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7期 ID: 421254

  

文学视域下的导游辞语言探析

◇ 雷引周

  摘要:我国古代山水文学作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化景物为情思,引领我们达到更高的境界。文学是一种记录方式,本文从古代诗词出发,对精练含蓄的语言与创作意境进行分析。诗词作品中描山绘水栩栩如生,以真实的游览见闻和感受为题材,也是最贴切的导游辞载体。
  关键词:山水诗词 导游辞 唐宋诗词 古代文学
  引言
  文学中的意境是文学创作中抒情理论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意”指的是“主观情感”,“境”指的是“客观事物”。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形象地道出了文学中的“意境”是作者将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交融而形成的能感发心灵,具有深层意蕴和韵味的文学境界。简而言之,意境就是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内情与外景完美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境界。
  我国古代山水诗文、楹联、题刻等的文学意境,首先表现在对景物的揭示和感情的表达上,也表现在作家对观赏景观的视角的选择上,或二者兼而有之。古代山水文学作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化景物为情思,化平淡为神奇,引领游人达到情景互融的境界。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旅游将文人引向山水胜境, 而文人们留给我们的浩繁山水文学作品又引领着历代读者回归自然, 寻求山水之乐。对于现代而言, 古代山水文学栩栩如生,是一种最好的景观载体,也是最亲切、最得力的导游辞。
  一、古代山水文学中的导游辞语言分析
  我国的山水文学中具备楹联的共同特征,写成后通常是粘贴、镌刻或悬挂在壁间柱上,同时它又出现在一些亭台楼阁中,其内容能对某一景区的全体或局部进行描写、概括,给予旅游者以人文的熏染,进而增添游览地的诗情画意。如桂林龙隐洞联:
  龙从何处飞来?看秀峰对峙,漓水前横,终当际会风云,破浪不尝居此地
  隐是伊谁偕汝?喜旁倚月牙,下临象鼻,莫便奔腾湖海,幽栖聊为寄闲身
  本联用嵌字格,在联首将洞名“龙隐”二字嵌入,然后用问句提起,巧妙地将独秀峰、漓江、月牙山、象鼻山这几处比邻的名胜组织入联。上联在“龙”字上做文章,因为人们心目中龙总是乘风破浪的灵物。下联从“隐”字上下功夫,写出了龙的另一种精神:暂且以屈求伸。仅用五十六字,就勾画了一条蛰龙的精神风貌,既符合我们的民族特点,又使游人于恍惚间感觉到字里行间洋溢着飞动蓬勃之气,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而优游于北京泉山卧佛寺,其楹联却是令人忍俊不禁,回味无穷。
  还不起来么?此等功夫,怕是懒人都借口
  何妨睡着了?这般时代,倘成好梦亦欢心
  一声断喝,充满嬉情,读来妙趣横生,然大佛卧得得意,睡得朦胧,哪里闻得凡间人语。这个对联虽仅是只字片语,但当人们驻足黄山的玉屏楼,正为眼前那云海缥缈、山石耸翠的奇观惊叹不已时,忽然间看到了刻在石壁上的点睛文字,此时此刻,游客精神不觉为之一振,禁不住浮想连翩,意欲作出满意的答复;却又无以言表或言而不尽,于是再次把目光深深投入到眼前的奇山异石,陶然其中。
  在五岳之首的泰山,这样的摩崖石刻,大大小小,参差错落更是随处可见,有标明地名的,如瞻鲁台;有颂泰山高大者,如泰山岩岩、登峰造极;有概括景色者,如月色乐声、松壑云深;有抒发游人逸兴者,如一尘不染,万境皆空。既可将动观静观相结合,又可从文字中获得教益。这种诗词精练且富于文学和审美性,能恰到好处地起着引导我们观赏山水的功用。
  二、山水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境分析
