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倾力展现的考场作文比日常作文更具典型性,对它们进行归类剖析,更能暴露出作文教学中的症结。经过对2009年泰州市中考语文作文卷的阅读整理,结合中考命题思路和初中生写作现状,笔者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做了一个简要的思考分析,以期引起语文教师对作文的教学现状作出更多思考,更好地改善作文教学。
中考作文题颇受各个地区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首场中考语文学科考试结束后,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往往就是刚刚揭晓的中考作文题,要命制出一道好作文题需要综合考虑诸多要素。既要考虑到有利于彰显语文写作的特质,考量学生的实际表达水平,又要考虑到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自主创新地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主要包括:
1.命题力求贴近生活,有时代感和启发性,还必须蕴含积极的导向作用。主题从生活重点和热点中引发,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现实生活中缺少的而将来生活中又必需的东西,还要让学生有话说,充分发挥作文命题的综合功能。
2.采用命题作文的形式。这样的思考符合作文命题方式回归的潮流。中考作文的命题方式始终在“命题——半命题——话题——命题”这样一个环状系统中轮回,一种形式使用一段时期后都会调整至另一种形式,为的是尽可能克服作文教与学过程中的思维定式。选择采用命题作文的考查方式是有其优势的,它既具有开放性的表达空间,又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既可以考查学生写作的基本功,又可以考查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
3.文题力求有较宽的内涵和外延。要有表达的张力,最大可能地引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还要兼顾为各种体裁类别的文章提供表达的可能,确保学生表达途径的多样化,落实素质教育中能力多样化发展的要求,最大可能地尊重学生的表达个性,客观上也有利于保证考试的公平性。
4.作文题初步确定后,还要进行相关的搜索排除工作。已经在各校模拟试卷中出现过的不选;情境相似于网上盛行的不选;在考场上进行套作、仿作可能性比较大的也尽可能不选。基于以上考虑,2009年泰州市中考语文作文试题定为命题作文《懂得责任》。
对于作文,决定胜负的是真情和思想,要让感情找到思想,让思想找到文字。其中,第一是真诚的感情,第二是闪亮的思想,第三是优美的语言。强调这三点符合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追求指向。热爱生活,真诚待人,知晓责任,共构和谐。文章的高下,说到底是见识的高下,见识广优于聪明。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学生知道周迅的太多,知道鲁迅的太少;知道马克的太多,知道马克·吐温的太少;知道比尔的太多,知道保尔的太少。教师还要多引导学生致力于提高思想的文化含量。
秉持这样的思考和认识,在分析中考作文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写出了文质兼美的文章,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有真性情的流露,表达出了符合社会发展主流的思想。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些不足也许是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甚至是一个地区作文教学症结某种程度的集中显现。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自身作文教学的得与失看得更清楚、更全面、更客观,也有助于作文教学策略的调整。笔者把这些不足粗略地归类为6个“化”:
1.结构模式化
文章结构模式化是这次中考作文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之一,笔者随机统计分析了550篇作文,一是其中使用“题记”、“后记”、“小标题”等明显外在标志形式的作文占45.71%,数量庞大,比例太高。笔者并不反对使用这些,因为形式也有生命力。如:题记可以有立体展示内容、提示作品内涵、阐述写作缘由等效用,让读者从中透视到文章的亮点,触摸到情感的脉动,从而激发起阅读的兴趣。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的作用,又可以减少一些过渡性文字的铺张,以便突出重点。还可以让文章疏密有致、文面爽洁,展示作者的人文素养。至于后记,可以说是文末延伸向思考深处的路径。但是笔者要强调的是,如何根据内容的需要来选择适宜的形式恰当表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千万不要使形式僵化。二是“三段论”文章的篇幅比例占32.7%。无论篇幅长短也不管表意的转换,文章都只有三段,这种结构模式是小学生初学写作阶段的一个起始训练模式,在特定的时期有其特定的功效和合理性,但如果抱守至今那就要贻笑大方了。其实段落的流转承换就好比人的呼吸,自然顺畅方才妥当。无论何种形式都应该与内容相协调,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
2.题材历史化
这也是这次中考作文中暴露出来的一个大问题。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们下笔就是沉重的历史题材,没有一点新时期的新气象,也感受不到他们应有的青春初绽的生气。无论你给他(她)什么题目,他们都能复活对应的历史人物并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于是他们的笔下复活了屈原、王昭君、陶渊明、辛弃疾等历代先贤,但凡初中阶段涉及到的历史文化名人,一个个都被拉出来说说话做做事,无论这些事他们愿不愿意或可不可能去做。学生们已经不善于把自身的寒来暑往变为笔下春秋。这种历史题材的泛滥,原因有三:一是片面理解泰州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材选择的导向,误以为现代文阅读理解(记叙文)选择的都是有关“人文古迹”方面的题材,似乎文章只有这么写才是正统。加之学生在复习中围绕这类题材的文章反复操练,导致这种结果的出现。二是受教师群体阅读兴趣指向的影响。初三语文教师群体的年龄结构以中年人为主,这个年龄阶段人群的心理带有明显的反思特质,加上年富力强,更愿意把学生的表达纳入到自己的审美范畴里来,更多地强调深度和哲理,不断地把学生的立意、选材、表达等的建构推向成人化。适合口味的文章自然会得到更多的表扬,教师的这种阅读兴趣指向对学生作文选材的影响力不可低估。三是作文训练的重心偏重于想象类记叙文。这样的训练导致的结果是,无论作文题怎样变化,考生普遍疏于纪实和思考,而多借助历史题材作空泛的抒情议论。表面看来,或气吞山河,或柔肠寸断;拂去膨胀的泡沫,其实留下的东西甚少,缺少自己的话语,缺乏自己的思考。
3.表达玄虚化
文章通篇艳词喷涌、云山雾罩,不管文章要讲什么,先把姿态摆好、浓情铺开,让读者看得恍恍惚惚。我们来看看几篇文章的开头:
(1)“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但你那颗热烈的责任心还宛如苍穹中一抹最夺目的星光,熠熠生辉。”
(2)“天空黯淡成一潭明媚的泉,哗啦啦地流过,隐隐约约。责任,抉择的天平永远向着这端,而那端,是你拥有的一切。”
(3)“你的美丽,浅尝辄止就好。‘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亦毫不逊色,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你只微微露出笑靥,浅笑嫣然。”
(4)“一拂袖的温柔,烟柳水湄;一举手的眺望,流金薄暮。”
这样的语言不可谓不美。一般来说,这种语言风格的文章多数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写出来的。他们的文章经历了从粗陋到华丽的转变,而经由华丽走向形神俱璞的再提高却没能实现。文章的语言挤兑了思想的表达,通篇没有坚实的内容载体,显得特别玄虚。让阅卷者在阅卷的短时间内难以界定它的优劣,增加了阅卷的时间成本甚至往往可能被误判为高分。这也就给了一些表达能力差的学生以可乘之机,他们往往考前背几篇范文,到考场后胡乱拼凑出一篇“玄虚”的作文来,也能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有失公平。究其个中缘由,有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作为参照系的学生的整体表达水平不高而导致的评价标准的屈就,有通俗读物选材风格的潜在影响,当然也有所谓的应试技巧的潜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