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抒怀向来是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一不体现着诗人们对时序变化的敏锐感受。时序变迁,季节轮回,为什么会给诗人的内心感受以那么大的影响呢?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诗人对自身生命流程的一种审视和思索。春去秋来,酷暑寒冬,这些自然界的轮回变易,其实是对诗人生命历程的一种对应。人从童稚期的百无禁忌,到入世渐深而倍感人世之沧桑。尽管各人的生命色彩不尽相同,但对于草本枯荣花开花谢这一类自然界的轮回,却往往能够从自身的哀乐荣辱中找到相对应的寄托。人们常说诗人们多愁善感,殊不知这种愁和感乃是对自身命运的感叹。为了从自然界的时序变迁中体验人生的变化无常,为了在草木枯荣花开花谢这些现象中寻找到自身命运的对应物,于是便有了从古至今的诗人们各种各样的丰富而独特的感受。诗人们的这些对季节的感受,于是又成为我们窥视他们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的一扇窗户,从而看到了他们生命流程的记录。
秋风辞
□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历史上被称为汉武帝的刘彻,在这首诗中所透露出的思想感情,不失为一位有真性情的人。他感时抒怀,为秋风乍起而引发了老之将至的慨叹。这种思维活动的轨迹,恐怕是从古至今一切政治家和文人们无法逃离的规律。感叹时光的流逝,是因为生命岁月的日渐枯竭而感到吝惜的缘故。贵为帝王,刘彻也无可奈何。不过作为一首诗,它的审美价值正在于那些真性情的流露。他在政务之余尚能关注秋风白云,草木鸿雁;在爱好美色时还欣赏舟楫的中流击水;于乐声悠扬时想到乐极生悲。这一切都表明,他其实还是一个真实的人。
杂诗(其一)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造就了他许多豁达泰然的处世态度。他的行为方式缘于对“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的认知。但是他却是一个悟性极高的人,竟然很早就具有了“此已非常身”的异化观念。惟其如此,他才能够摆脱所谓“骨肉亲”的?篱而想到一切人都应“落地为兄弟”,这倒是极为难得的了。也许因为毕竟是一个失意者,他也难免有点伤感,不过“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终究还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信念。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我国黄嘴小儿均能琅琅上口的短诗,表面看来好像是一首近似儿歌的清朗明快之作,其时,孟浩然写下这短短二十个字时,内心里不知隐藏着多少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那看似不经意的风雨声,那被风雨无端吹落击残的花朵,不正是许多人间悲剧的一种写照吗?这种表面上好像是轻快明朗的诗所隐藏着的人生大悲哀,一般人往往忽略了它的真正内涵。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苦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这首诗在展现自己内心的矛盾上可谓坦率之至。既想当官,又难以摆脱思乡的情结,只能凄凄然了。这种情绪的支配下,连春秋也分不清,所谓“意转迷”也。不过后面两句诗是不是纯然地写景,恐怕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身处官场的柳宗元是再度被贬到柳州的。如果是纯粹的写景之作,又何必那么“凄凄”且“意转迷”呢?因此我们似乎有理由怀疑,他的“百花尽”和“莺乱啼”是可以含有弦外之音的。从这首诗也可看出,诗人在表现自己内心矛盾时,固然有坦率的一面,又难免存在一些隐晦的秘密。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鉴赏:
这种回首和怀旧之作,在古典诗词中可以说比比皆是。但是此词在艺术性上的优长,在于它的无奈中那种悠闲,被极其秀丽的诗句表现得含蓄而凄美。“夕阳西下几时回”这询问中的肯定;“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尴尬心态;“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朦胧与痴迷;如此等等,造就了这首诗的优雅幻美的境界,所以它常被人提及。
春
□艾青
春天了
龙华的桃花开了
在那些夜间开了
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
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
那些夜是刮着风的
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
而这古老的土地呀
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
舐吮年轻人的血液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
经过了冰雪的季节
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
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
在神话般的夜里
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
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
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艾青这首《春》,其实是写他对烈士们的牺牲的感受。龙华的烈士们的鲜血被象喻为桃花,而“无数的蓓蕾”则暗示着烈士的鲜血所培育出的一代代革命新人。所以他说春“来自郊外的墓窟”。诗人对于外在环境的感受,是同他对某些特殊事件的心灵反应分不开的。艾青笔下的春成为一种象征,而且是因龙华烈士们的鲜血引发的一种象征,更证明了诗人心灵的触角在伸向社会生活的土壤时,它所吸收的养料是有针对性的。没有适宜的土壤,诗的花朵也不能在诗人心灵中开花结果。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一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穆旦的这首诗,前一节是实实在在的写春天的景象,不过这种春的景象已经被“拟人化”了,只要读到诸如“拥抱”“烦恼”“欢乐”“欲望”这些词语,我们便可以体味到这春天其实是青年人的血脉和心灵的跃动。后一节诗则点出了“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还在寻求着发泄和追求的目标。世界在他们的眼中便是光影声色,一旦找到了“新的组合”,世界便将属于他们了。这首《春》实质上是对人的青春力量和追求的赞歌,它所表达的那种欲望,是属于生命的春天才具有的魅力。
夏
□穆旦
绿色要说话,红色的血要说话,
浊重而喧腾,一齐说得嘈杂!