  古人云:“修辞立其诚”,其中的“诚”即指真情实感。修辞是形式,情感是内容,创作只有建立在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才能传真情达真意。文学修辞使用讲究“题旨情境”,在描述风物美景时,抓住景物特征,选择合适的文学修辞,准确、生动地描景状物、表情达意,才能融入情景交融的意境,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花卉树木秋谢春荣,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我国历代文人正是在这大自然的实景中,超越了感性认识和感官快适,唤起了更高更深的审美愉悦,静中见得天机玄妙,并把这种最高层次的美感诉诸文学表达。文学把描写内容之“实”与营造意境之“虚”巧妙结合,在人与自然、主观之意与客观之情、无形之境与有形之景的和谐统一中塑造完美的意境,创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引领人们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至高审美境界。柳宗元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一文中曾如此细致入微地描写潭鱼,可看作是这一境界的意境象征: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作者只写游鱼,不写水清,使用以实写虚,计白当黑的手法,使画面显得更加空灵。虚者更虚,实者更实,充满生机与活力,洋溢着一种动人心弦的情趣,勾画出人生的曼妙境界,将一般旅游者眼中所视的极其普通的潭鱼,描绘得如此玲珑飘逸,美不胜收,令人心醉神迷,顿生追羡之意。这种美感,不仅是在感性基础上的感官快适,也不仅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心思意向的享受,而且是一种在崇高感的基础上寻求超越与无限的审美境界。山水文学作品中的这种“景生情”“情生景”“情者,景之情”“景者,情之景”(明末清初王夫之《姜斋诗话》)的情景相生,情景交融的原理,实与景色审美的重要特征之一借物抒情异曲同工,人们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互融汇,在这种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的过程中,还能诱发主体情思,揭示客体本质,然后达成物我交融、甚至物我两意的绝佳境界。
  山水文学亦凭藉其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富有民族气魄的艺术魅力,远播四方的名人效应,推动了古今旅游的发展。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为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诗中清丽的语言,把初春的西湖描绘得准确生动,全诗采用移步换形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摄取镜头。首联点明观景的落脚点,即给人以傍寺院、穿山径、绕亭台之感;颔联与颈联写诗人游目所见,由听觉到视觉,由仰视到俯视,由远而近地描绘出早莺鸣叫、新燕衔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的早春景色,犹如一组移步换形的风景画,流露出诗人在行中观赏的欢愉喜悦心情;尾联写诗人停步远眺,却兴犹未尽,着重标出行字与首联遥相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行游过程。全诗以游踪为线索,行文走笔,自然洒脱,描绘出一幅景色鲜明的春游图,并在行、停、望、思中蕴含着诗人特有的审美视觉和审美情趣,俨然一篇个性鲜明、雅俗共赏的导游辞佳篇,极富文学意境之美。
  结语
  相比而言,游记文学的作家游踪广布,佳作迭出,他们以文学描写的笔法,详尽地记载游历或旅途见闻,极大地丰富了景观内涵。以身许之山水的明末徐弘祖,历时三十四年,北至燕晋,南达云贵,遍及十六个省区,行程数万里,写了数十万言的日记体巨著《徐霞客游记》,篇章中不仅凝聚了地理学家的学识、文人的情怀、探险家的勇气、而且体现出作者极高的文学修养。作者每至一地,每游一山,每探一穴,每观一景,总把日期、气候、时辰、行程、方向、沿途险境要地等一一点明,使读者具有身临其境的立体感受,使游者能沿其线路,步其后尘,有目的地寻古探幽。中国古代山水文学虽然仅是一种诗词形式,但这种文学形式有助于提升我们对景观的鉴赏能力和文学审美意境,而基于文学视角下写作的导游辞也能有较强的文学意境的人文情怀。语
  参考文献
  [1]全唐诗(卷一四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余映潮.学写一篇游记课堂教学实录[J].语文建设,2012(19).
  [3]朱惠荣译注.徐霞客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文学视域下的导游辞语言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