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3期 ID: 136171

[ 张冬梅 文选 ]   

“三先三后”作文法于作文教学之启示

◇ 张冬梅

  作为文学创作领域成就辉煌、笔耕不辍的实践者,苏轼创作经验丰富,脍炙人口的作品比比皆是。作为创作实践的成功者,苏轼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章创作理论:“词义兼美”、“文以适用”、“文道并重”、“文能达是”、“文理自然”、“博学能文”……耳熟能详。 “三先三后”作文法,便是其中一项非常行之有效,而又广泛适用的创作方法,即“先奔放,后收敛”、“先绚烂,后平淡”、“先平和,后奇怪”,依次体现的是作文的行文思路、创作表达、谋篇布局三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先奔放,后收敛”:从作文构想入手,预防“假大空”
  
  苏轼在《答李廌书》中说:“惠示古赋近诗,词气卓越,意趣不凡,甚可喜也。但微伤冗,后当稍收敛之。今未可也。”“词气卓越,意趣不凡”本意是说,当时的很多诗词创作思想都很奔放,不同凡响。“但微伤冗,后当稍收敛之”是指存在的不足在于不够精炼,应当进行稍稍收敛。“今未可也”在这里强调,收敛的时候不可收得太早,必须让文章的思想气势充分发挥出来,否则就会压制文章发挥思想气势时挥洒自如的特点。
  从今天学生作文的指导方面来讲,笔者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作文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尽量避免给学生提供过于具体的范本,而是要鼓励学生先放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创作,不受约束,先把自己的各种真实想法都展现在作文之中,不要受套路的影响,不要先想着怎样去写一篇很出色的文章,而是先把自己的各种想法都大胆地写出来,然后再去收敛,缩小范围和视野,慢慢地通过分析自己所写的曾想到过的所有内容,根据作文的主题,再进行浓缩和选择,从而最后确定出最符合题意的内容。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可能不是一次两次的训练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自我揣摩,从而体会其内在的规律和方法。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验到对自己作文有帮助的最符合自己的方法,并能够确实有效地运用这个自己亲自体验到的规律,进行作文。
  语文教师在作文引导的过程中,要做一个擅于多渠道、多方位开启学生作文思路心智的导航员,起到点拨、开导的作用。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是爱替学生找规律,喜欢一开始,刚见作文题目就给学生读范本,讲思路,列提纲,替学生发现作文视角,以帮助他们更快更好的作文。殊不知这实际上是一种越俎代庖的行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对学生的一种溺爱,表面上学生能够很快有思路,能够在一定情况下写出作文来,似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实际上却是急功近利,学生的作文常常千篇一律,写作思路大同小异。这种做法,从短期内看,学生的确可以在老师的这种帮助下,在一定程度上较快地提高作文水平和能力,似乎可以较好应对短暂的考试作文。但是,从学生的长远作文能力来看,老师的这种过分溺爱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给学生以“先奔放”的环节,而是在一开始便给了学生一个“收敛”的引导,缺少让学生参与和体验从“奔放”到“收敛”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脱离老师之后,很难较好的适应除应试作文外其他各方面的文章写作。
  鉴于 “先奔放,后收敛”的有效创作经验,教师在引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应该先给学生一个大胆想象、自由驰骋的空间让学生把所想到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发挥出来,从而尽可能广泛的拓宽学生作文思路的领域,而不是受到老师所给范文或者思路先入为主的不良影响,一味地模仿他人的创作,导致缺乏作文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今天所倡导的“我手写我心”的作文理念,同这里的“奔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学生作文“奔放”的过程中,无论如何,不管对错,学生想到的思路肯定要比老师事先提供给学生的要开阔得多,老师肯定会在学生自由“奔放”的思路中,发现更多更好的连老师自己也没有想到过的视域。只要学生的思路符合作文的要求,能够将作文顺利地进行到底,老师就应当给予鼓励和支持。相反,老师一开始就跟学生提供范文,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局限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自主作文能力的培养和从本质、长远、根本上的提升。
  在放开学生的作文思路之后,老师要细心地引导学生“收敛”,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写的内容根据作文的主题进行取舍。但是一定要牢记,在收敛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创作的积极性,在一个灵活的、开放的空间里给学生以引导。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收敛,是在学生有了奔放、开阔的作文思考之后的收敛,是有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的收敛,而不是一般的教师无意识或有意识地直接给学生提供相关创作成品,而直接或间接地暗示和影响给学生带来的收敛。有学生自主体验过程的收敛,才是学生自己由内而外的提升作文能力的有效性收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经验,而不是由老师提供的由外而内的在无意识中局限学生的创作思路的教师代劳。所以,有了自己的思路在里面,有了自己的体验在其中,学生的作文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假大空”的影响,而进入“真细实”的写作境界。
  
  二、“先绚烂后平淡”:表达言语要放开
  
  “先绚烂后平淡”源自苏轼给其侄子苏二处所写的书信《与二郎侄》,信中写道:“文字亦若无难处,止有一事与汝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在这里是说,在作文的过程中,开始应当肯定多使用佳词妙句,鼓励和肯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而写出的辞采华丽的文章,只有随着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创作出真正平淡朴实,而又意蕴无穷的好文章来。
  这里的“平淡”之文是洗尽铅华后的真实和发人深省,是在平淡中见真情,让人拍手叫绝的好文章,是一种达到“如大匠运斤,无斧凿之痕”的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至高境界。回想历代文学大家,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用平实的字词组成了一篇篇让人叹为观止的杰作:司马迁的《史记》,不是汉代赋体的华丽风格,却胜过当时盛行的奢华文风,而流芳百世;鲁迅的小说,更是把平实得不起一点波澜的普通字词,凝成一把锋利的匕首;而今,季羡林的散文,则是当今最朴实无华的代表,可是特受各方喜爱,高考、中考屡次被选为阅读题的范本。所以,最平实的往往才是最出彩的。
  在苏轼的成功经验中,“绚烂”是“平淡”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很多老师非常赞同平实作文的过人之处,但是,对于初高中阶段的学生们来说,“平淡”的境界不是他们所处心智阶段能够轻易达到的创作境界,所以,在平时作文中,鼓励学生多用成语词汇应该是创作规律之中的事情。如今,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一般都是大家之作,基本没有“绚烂”的踪迹,这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已经于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熏陶和濡染。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把这种从“绚烂”到“平淡”的过程和作文规律,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认识,鼓励学生注重为“平淡”至高境界打下“绚烂”的准备和基础。
  在学生看来,大量运用成语使作文显得有文采,是作文创作中,自认为较好的方法,既可以表现自己的语文积累,又有利于作文表达的丰富性和充实性,同时,他们常常对辞采华丽的文章赞不绝口。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一个新成语之后,最希望的就是能够马上把它使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所以,站在学生阶段创作审美追求的角度来看,学生有辞采华丽的作文倾向时,教师应当给予鼓励和肯定,或许学生会存在成语使用不当、修辞不当的现象,教师应当,首先在肯定的前提下,一定要对错误的用法予以纠正,并同时对正确的有相关性的新的内容进行补充,这样既有益于学生改正不善,更有利于学生印象深刻地学到新的知识。所以,学生追求华丽的文采,老师应给于理解、肯定和支持。要放开学生追求华丽辞藻的怀抱,而不要一开始,在学生刚刚接触系统的作文训练时过分强调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