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3期 ID: 136190

[ 黄风雷 文选 ]   

苏教版的《想北平》怎么少了点“京味儿”?

◇ 黄风雷

  上老舍的《想北平》有两个重点需要落实:一是情,老舍先生深深的思乡之情;二是味,字里行间浓浓的京味语言。前一点大家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只是感受不深,缺乏共鸣;缕析课文语言的特色,我总感觉苏教版必修1的《想北平》“京味儿”不是很浓,不容易落实。后来课文中的一句注释引起了我的注意:“选自《乡风市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版。有改动。”出于好奇,我把原文找来,发现“有改动”的地方还真不少。仔细对比改动的内容后,我选取了三组有代表性的语句,课堂上让学生来讨论改动的优劣。
  改前: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改后:虽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儿。
  对于这一句,大家的意见还是比较一致的,有同学说:“我觉得改动前更有京味,体现在‘差点事儿’、‘论说’上,这样更诙谐,更幽默。”我让大家大声朗读这个儿化音,让大家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京腔京韵。
  有同学说:“如果前一句给北京人读的话,他们会感到很亲切,呵,这是我们的家乡话;而后一句让我们读的话则会更加顺一些,对于南方人来说改动后的更好一点。”这个意见更能说明编者改动的苦衷。有一位同学的想法可能更到位一些:“前一句是口语,后一句是文本语言,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后一种更加规范一点。”
  我的看法也比较中庸:“论说”改成“虽说”,编者可能更多考虑到了前后文的转折关系,并强调之;“的”改成“得”显然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而“差点儿”则最好不要改,它具有北京地方语言特点,语言带着北平的气息。正如老舍先生在《青年作家应有的修养》中说的:“所谓民族风格,主要的是表现在语言文字上。”“没有民族风格的作品,是没有根的花,它不但在本乡本土活不下去,而且无论在哪里也活不下去。”“我们的语言文字之美是我们特有的,无可代替的。我们有责任保持并发扬这特有的语言之美;通过语言之美,使人看到思想与感情之美。”
  改前: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改后: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对于这一句,同学们颇有争议,比较多的同学认为改动后的较好,有代表性的回答:“我觉得还是改过好,因为第一句好像有点太自负太狂妄的感觉了,好像太看不起别人了,而第二句语气则显得平和些。”更有人说:“中美关系这么紧张,怕美国人看到,要发生战争了。”
  这样的回答我不满意。我展示了老舍《三年写作自述》中的一段文字:“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仁茶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幅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一条活泼的鱼儿来。”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到27岁才离开,作者“真爱北平”就像爱他的母亲,“我们所熟悉的地方,特别是自幼生长在那里的地方,……它的一切都深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对于它能像对于自己分析得那么详细,连那里的空气中所含的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还能感觉到。”(老舍《景物的描写》)老舍先生对自己家乡的特产由衷的感到自豪,甚至有别无他爱的“狂妄”,我想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一声“哼”发泄了老舍多少骄傲的情绪啊!
  改前: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
  改后: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改后编者删去了后面的文字。这种改动好不好呢?同学们起初的回答没有联系整篇文章的内容:“改动后好,下面写得有些多余,这样比较简单通顺。另外中国文人文章普遍比较含蓄,而老舍笔下的‘也没多少了不得的吧’则显得太尖锐了。”有的牵强附会,引来哄堂大笑:“编者可能害怕有人会把陶渊明的诗背错。”
  我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线索,有同学很快就发现了老舍这两句话的照应点:“我觉得是不改后好,因为北平有北山和西山,而没有南山,课文中有一句话‘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这句话说明两座山在北平的每个角落只要抬起头来都可以看到,或者说它们已经融进了北平市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它们跟北平人的生活是不能分割的,所以还是不改的好。”
  我肯定了这种观点,并补充道:“用文章中的话来说就是这两座山‘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另外在文中也提到北山和西山不仅是北平人的休闲之处,它还是北平一些‘花草’和‘果子’的原产地,课文中说‘果子不少是从西山和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从中可以看出它们在北平市民心中的独特地位,而老舍的浓烈思乡之情不就体现在他对北平山山水水的记忆之中吗?”
  通过对这三组文字的对比赏析,学生能够明白:关注老舍文章的“京味儿”,并不是简单地寻找几个“儿化音”或几个北平方言,老舍作品的“京味儿”是将北京特有的历史、环境、特产、民俗、人情、语言融合成的一个整体。老舍先生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字里行间浓浓的京味语言,也是不能割裂的,二者相辅相成。《想北平》中的很多语言,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作者经过长期积累,对北平市民文化的一种透彻理解。心中有丘壑下笔自然有神,所以我们最好不要按照我们的主观意愿随意增删,去破坏原著的神韵。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市北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