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外研究者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蕴含的主题解析颇丰,尤其是其中体现的成长主题使之成为美国当代成长小说的代表作。对成长小说的探究在国内外文学界由来已久,成长小说以特定的人类群体即青少年群体为主体,以发生在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成长历程为内容,艺术化地呈现出人类相似的成长经验。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 成长主题 美国文学 教学
一、作者塞林格与《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下称《麦田》)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于1951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者唯一的长篇小说,塞林格凭借这唯一的长篇小说跻身于世界经典文学的行列。小说1951年7月16日由利特尔一布朗书局推出,《纽约时报》当天即配发评论,半个月内重版5次,该书的英国版本几乎同时发行。然而,由于《麦田》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叙述内容,一度让该部作品毁誉参半。《麦田》风靡一时,涌动起一股波及全美的“塞林格热”,全世界销量达6000万册。尽管时至今日该部著作的相关评价仍然褒贬不一,但它已以不可置疑的姿态立于世界经典文学之林。
《麦田》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出身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16岁少年,学校里的老师和他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让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但是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在被学校开除后他为了免去父母责问时的尴尬,决定独自在纽约游荡几天,期间住小旅馆、逛夜总会、酗酒。而围绕在他内心的却是绝顶的空虚和幻灭感,他企图逃出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但又没有找到出路,最后病倒在精神病院。整个故事从霍尔顿在精神病院里的回忆开始叙述,其粗俗的表象下体现着霍尔顿成长中的两难境地,由此也凸显了这部作品所表现的成长主题。
主人公霍尔顿的经历隐隐透着作者本人的真实经历,塞林格年轻时在军校住读,后进过三所学校,都没有顺利毕业,似乎也是一个学未有所成的学生。1941年,塞林格写出短篇《冲出麦迪逊的轻度反叛》,主人公就命名为霍尔顿,这个愤世嫉俗的孩子可看做是《麦田》中霍尔顿的雏形。
被公认为成长小说代表作的《麦田》中表现的成长主题,值得反复考量思索。该书在美国出版后,“霍尔顿”的流行之所以像流感一样一触即发,在于它体现了当时美国社会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模式,即处于青春期、面对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时精神上的迷惘和挣扎。霍尔顿以特立独行的姿态宣告着一个反叛时代的到来,他以苦闷躁动而又希冀美好的矛盾心理慢慢踏上这条充满荆棘和迷雾的成长之路,最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和心中微亮的光芒抵达成长彼岸。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成长主题叙事浅析
成长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别在西方文学史上具有悠久的创作传统,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麦田》之所以被称为美国成长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首先在于其中的成长主题对传统的继承。从人物角度看,主人公依然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子,性别与年龄都在传统范围之内;从故事情节看,《麦田》包含了成长的契机与顿悟,旅途中遇到的正反两方面的引导力量,叙事大致按照时间走向来安排;从主题上看,《麦田》体现了典型的成长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悟,并且有着决定性的“切肤之痛”的事件发生。但《麦田》之所以具有更多的争辩性和关注度,原因还在于故事文本对传统成长主题的革新。
从叙事结构上看,《麦田》的叙事结构不再拘泥于传统成长小说的模式化结构,这个特点同另外的两部成长小说——艾里斯·沃克的《紫色》和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有些相似。文本情节设置较为松散,没有描述明显的故事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而是巧妙地将“生活流”和“意识流”穿插起来,打破了传统成长小说一味的现实主义风格,加入了大量现代因素。文章一开始主人公便以倒叙的方式将他的生活现状娓娓道来,在回忆过去三天两夜在纽约的浪荡经历时,主要依照时间走向,将他出走的路线轨迹铺陈开来,在讲述时又插入漫不经心地对他的所见所闻所感的各种回忆和评价。霍尔顿的成长轨迹没有严格按照传统中的轨迹来进行。霍尔顿从一开始便处于迷惘状态,后在流浪过程中不断加深这种迷惘不断失去天真,到了精神最低谷的临界点时,却陡然表现出顿悟和豁然开朗。
从叙事主题上看,早期美国成长小说继承了欧洲成长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保持了“直线性”与“向上性”的运作方向,体现着“妥协”和“社会化”的两大主题特点。《麦田》的成长主题表现的不是如何遇到困难解决困难,而是成长中无数令人沮丧的无处安放的困惑,甚至出现“反成长趋势”。这个困惑不仅仅体现出霍尔顿身处青春期特有的敏感心理,更反映了美国二战后普遍的社会焦虑。
从叙事结局的安排上看,传统成长小说的主人公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获得了不可置疑的对人生、社会、自我的透彻认识,并成为主流价值观的代表和模范,故事往往以家人团聚、喜结连理等幸福结局收尾。而《麦田》呈现了不同于传统大团圆结局式的开放式结局。文章末尾并没有清楚地指出霍尔顿的去向和思想动态,整个结局在一种似有似无的希望和绝望中完笔。因为这个结局,《麦田》曾一度被认为是让人绝望和沮丧的小说,而实际上成长小说的开放式结局虽然不对主人公未来的生活做安排,却已经体现出主人公是否有准备去面对将来的命运。现代小说很少表现人为的结局,而是开放的、不明朗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的分离已经表明了霍尔顿心里的矛盾和敌意在渐渐变缓,他知道自己的意识里发生了微妙而强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使他有生活下去的希望,使他知道自己的责任和意识的方向,以至于他“开始想念起每一个人来”。而霍尔顿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分离产生的张力更隐晦而巧妙地突出了他探求的成功。霍尔顿的生命历程应该定义为可喜的成长,只有心智上的清净明朗,意志的坚强笃定,才是判断成长的最高维度。
三、《麦田》对教学的启示
文学作品中成长主题是近年来逐渐被学者和研究者所认识开发的主题,主要由于成长这个原型经验是每个人一生都必然经历的过程。成长是人生的一个普遍而且必然经历的阶段,具有很强的文化隐喻性。无论对文学还是教学上而言,青少年时期都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如何从纯洁而浪漫的童话世界走向复杂而充满矛盾的现实社会,对每一个青少年都是一次严峻的人生挑战。
青少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一面镜子,又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一方面青少年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环境特征,他们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折射,通过他们,我们可以反省自身和我们所处的社会。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的创新者,他们应该具有坚实的根基和良好的人文素质。文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应该为此做出重要贡献,这就是研究成长小说的意义所在。语
参考文献
[1]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俄]巴赫金.小说理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本文系课题项目编号Hyjg2010-04,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评估体系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