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7期 ID: 421218

[ 王鹰 文选 ]   

浅析当代高职语文教学问题探讨

◇ 王鹰

  摘要:高职语文是面向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开设的一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本文通过阐述高职语文教育的状况,就高职语文教学的教学与理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高职语文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课堂
  引言
  在已面向不同专业不同程度开设的语文部分院校里,语文教育的效果也远没有想象的那样乐观[1],这影响了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高职语文教育在提高语用能力、陶冶情操、传承文化等方面的职能是独特的,是不可替代的[2]。所以,要求高职教育重视和保障语文课程的开设,这已达成一种共识。另一方面,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高,也不明确。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位置较差主要表现在:课时少、规模小、地位低。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育理念,重视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语文首先不能简单将之理解为一门“学科”。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反之亦然。学科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学生灵魂最大的感染者是语文教师。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语文是一门文化基础课。在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职业教育偏重于技能教育,强调专业课、技能课的教学。这些轻人文、重思维的现象对语文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3]笔者结合院校情况进行了一次实际调查,调查显示:高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仍很欠缺,需要语文的学习和训练。但是,要想改变此现状,高职语文的教学理念必须进行改革。改革中要融入“素质教育”这一理念,结合构建、弘扬人文精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道统一,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要着力于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指出,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人文科学的教学,即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价值教育和审美教育等。现代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更要教育学生成为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
  二、深刻理解并重视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高
  中国的“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代经典《周易》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是指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其核心是对“人”和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的终极关照。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中仍盛行纯技术性、操作性的机械式训练,忽视了语文课在陶冶情操、激发灵感方面的作用,失去了语文课独特的魅力。高职院校更多地注重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把他们定位于应用型、实用型的高级专业人才,对人文素质的系统教育未予以应有的重视。语文学科地位的边缘化、教学功利倾向严重等问题,不仅影响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因此,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势在必行。
  三、突出高职语文的教学的文学性
  高职语文教材应充实人文性内容;要利用现行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根据不同专业,编写语文补充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阅读品味,变“单一”为“多元”,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营造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引导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写作教学中,把作文和做人相结合,选题生活化,引导学生抒写真实感受;树立思辨意识;搜集学生人生格言,让学生在自我欣赏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努力寻求高职语文人文精神培养的施教策略:实施非预设性课堂教学、语文教师的身教以及高职生在实训、实践活动中如何“践行”职业道德。至于教学评价和人文环境则是影响高职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因素。
  四、以语文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语文的工具作用
  语文是一门有独立学科地位的学科。语文之所以是语文,是因为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它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而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是以培养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语用能力为已任的。除语文以外,没有哪门学科如此旗帜鲜明地声称过要承担这种责任。语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因此,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不同层次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说需要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高职阶段的学习除按学科分专业进行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地超过了中学阶段,学习方法由教师口授逐步向自学过渡,学习重点是培养能力、掌握方法,无论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仅凭中学阶段培养出来的中等层次的语文能力都是很难胜任高职阶段的学习的。高职学生要熟练掌握相关职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是缺了高职语文这个基础工具不可能实现的。
  高职语文具有工具性,这与素质教育内容中的“创新能力”培育并不矛盾,语文学科是教会学生“学习语言”,即如何正确理解与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学科。它指导学生或聆听或阅读,涵咏玩味大量语言材料,理解和感悟出语言规律,然后运用这些语言去指导说话和写作以生成新的语言材料。“学习语言”与“研究语言”是有本质差别的。“研究语言”的本质是语文规律的发现与创新。“学习语言”的本质是语文规律的理解与应用。语文规律的理解与运用也可以是有鲜活的个人色彩的创造性的理解与应用。
  提高高职语文教学,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营造情境课堂氛围。孔子言“君子不器”,学校教育不是“制器”,学校应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外在条件。[4]学校要引导学生成为有独立见解与尊严的人,在语文教学环节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应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营造一种愉快、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创设一种生动、有趣、变化多样的意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学生带到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使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更有效地去感受课文给他们所带来的乐趣。 语
  参考文献
  [1]宋文芳.论高职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语文建设,2012(24).
  [2]李元功.语文教学艺术与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3-74.
  [3]王少波.如何有效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质量[J].北京:语文建设,2013(20).
  [4]郭虎妹.高职语文教育的深度与宽度[J].语文建设,2013(05).

浅析当代高职语文教学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