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使教师得到专业能力的锻炼与成长。“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的变革实际是人的变革。”①在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专业人员的一种特质,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应该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要具备职业情感。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对语文教学的过程和结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提高自身素养是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以职业情感来体现的,热爱教学这个职业,既要具有教书育人的正确态度,又要有教育科研的意识,这样,才能达到语文教师的“专业胜任力”。
一、语文教师的人格素养
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②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形式之一。”③教师的最本质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人格的素养体现在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上。
1.对自己职业的热爱
教师这个职业,并非是人人都可以担当的。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以及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师的根本素质体现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因为对自己职业的热爱,所以教师职业的自尊心、职业的价值感、专业的方向感就会油然而生,这样就不会把教育教学仅仅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中去。当认识到自身工作的意义时,就会以高度的自主性和强烈的内驱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与学的过程就会成为师生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过程。
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同样是教师人格修养最基本的要求。一个热爱自己职业的人,会把他所从事的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承担责任,对国家、对民族负有使命。语文教师的人格修养,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更有它的特殊内涵,那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挚爱,对崇高思想境界的追求。教师不仅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还要热爱自己所教的课程。
作为语文教师,刘淼教授指出,语文教师的人格应从语文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实现人生价值的强大精神动力。“教师要深刻理解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点、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从内心激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同人民的教育事业联系在一起。”④语文教师还要在教育实践中显露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那就是教师的德行:善、公正和责任感。“善”是教师对待学习、工作的良知;“公正”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平等、公道;教师的德行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责任,“真正的责任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动,责任感意味着教师可以并准备着对学生的需要采取行动。”⑤这是帮助学生发展语文学习的一般动机,使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视学生的成长为自己的责任。
2.具备优秀的意志品质
语文教师优秀的意志品质表现为具有语文教育的明确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及仁爱、包容、宽厚这些道德修养,具有对学生言语人格和个性的尊重与理解的人文情怀,形成人格的感染力,成为学生成才之路的促进者。语文教师还应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就是坚信为达到教育目的而持之以恒的努力,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力量,使之在不断的熏陶中把老师看作榜样,进而强化坚韧的精神。
教师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强化学生的意志。教师的人格养成在于以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学习中华民族良好的人格特征,“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人格财富,教师要善于吸收和学习这些优良的人格特征和人格理念,进一步丰富、完善自己的人格。”⑥语文教师的人格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出来的,教学活动中“为人师表”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人格的示范。语文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知识修养、专业素养、道德素养的提高,不断学习、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注重人格的自我养成,积极投身于教学实践,实践出思想,实践出文化精神,实践出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
优秀的意志品质还表现为良好的师德,在当今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前提下,教师要确立合理的义利观、道德观。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把教师工作看做是体现个人价值和人生追求的理想方式。语文教师担负着教育学生通过“语文”这门基础课程来“学语言、学文学、学文化”的重任,更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重德敬业,具有民主意识,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真正成为教与学活动中的“平等中的首席”。
二、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语文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作,只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有较高专业素养的语文教师,才具备语文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教学能力,“教师专业地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正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工作的自主权。”⑦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条件,不能随意替代。“教师的发展首先是‘专业’发展,即教育理论与技能知识及经验的发展。”⑧一个教师想要成为真正的师者,不但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还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教育教学的思想或理论,构建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不断反思,把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促进专业化发展。
1.专业化理念
教师专业化的实际是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才有所进展。教师的专业化,其核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水平,按照目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必须既是高学历又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必须要求,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教师资格证书,还必须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学养。但在一些地方,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是通过电大、函授及进修等方式获得了要求的学历,而实际水平距离所担负的教学要求差距还是不小的。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渗透,“人们普遍认为教师教育应通盘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打破职前职后相互独立的局面,实施一体化教育,使教师终身都能受到连贯的、一致的教育,强调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主动吸取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⑨语文教师尤其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要有专业进取精神,要有学有术,真正地具备专业胜任力。
2.专业化知识
语文教师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语文教师新的角色定位体现在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语文能力的训练者,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与学生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是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教的学科专业知识及相关的文化知识。还要具备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它是促进教师把本体性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条件。此外,还要具有实践性知识,也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知识。语文教师能够拥有专业知识以及精通所教学科,还要有成为优秀教师的个人目标,把专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构建一个与时俱进、高度统整而全面的自我概念,形成个人与专业的和谐关系。
3.专业化技能
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技能指“语文教师在完成语文课程和教学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工作时必须具备的一整套动作和智力操作系统。”⑩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转变教育观念,同时需要扎实的教学技能。教师同医生、律师一样,是一种专门职业,这已是当今人们的共识,还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种必须经过严格的、持续不断的专业训练和实践获得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职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有了扎实的语文能力,还必须具有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这种技能是通过语文备课、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学评价和语文教学研究以及娴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技能,在反思和自我发展中形成的,应该说这是教师的专长。“教学是一种专业活动,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专业发展的核心就是专长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专长的活动。”{11}有了职业的专长未必就会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但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包括专业化教学技能的专业化水平才能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教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