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载体,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使用者,是联合国规定的6种工作语言之一,是全世界最具魅力最优秀的语言。
当今时代,全球“汉语热”在持续升温,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他们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然而,当“汉语热”热遍全球时,汉语在自己的故乡却被忽视。当说外语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当我们的后代都以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为荣的时候,当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都铺天盖地地充斥着英文单词的时候,当一些高校在教学中抛弃我们自己的母语而以使用英语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不禁为我们母语的地位的失落而扼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作为中小学的语文教师,尤其需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我们的母语之美!使学生树立汉语学习的自信心,养成汉语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汉语学习的基本方法,是每一个中小学语文教师最光荣而崇高的使命。
从现代汉语和印欧语的比较之中,可体味现代汉语在语音字型、句法等方面具有一系列的特点。本文拟从语音
层面,说明汉语的音韵之美,希冀汉语的学习者由此感悟到汉语的整体美感,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一、汉语乐音之美
汉语普通话是一种优美动听的语言,普通话的语音之美,首先在于元音占多数,而元音是乐音,因而具有乐音之美。
汉语的音节构成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音节构成声韵交替,界限分明,结构中元音占优势,汉语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一个音节可以只由一个单元音或者一个复元音构成,同时,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也比较多,而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语音乐音成分比例大,特别响亮,也特别容易发音。汉语一个音节最多包含两个辅音,无论开头或是结尾,都没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例如“蛋”(dan) 中,“d”、“n”两个辅音不能同时在元音的前面像“dna”那样;也不能同时在元音的后面像“and”那样。浊辅音中的鼻音、边音等也有乐音性质,清辅音声音也比较柔和。因此,汉语音节界限分明,优美动听。
在许多外国语中,一个音节里几个辅音可以连在一起,有时甚至几个辅音一起出现在音节尾部。这样的音节一方面不好发音,给人以压抑感和沉闷感,另一方面听起来也不响亮。例如英语strict (严格的),是几个辅音连在一起的。因为他们的语言里音节多,为了多制造音节不得不如此,是表意的需要,否则就会有太多的同音词。所以,外语的歌曲都比较难唱:音节末尾的辅音不得不省略,唱出来的音只能是大致接近原文。而汉语的歌曲特别好唱,也几乎不存在吞音的现象,就更加易懂。可以说,只有汉语歌曲是最接近原文的,汉语不仅说起来就像在唱歌,在变成歌曲的时候也更容易,汉语是音乐性最强的语言。
二、抑扬顿挫之美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普通话的声调类型有四种——高平调,高升调、降升调和全降调,用五度标记法分别是:55,35,214,51。声母韵母相同的音节,往往靠不同的声调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声调使语音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既具有美感,又使汉语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情色彩,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
利用汉语声调的特点有规律地安排或调整字音中的抑扬高低,交相呼应,可以使声音节奏分明,富于音律美。汉语诗歌中声律的平仄调配就是让平声、仄声的音节既连续又交错地出现。在现代汉语中,“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和去声。平声字听起来舒展悠长,平稳高扬;仄声字听起来短促急迫(“仄”即窄促的意思),因此它们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一句话,或一段话往往由十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音节构成,如果一律都用平声或是仄声,不但读起来拗口,而且听起来也单调平淡。如果把这两种声音有规律地间隔交错使用,恰当地安排平仄,突出一句或两句音调的全面对立差异,使高扬和低抑的调子既相配合又相对应,从而说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就可以使语言形成一种抑扬顿挫、生动感人的声律美。
汉语中许多优秀的律诗,都会有规律地在诗词中交替使用平仄。例如 [唐]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于有规律地交替使用平仄,形成了抑扬起伏悦耳动听的音律美。
古诗词、对联等对平仄有格式要求,成语、新诗乃至散文、日常说话都重视平仄调配。例如:
花言巧语、青山绿水、珠光宝气(平平仄仄)
破釜沉舟、饮水思源、柳暗花明(仄仄平平)
散文也注意平仄的搭配。例如:“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我有时爱坐在海边礁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本例中的“潮涨潮落,云起云飞”就具有抑扬顿挫之美,听起来节奏分明。
平仄调配的总体原则是既相重又相向,既统一又变化,既不忽略也不拘泥。
三、双声叠韵之美
汉语重声韵之连绵,因此词语更有双声、叠韵、叠音等音韵之美。双声是两个字声母相同,如鸳鸯、参差、玲珑、淋漓、澎湃,给人缠绵连续之感;叠韵是韵母相同,如徘徊、荡漾、汹涌、彷徨、逍遥、烂漫等,具有婉转回环之美。叠音则是声母、韵母及声调都相同的两个字连用,兼具双声叠韵的缠绵连续和婉转回环之美。
汉语中这三种特殊形式的双音节词,在语言表达上,往往使作品具有音乐美,听起来很悦耳,从而产生更加良好的表达效果,尤其是诗歌中更是常常使用。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双声叠韵之论,盛于六朝,唐人犹多用之……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多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例如:
双声与双声相对: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漓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叠韵与叠韵相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复雨》)
双声与叠韵互对: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王维《老将行》)
叠音词是由两个音形完全相同的字构成的,又称为“叠字”、“复字”。例如:潺潺、皑皑、瑟瑟、耿耿、津津、滔滔。叠音词兼有双声叠韵的修辞作用,它可以突出词语的意义,夸大描绘效果,增加音乐美。所以在诗词曲赋中经常运用。比如《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其中的“苍苍、茫茫”都是叠音词,再现了恢宏阔大的草原情貌。
白居易《琵琶行》中对琵琶乐声的一段描写,更是精彩之至: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从文学描写上说,物象有形象,容易描写,音乐则很抽象,最难描摹。诗人却以生花妙笔,将感受的声音化为鲜明的形象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从形象中再反复体味其音其声。诗人采用“嘈嘈”、“切切”等叠音词,再以人们经验之中的各种事物打比喻,使人对那复杂多变的声音可触可感。大弦的声音嘈嘈像疾风暴雨,小弦的声音细切急促似窃窃私语。嘈嘈和切切的声音错杂在一起弹,就好像大小珍珠一起落在玉盘上。显出其描写细腻、真切、自然流畅的特色。
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一开头连用了七个叠字,通过这些凄清惨惨的音乐性语言,把她孤寂无依的处境和愁肠百结的心情,更是抒发得淋漓尽致,强烈而感人: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这里,开头七组十四个叠字,首先形成了一种极有力的,缠绵悱恻的抒情气势,营造出了一个惨淡而凄厉的氛围,同时这种叠字的运用,由于两个字之间的声韵相同,又产生了一种极有节奏感、类似于音乐的声韵效果,这种表达上的独创,以及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罗曼·罗兰曾说过:“语言是种族的特征,是血肉关系中最亲密、最不易泯灭的部分。”就像无法选择亲生父母一样,我们无法拒绝汉语对我们的哺乳。热爱我们的母语吧,因为,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作者通联:江西赣南教育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