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3期 ID: 136164

[ 黄妮妮 文选 ]   

关注学生心理,领悟抒情散文的美

◇ 黄妮妮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教学情景的提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蕴含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景,也被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感情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柯灵的《巷》、茅盾的《白杨礼赞》、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冰心的《樱花赞》。因而,抒情散文的审美性很强,非常适合情景教学。但在教学中往往强调散文中的意境审美,忽略了散文中的神韵,学生的体验、学生的心理关注基本上处于缺失层面。从学生的心理着眼,教师的教学过程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以及思维发展过程,散文的赏析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互动过程。这种过程大体上的发展趋势为:心理接近——心理建构——心理领悟。在第一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一思想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接近。在第二个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分析和抽象,学生借此理解作品的语言,形成感性认识。在第三个过程中,教师把学生的初级学习阶段推进到高级学习阶段,学生在整体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调动自己全部的人生体验,在与作品比较参照中获得独有的启迪与领悟。
  
  一、心理接近
  
  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把这种思想运用到抒情散文教学中,就是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考虑学生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为此,首先就要确定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的发展水平包括两方面: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老师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学生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在这个“最近发展区”,尤其要调动学生的心理认知。
  下面以柯灵的《巷》来分析如何完成第一个过程。
  《巷》是柯灵的一篇散文,现在这篇文章被选入了高中的语文读本中。他的散文,既追随“五四”新文学的道路,又继承了深厚的古典文学传统,风格典雅清丽,婉约细腻,自成一格。在这篇散文中,柯灵把巷的幽静与美丽推到了极致,蕴含了作者对巷的深深喜爱,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处于乱世中,能够保留一份宁静淡泊的操守,不清高独立,不同流合污,“以天地为心,造化为师,以真为骨,美为神,以宇宙万物为支,人间哀乐为怀,崇高宏远的未来为理想” (柯灵自述)。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对《巷》与作者柯灵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认识的,但是学生肯定学习了其他的抒情散文,对散文最典型的特征“形散神不散”有一定的理解。那么,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受《巷》的美呢?教师可以运用朗读、语言鉴赏、创设意境这些方法来启发学生学习《巷》。这篇散文的文字是非常优美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小巷古朴、雅致、平易、高洁的神韵。在朗读时都不敢大声,害怕破坏了小巷的幽静之美,就好像一块薄薄的玻璃,稍稍一碰就会碎,只有在慢慢诵读中才能领会那份宁静、那份淡泊、那份优雅。在讲课时,老师可以先领读这篇文章,再指导学生怎么去朗读,适当地评价学生朗读的情况,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再去仔细领会散文的美。《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优秀的散文的语言,一般是精粹简洁不拖泥带水,富于绘画美、结构美、音乐美,比如《巷》的第三段,运用了很多叠音词,“深深”“森森”“寂寂”“细细”“娉娉婷婷”“狺狺”,这些叠音词一方面增加了音律的美,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对巷的喜爱之情。这份美,这份喜爱之情,如果只是通过讲解,学生的印象不会很深刻,而通过朗读训练了语感,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他们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为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理共鸣,打下坚实的基础。《巷》的第四段,是写《巷》具有悠闲的特点,那么在朗读这段的时候,学生的节奏就要放得比较慢。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以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理越来越接近,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老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强调朗读的重要性,就为理解课文找到了一把钥匙。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
  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配上一段古典的音乐,插上几幅江南古朴小巷的图片。学生本来对江南的巷的认识几乎是空白的,但经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 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 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加深对课
  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写作意图的体味, 使学生在观赏巷的图片,品味声韵美的同时,很快沉浸到古典的氛围中。
  
  二、心理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中学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学生理解作品的语言,发挥想象,加深理解,以欣赏的心理去接受作品。还是以《巷》为例,这篇抒情散文很适合审美教育的培养,除了语言美以外,这篇文章表达的情感也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比如第三段,“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让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不仅仅写了巷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表明巷虽幽静,但又不乏生机。第四段中“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让学生很容易想到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选取的景物如黄昏、藤萝、竹园、桃花杏花、夕阳、野草等看似平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但这些意象都充盈于古典诗歌中,实际上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是有心的。学生看到这些语句,再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就能感叹巷的美是非同寻常的。通过一个个的景物欣赏,学生在心里就慢慢地建构起了 “巷”这一审美意象,从而得到美的享受。意象是一个载体,通过挖掘意象内蕴,就能较容易地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老师的分析,学生掌握了文章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同时进行一些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意象鲜活起来, 直接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有了这样的认识,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就不仅仅是浮于感官上的认识, 而是获得精神层面的愉悦。我们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而绝不是把“巷”当作一个静的物来解读——干巴巴的进行文本的肢解造成的结果就是在脑海里没什么突出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