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7期 ID: 421229

[ 倪坤鹏 文选 ]   

伍尔夫悲剧意识的成因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 倪坤鹏

  摘要:外界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内部的生理及心理素质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悲剧情感,其悲剧情感又决定了她的创作的悲剧倾向。伍尔夫生活的年代充满变幻和动荡,她的抑郁的个体遗传特征和敏感的神经类型以及伴随其一生的自身疾病和诸多亲友的死亡等这些生理与心理的经历对其作品的悲剧模式的形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悲剧意识成因
  引言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籍女作家。伍尔夫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无疑是由于她运用了意识流这种艺术创新的形式。因此很多中外研究者往往把伍尔夫小说当做游离于内容的独立存在而加以研究,这是伍尔夫小说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缺陷。伍尔夫的近十部小说中,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也不过是寥寥几部而已。我们不能仅仅用意识流来概括伍尔夫的小说创作。伍尔夫的作品中深刻地表现了同时代人的内心骚动、阴暗、犹疑、苦闷和无奈的情绪。通过其作品,伍尔夫向我们展示了现代悲剧的模式:即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表现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和悲剧命运,揭示人类悲剧心理的深层内涵,把悲剧建立在独特的心理结构基础之上。伍尔夫以悲剧创作为偏好,这是由她浓重的悲剧性情感所决定。外界环境及个体内在的生理和心里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一个人情感的悲剧性倾向。本文将对社会与个体内部的生理及心理因素对伍尔夫的影响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伍尔夫的悲剧意识成因及对其作品的影响。
  一、社会因素
  伍尔夫所生活的是一个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代。1914年至1918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各国工人运动的高潮,接着是1929年至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人在精神上忽然变成了失去家园的流浪者。年轻一代开始摒弃旧理念。“二十世纪的年轻人回望维多利亚时代,发现它沉闷又虚伪。维多利亚时代的理想显得肤浅、狭隘、愚蠢,此种情绪在世纪初的25年里既掀起文学领域里的变革,又成为这些变革的结果”。[1]伍尔夫在论文《斜塔》中详细地论述了英国作家当时的处境和感受。他们大多出身富裕的中产阶级,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他们高居于象牙塔,脱离民众,孤芳自赏。1914年之后,原来稳固的象牙塔开始倾斜,他们顾影自怜,对自己享有的特权表示内疚,对不合理的社会表示愤慨,但是又无能为力,因而怀有一种危机感、隔绝感和怀疑感。面对风云变幻的时代,变化无常的人生,伍尔夫觉得难以捉摸和把握。因此,她在日记中写到:“为什么生活如此像万丈深渊上的一条小径?”[2] 此种强烈的不安心理致使伍尔夫审美感受的变化:“美神的另外的一边脸颊是深陷的,破了相的。”[3] “在目睹了社会的剧烈动荡之后,伍尔夫以悲剧性的眼光来观察生活,认为世界渐渐走向衰退和没落是不可避免的”。[4]
  二、战争因素
  伍尔夫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大战对她的震撼是巨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重了她从小就染上的抑郁症,有一次竟严重到彻底崩溃的地步。第一次世界大战尚记忆犹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她的心头又投下了沉重的阴影。伍尔夫认为,这意味着破坏、死亡、理智的丧失、文化的毁灭。她那脆弱的神经系统快要忍受不住了。1940年她在伦敦的住宅、出版社和书被炸弹焚毁,精神上的折磨终于让她无法忍受,在给丈夫及姐姐各留一封短信后投河自杀。两次世界大战剧烈地改变了伍尔夫的心理,影响了她对世界的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并成了她最终自尽的外因。因此,战争在其作品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战争不但是《达罗卫夫人》及《雅克的房间》及《岁月》的重要主题,整篇充斥着紧张气氛的《幕间》这部小说与下一次的全球大战息息相关。[5]
