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高耗低效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种普遍状态。一拿起笔,很多学生就抓耳挠腮、唉声叹气,所作之文或假话空话套话连篇,或悲观沉沦、拜金主义、个人至上等思想情绪泛滥。而很多语文教师则把作文教学视为畏途。其实,这一切的根源主要在于我们太多的语文教师人文精神的缺失,或者未能以生为本,或者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为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人文性应与工具性并重。这里所谈的“人文”的含义,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因素:“人”和“文”。“人”,指的是我们对人的本能需要、个性、潜能等的正视和尊重;“文”,指的是文化,提示对人的教育、教化的必要性,强调“文化”的洗礼。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应着眼于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等。写作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折射出学生的个性特征、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文化品位,而我们却总机械地不遗余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写作技巧的指导,或总喜欢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并冠冕堂皇地称这是应试的需要。缺乏“人文”的内涵,作文教学必定举步维艰。
故而,我们语文教师应开掘作文教学的人文清泉,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寻求解决的途径。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主张:
一、要让学生在经典名篇中汲取人文精华
首先,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写作,是一种文化行为,应该有人文情怀,而祖国的文学宝库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很多经典名篇沉淀着人文精华,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很好教材。如《论语》中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等,这些语句言简意赅,寓意深远,形成一个文化磁场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我们应引导学生自觉地获得优秀古典文化的滋养,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另外,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历代诗人在诗篇中表露着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操,飞扬着他们的凌云壮志,渗透着他们的人生体验,辛弃疾“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的爱国情怀,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爱恨相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诵读涵泳,获得情感的体验、精神的陶冶,不断提升自我的品位。
其次,要引导学生阅读政治、哲学、科技、军事等其他领域适合学生阅读的一些经典作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要阅读的作品,应该是包容古今、放眼世界——不但要阅读古代优秀的文化作品,也要阅读现代优秀的文化作品;不但要阅读中国优秀的文化作品,也要阅读外国优秀的文化作品。这些作品在学生面前展现出璀璨斑斓的文化图景,吸引他们自觉走进世界文化宝库的殿堂。阅读这些作品,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开放的文化心态和放眼世界的胸怀,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增强他们的抱负与气势。
二、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动态
一个人对生活有真切的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章必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一个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必定和时代的脉搏紧密连在一起:为农民负担、民工生存而忧心,为社会道德的沦落而焦虑,为环境保护、西部开放而思考,为信仰危机而疾呼……倘若没有了这些,我们的作文就必定少了几分震撼人心的力量。现在学生的作文很少去关心个人以外的东西,很少能够看到他们真正地对民族、社会的关注与思考。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经常引入一些热门话题,通过让学生评论来引起他们心灵的激荡和情感的共鸣,引发他们的人文思考,如抗震救灾、金融危机、奥运会等等,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动情点,掀起他们的情感波澜,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写作欲望,在作文中融入对社会、民族、人生的责任。
三、要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察社会、体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现阶段,应试教育依然成风,学生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之
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时间观察花开花落,没有时间接触外面多彩的世界,仅靠教师传授的几条所谓写作“秘笈”,又怎能写出深刻感人的文章?
其实,我们要做的很简单:可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搜集喜欢的诗歌,体会诗中情感,并对诗歌进行评点;可以让学生尝试为自己学校的大门、图书馆等撰写对联;可以让学生选择生活中最精彩和最差劲的广告词,并简述理由;可以让学生对当地风土乡情的某一现象进行探究,写出有关的小论文;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家乡山水的传说与家乡山水变迁的资料,并向其他同学讲述有关的神奇故事;可以组织学生游览学校周围的山水,将山水拍成照片并配上诗文,尽量把它表现得更有诗情画意……
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过去在作文中有两大弊端:一是束缚太多,文章缺乏灵气与生机;一是说假话,文章里缺乏主体“人格”的显现。其实这跟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总习惯于用自己主观的感受、文学批评标准对学生提出种种苛求,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密切相关。陆游说:“文章最忌百家衣。”其实,何止文章,古今中外,凡是有价值的作品,都是个性鲜明、主体突出的。作文的本质,其实是作者内在精神、个性的显现。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要解放学生的心灵,舒展学生的个性,放飞他们的思想,放开他们的笔墨。我们要激励、保护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表现个性,让作文园地真正呈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写一些我们成人看来不够昂扬甚至“低调”的文章,允许学生的文章有点“离经叛道”,千万不要对“异类”文章横加指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多一点宽容,多一点鼓励,使学生的独特体验得到了尊重,学生才敢于放手写作,才不会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千篇一律。
开掘作文教学的人文清泉,这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为我们开拓作文教学的局面指明了方向,但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还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断探索,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心中时刻装有我们的学生,作文教学必将迎来绚丽夺目的春天。
[作者通联:甘肃永登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