双调四十二字,前阕三句三平韵,后阕三句两平韵,一韵到底。其平仄要求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改动者也许认为“看”为仄声字,不符合“浣溪沙”的平仄要求。而且苏轼曾填大量的“浣溪沙”词,与《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几乎同期创作的还有《浣溪沙·麻叶层层檾叶光》、《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这些词第五句的第二字均为平声,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的第五句为“日高人渴漫思茶”、《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的第五句为“猿猱闻鼓不须呼”,这里的“高”和“猱”就是平声字。
  但若是出于如此原因,实在大可不必。“看”在宋代虽读仄声了,我们可以从稍晚于苏轼的方岳(1199~1262)的《鹊桥仙·七夕送荷花》看出,该词的末三句是“天公煞自解风流,看得我、如何销汝”,其平仄韵律应为:“仄中仄、平平中仄”,显然这里的“看”是仄声字。此外,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中“看剑”与“连营”的平仄相对也可看出“看”为仄声。但就填词来说,“看”在宋代仍是可平可仄的字。众所周知,至唐末为止“看”都还是平声字,我们看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七言律诗《无题》的尾联: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处的“看”无疑是平声字。而且,《韵镜》也把“看”作为平声收录,此书在宋高宗绍兴辛巳年(1161)由张麟之首刊,说明直到此时为止,“看”字之仄声的地位仍未被韵书认可。
  既然“看”在宋代是可平可仄之字,那么,若是为了平仄韵律而把“君看”换成“门前”就属画蛇添足了。其次,从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看,用“君看”更符合与庞安常同游的情状,作者把“庞安常”看做知己,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用“皆一时异人也”自嘲,用“君看”既表达了勉励自己的意图,更表达了劝慰对方的情愫,把那份惺惺相惜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次,《浣溪沙》词牌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毋庸置疑,“谁道人生无再少”与“君看流水尚能西”的对仗比与“门前流水尚能西”的对仗要工整得多。当然,有些古籍收录该词仍用的是“君看流水尚能西”。比如清代朱彝尊编的《词综》(李庆甲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17页就用的是“君看流水尚能西”。
  综上所述,若是把“君看”改成“门前”,我以为应还原成“君看”,若是拓印错误,更应该纠正。
  至于“潇潇”还是“萧萧”,“潇潇”摹雨状,“萧萧”拟雨声,《词综》为“潇潇”,《东坡志林》卷一为“萧萧”,均无大碍。
  另外,我还以为,此词编入教材,把“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是日剧饮而归”作为词前小序更好。现在的小序为“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编者的目的应是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但是这样可能让学生误以为是苏轼一人游清泉寺,至少不会知道他是和庞安常一起出游。该文段较为浅显,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若全部作为诗前小序,学生对于词的理解会更深刻,对苏轼的旷达胸怀和进取精神体会会更深,而苏轼在仕途不顺、命运多舛、身体不适的人生境遇下的所作所为对学生的启示也更大。
  [作者通联:湖南常德市西湖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