  三、 个人生理及心理因素
  长期以来,研究悲剧情感的产生都过分强调外部因素,而忽略了个体内部因素的作用。即忽视了人类滋生悲剧情感产生的生理机制和心理基础。伍尔夫是个书斋里的写书人,她本人的悲剧性的生理和心理体验以及她读到的书本故事是她悲剧作品的主要来源。
  (一)伍尔夫的个性遗传基因
  伍尔夫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个著名的学者,母亲是个家庭妇女。伍尔夫从其母身上继承了秀美的容貌和富于幻想及感性的性格特征。其父性格孤僻,郁郁寡欢,时常脾气暴躁。伍尔夫承接了她父亲那忧郁、敏感又偏爱思考的抑郁质性格。“从他那里,伍尔夫看到她自己生活中深藏的悲剧”。 [6]在对待写作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她是个神经敏感的人。读者对她的作品的批评是她极其在乎之事,甚至可以说她达到一种病态的过敏程度。她的一部书的出版过程,对她也是一种极端的精神刺激过程。这种对于读者的批评的担忧和焦虑曾致使她神经过敏,继而精神失常。
  (二)悲剧性的生理及心理上的体验
  伍尔夫的一生不断经历着各种疾病和亲人朋友的死亡。她本人自小就因疾病而辍学。母亲在其13岁那年病卒,她因此深受刺激,以至于精神失常。其母去世后,伍尔夫同父异母的姐姐丝特拉承担起沉重的家务,甚至为了这个家,持续推迟婚期,一直到很晚方才出嫁。不料,母亲死后二年,丝特拉突然死去。后来伍尔夫把丝特拉之死也写进了小说。接着她父亲又因病而逝,她再一次精神崩溃。1906年,她的哥哥索比身染伤寒,从此一病不起。索比的死又一次沉重打击了伍尔夫。飞蛾以一种凄惨的形象出现在她的多部作品中,而这与哥哥之死致使她产生的悲痛心境不无关系。《远航》中的蕾切尔、小说的女主人公同索比一样,也因伤寒病丧生。《雅克的房间》中的雅克和《海浪》中的波西瓦尔也都和伍尔夫的哥哥有同样的遭遇。接着,与伍尔夫有过婚约的立顿离开人世。虽然伍尔夫因其是同性恋而与立顿解除了婚约,但两个人始终保持着友谊。随后罗杰·弗来奕逝世,而伍尔夫和弗来奕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享有共同的美学观念,且伍尔夫为弗来奕写了传记。再后来伍尔夫的外甥又战死在西班牙,她曾对这个外甥偏爱有加。这些亲人朋友们接连不断的死亡使伍尔夫屡屡受到精神上的打击,她深深地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变了,思想不再敏捷,面部不再饱满,神态忧伤,精神恍惚。伍尔夫写完一部长篇小说之后,因过度担忧读者对自己作品的评价而第三次精神失常。在《海浪》和《幕间》出版前后,伍尔夫都是痛苦不堪,精神沮丧。死亡和疾病不断伴随着伍尔夫,而她在作品中不断地再现自己对此二者的心理体验。
  又一不幸的是,伍尔夫自始至终都被病魔纠缠。在她的小说中,疾病有极深的刻痕,作品人物多有病态和变态,精神病患者和自杀自虐者频频出现。伍尔夫本人也多次试图自杀。实际上,伍尔夫每次完成一部作品,就有病魔来袭,致使其痛苦不堪。但一次次她都竭尽全力挺住。复原后,又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写作之中。这种献身于文学的韧性难能可贵。也可从另一个角度说,伍尔夫忘我地创作也是为了追求解脱、战胜病魔吧。语
  参考文献
  [1]A. C Ward: Twentie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1901-60[M]. New York: Barnes & Noble, 1964:2.
  [2]翟世镜.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37.
  [3]弗吉尼亚. 伍尔夫.翟世镜译. 论小说与小说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205.
  [4]翟世镜.伍尔夫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123.
  [5]Morris Beja: Critical Essays On Virginia Woolf[M]. Boston: G. K Hall & Co.1988:135.
  [6] Ralph Freedman ed :Virginia Woolf:Revaluation and Continuity[M].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2:183.
  [7]Quentin Bell:Virginia Woolf: A Biography[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22.
  【该论文为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女性主义批评视域下的伍尔夫与陈染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4-GH-161)的研究成果之一】

伍尔夫悲剧意识的成因及其对作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