是太阳的感情在大地上迸发,
太阳要写一篇伟大的史诗,
[##]
富于强烈的感情,热闹的故事,
但没有思想,只是文字,文字,文字。
他写出了我的苦恼的旅程,
正写到高潮,就换了主人公,
我汗流浃背地躲进冥想中。
他写出了世界上的一切大事,
(这我们从报纸上已经阅知)
只不过要证明自己的热炽。
冷静的冬天是个批评家,
把作品的许多话一笔抹杀,
却仍然给了它肯定的评价。
据说,作品一章章有其连贯,
从中可以看到构思的严谨,
因此还要拿给春天去出版。
同一个穆旦,相隔三十四年,在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时代所写下的这首《夏》,其生活内涵和思想烙印之迥异,感情表达方式的或显或隐,充分体现了诗人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生命流程的记录是何等的受制于客观世界。诗人是自由的,但又是不自由的,因为他是一个现实的人。不过这首《夏》是隐晦,只要读懂那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也就会豁然于心了。
夏日之光
□陈东东
光也是一种生长的植物,被雨浇淋
入夜后开放成
我们的梦境
光也像每一棵芬芳的树,将风收敛
让我们在它的余荫里
成眠
今晚我说是夏日之光
雨已经平静
窗上有一盆新鲜的石竹
有低声的话语,和几个看完球赛的姑娘
屋宇之下
她们把双手伸进夏天
她们去抚弄喧响的光,像抚弄枝叶
或者把花朵
安放在枕边
而她们的躯体也像是光,润滑而黝黑
在盛夏的寂静里把我们
吸引
这是另一位处在青春期的诗人笔下的夏日景象。在他们的眼中那一幅幅夏景除了生命的活力与欲望之外,那种极其细致精微的艺术眼光和感受力,也是令读者触目可及的。诗真的是无所不在的,关键在于发现罢了。
秋
□杜远燮
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
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季节。
不再想那严峻的闷热的考验,
危险游泳中的细节回忆。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叶成长中的扭曲和损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夜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中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呵,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
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
吹来的是第几阵秋意?醉人的香味
已把秋花秋叶深深的染透。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中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这是一首在新的历史时期引起过广泛争论的诗。据说它的“致命伤”就是“令人气闷的朦胧”。现在的人大概没有谁会说它“令人气闷”也不认为“朦胧”了。不过读此诗还是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的。它的那句“阵雨喧闹的季节”,可以同穆旦的《夏》结合起来读。历史在诗人身上和心灵上打下的烙印是抹不掉的。
秋思
□辛笛
一生能有多少
落日的光景?
远天鸽的哨音
带来思念的话语;
瑟瑟的芦花白了头
又一年的将来。
城下路是寂寞的,
猩红满树,
零落只合自知呢;
行人在秋风中远了。
这是一首纯属内审性的诗。它虽然也借助了不少外在的景象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但这些景象只是渲染了气氛,最终依然落实在人的内心感受上。此类诗在传统中别具一格,即使社会日益发展而变得喧嚣繁杂,仍然不能排斥人的心灵寻求孤寂和宁静的空间。
冬天不是……
□杜运燮
冬天不是冻结一切的时候,
它只是需要暂时的高度冷静;
它沉默,是为了思考研究,
严肃回顾刚走过的路程。
冬天是做艰苦准备的时候。
冬天不是悠闲地穿红戴绿
到处开花吹喇叭的时候,
它在为准备新战役而操劳,
甚至把打碎它绿叶的冰霜
也吸收为壮大自己的养料。
遍野的白色不是埋葬一切,
也不是掩盖夏季挥霍的痕迹;
这柔软的白绸是为了保护生机,
给所有幼芽以拥抱的温暖,
甚至也保护人类粮食的仇敌。
冬天的寂寞不是喑哑的化身,
不是只会灰沉沉地无言忍受,
树林里凝结着繁华和豪放,
河面凝结着明年的奔流。
冬天的凝结是浓缩的期望。
冬天最善于默默地等待,
不怕人说它冷漠无感情,
造一层外壳盖在表面;
为的是需要多积蓄力量,
准备更多彩的春夏和秋天。
这首以理性思辨为特色的诗,似乎一反许多写冬的严酷冷峻的诗的思路。深入地思考一下,它的产生也是因为处在一个反思的年代,人们在经历了冬天般的严酷冷峻的政治背景之后,更多地想到了它所带来的教训而化解了那些积怨。因此,这首诗也是具有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意味了。
秋天
□[奥地利]里尔克陈敬容译
主呵,是时候啦,夏天的光热多奇伟,
如今你的影子躺在日晷上,
任无羁的风在平原上吹。
吩咐最后的果子充满汁液,
给它们再多两天南方的温暖,
催它们成熟。把最后的
甜味,给予浓烈的酒。
没有房屋的人,谁也不为他建筑,
孤独的人会长久寂寞,
会在无眠的期待中读书、写长长的信,
会在秋风蹂躏的街巷里
不安地踱来踱去。
诗人好像是对着大自然之主在倾诉,祈求秋天赐福于大地人间。然而严酷的现实似乎令他不安,他笔下的最后那幅景象,不禁使我们想起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见中外诗人的悲天悯人之心是相同的。
思考提示:
(1)季节感受属人之常情,为什么诗人能够从中发现那么多可以写诗的题材?你能从中体会到诗人的感情和思考的方式吗?
(2)“触景生情”和“多愁善感”都是写诗的动因,但是每一个诗人在进入写诗时的心态却决定了他的诗的思想感情倾向,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3)“伤春”或“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你能从现代诗歌中看出诗人们感情世界的变化吗?
(4)如何看待诗人在不同环境和背景下写的诗所隐含的思想倾向?对这种现象作何解释。
(5)能不能以一首诗的好坏来判断诗人的思想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