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迅小说中色彩语言的运用极为成功。他用色彩语言描绘人物肖像,揭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用色彩语言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用色彩语言描摹景物,暗示人物形象的时代特征;用色彩语言点染气氛,烘托主题。表现了深广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享受。
关键词:鲁迅小说 色彩语言 功用意义
引言
鲁迅小说中色彩语言运用之成功堪称一绝。其在小说中精心选用恰当的色彩语言来表现人、事、景的特征,使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人物形象,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景图画,都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反映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一、用色彩语言描绘人物的肖像,揭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鲁迅擅长于运用色彩语言精心描绘人物外形,紧扣人物总的特色,表现其性格的变化,使形象异常鲜明。《祝福》中,仅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就有十次之多。作者妙用色彩语言描绘祥林嫂的外部形象,凸显了其基本形象以及精神变化,展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是祥林嫂刚从婆家逃到鲁四老爷家时的肖像描写。作者运用“白、乌、蓝、月白、青黄”这些冷色调,给人以深沉的感觉。头上的“白头绳”,身上的“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都显示刚死了丈夫的她命运之悲惨;“脸色青黄”,表明其深受压迫,生活艰难;唯两颊还是“红”的,则表明她虽受折磨,却仍有青春活力,尚存生活信心。
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一句改“红色”为“血色”,蕴含“活的生命”之意,说明她先前“唯独”尚有的一点活力也“消失”了,揭示出其悲剧命运的进一步发展。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这是祥林嫂倒下前的肖像描写。深刻地说明祥林嫂的悲剧已发展到末了,至此,她已完全丧失了生命活力。
从上述几次典型的肖像描写中看到,祥林嫂的脸色是由“红的”“消失了血色”到后来的“灰黑”,直至“黄中带黑”等。脸色的变化,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一步步发展过程,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足见作者色彩语言运用之精到。
二、用色彩语言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鲁迅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学中形神结合、写形服从于写神的表现手法,选用恰当的色彩语言,来表现那些最能展现人物精神、性格的外部形象的某些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例如《孔乙己》中描写的孔乙己是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深重的知识分子。鲁迅用典型的色彩语言表现了这个典型人物的形象特征,揭示了他的精神面貌。小说写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加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可知他是一个穷困潦倒、地位低下、被侮辱、被损害的、有了一些年纪的知识分子。他偷了丁举人家的书被打折了腿,再次在咸亨酒店出现时,“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说明他不仅精神不振,而且生活饥寒交迫,到濒临死亡的境地。小说用“清白”脸色、“花白”胡子、“黑而且瘦”这些色彩语言,既具体地描画了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的外部形象,又揭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也不觉悟的精神面貌。
对次要人物,有时甚至是一笔带过的人物,鲁迅也巧用色彩语言表现其特征。如《药》中的“红眼睛阿义”,令读者联想到牢头的贪婪和残暴;《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让人们看到了一个酒徒的丑陋面目。
总之,鲁迅运用色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的特征,唤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人们根据鲁迅所描绘出来的主要形象特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形象,再现形象。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用色彩语言描写景物,揭示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和时代特征
鲁迅描写的人物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环境之中的。生动鲜明的景物色彩描绘,既能反映出时代特征,又便于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鲁迅注重色彩的和谐统一,从而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美感和小说的思想性及艺术感染力。
《故乡》是一篇描写近代农村生活和农民形象的小说,描绘了其时中国农村破产的景象。小说用抒情的风格,呈现美丽的童年记忆,使当年海边西瓜地上手捏钢叉的少年英雄闰土,与眼前为生活重压所变形的中年闰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揭示出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多重逼迫下的深重灾难。小说通过闰土这一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使读者通过这个艺术典型来深刻地认识由他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他生活在“一幅神异的图画”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海边有“红的绿的”或“五色”的贝壳。通过这些鲜明的色彩语言的极尽描绘,造成海天一色、人景和谐的美境,更衬出少年闰土的活泼可爱、朝气蓬勃。
中年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润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天气“阴晦”,“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正是这 “阴晦”“苍黄”的现实环境,让他脸色 “灰黄”,变成“石像”“木偶”一般的人。在这样的景色描写中,寄寓了“我”对反动阶级统治下的丑恶现实的强烈不满。
鲁迅还用色彩语言把写景、抒情与叙事结合起来,通过对故乡景色的感受,渗透了“我”对于反动统治的憎恨,对故乡的热爱,对故乡人民生活命运的关心。“我”离开故乡时,在船上看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变成了青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了。”可见“我”悲凉和沉重的心境;船在行进,“朦胧中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美好的回忆唤醒了“我”的希望和对未来新生活的信心。画面色彩由“深黛”到“碧绿”,再到“深蓝”到“金黄”,体现的正是“我”心情从“悲凉”到“希望”的变化。这里,情景交融而色彩统一,人物的心理变化和作者情思彰显无遗。
四、用色彩语言点染气氛,烘托主题
鲁迅的小说,常常在环境的描写、故事情节的叙述中,用色彩语言来点染气氛、烘托主题,点出小说的时代背景,画出人物的本质色彩,从而寄象征意味于其中。
《药》写的是开茶馆的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痨病的故事。小说中小栓和夏瑜的结局都是个悲剧。鲁迅既为群众的不觉悟而痛心,更为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而感慨,这就使得小说含有双重悲剧性。为了给这一悲剧事件制造一种阴冷、寂寞的环境气氛,鲁迅主要用黑色、白色这些冷色调的色彩语言进行描写,象征了旧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悲愤的思想感情。
在《药》中,鲁迅抓住刽子手康大叔粗暴、凶残的特点,写他是“一个浑身黑色的人”“黑的人”。用黑色描绘刽子手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小说的结尾处,特别安排了一只乌鸦。由于它全身乌黑,这样,“乌鸦”也就成了有特定含义的色彩语言,渲染了荒凉、阴冷的气氛。
在《药》的结尾处,夏瑜的坟顶“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数目不多,倒也整齐”;而小栓和别人的坟顶“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对照之下,看出夏瑜的坟是与众不同的。这里,出现在革命者坟上的“红白”的花环,就“显出若干亮色”,透露了代表时代特征的革命的希望和力量。
结语
综上所述,鲁迅小说中运用色彩语言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鲁迅像高明的画家,用饱含爱憎的笔锋和鲜明丰富的色彩,生动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幅黑暗冷酷的社会画面和有血有肉、独具特征的典型人物形象,从而形成了鲁迅小说中运用色彩语言的鲜明特色。语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一、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M].上海:天马书店出版,1933.
[3]黎风.鲁迅小说艺术讲话[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4]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5]杭州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组编写.鲁迅作品注析[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79.
[6]孙英杰,梁树人.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论稿[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