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单一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本文旨在探索将美术欣赏教学引入语文教育中,文学与艺术向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二者相融合不仅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也适合学生信息接收的特点,将文学与艺术相结合,在传播人文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及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育 美术欣赏 整合
引言
在我国各学科的教育中,各门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语文教育与美术欣赏教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在课文中配以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使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通过更形象生动的方式学习语文知识。在我国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将语文教育与美术欣赏教学整合,结合两者的内容、优势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整合是切实可行的,也是极其必要的。因此,应积极探索语文教育与美术欣赏教学之间的整合途径,促进我国语文与美术两门学科的共同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在提高学生人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审美能力。
一、语文教育与美术欣赏教学之间的关系
自古以来,文学与美术以相通的关系存在。文学家们看到美景或艺术品而激发创作之情,由景生情,进而创作出绝美的诗文。文学与美术欣赏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利用美术学科的具体性、形象性及美术欣赏的独特性,配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育内容的多样性、生动性,以及文学语言的丰富性,通过图像等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此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
我国古代有“诗画同源”一说,文人墨客题诗作画,诗配以画,使人更快地融入场景之中,更好地理解创作者的思想进而产生共鸣。我国古诗中有许多描写景色的优美诗句,教师通过语言上的提示,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其画面感增强,再让学生将其所想的画面绘画出来,使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理解诗句。语文教育与美术欣赏教学之间的关系相互辅助、相互依存,利用两者间的共性及个性,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促进语文教育、美术欣赏教学的开展,帮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增长人文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的审美艺术修养。
二、语文教育与美术欣赏教学整合的意义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往往是通过语言的描述对文学作品进行讲解,呆板的教学手段,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他们有较高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新课程标准对我国课堂教学进行了创新性改革,要求各学科之间的教学要有一定的融合。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美术欣赏知识,以美学的角度去感受蕴藏于文章中的艺术美、自然美,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中学习,培养自身发现美、欣赏美及创造美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及艺术修养。
在语文教育与美术欣赏教学之间的整合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在对课文的学习中对文章的场景产生画面感,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使文字与具体的形象、鲜明的色彩结合,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图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融合是扩展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在传承我国优秀的艺术文化过程中,用文字对美术作品进行描绘,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反思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精神、审美层面的需求,在认识水平上有所提高,达到提高人文素养、陶冶情操的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语文教育与美术欣赏教学整合的途径
语文教育与美术欣赏教学整合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达成一定的共识,有一定的融合,但同时又需要保持学科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
(一)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美术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之一,通过视觉的表现形式传达情感,表述创作者的内心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素质方面的更高要求,在我国各阶段教学中,美术教学更重视以美术欣赏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在新课标中,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合作式学习及自主探究学习,提倡多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课外实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共性发展。语文教育与美术欣赏教学的教学目标都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审美修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因此语文教育与美术欣赏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二)教学内容的互补性
在我国的中小学阶段,语文与美术都属于基础课程,高层次教育中绝大多数高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向学生开展。语文与美术两门学科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属于人文类学科,其发展、教育功能、呈现形式都具有一定的共性。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美术作品都是作者借助某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内心,对社会现实生活进行反映,仅在反映形式上有所差异。文学作品与美术作品的相通之处在于对某一具体事物进行神、行、情等方面的描述,更为全面地突出情感。在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各类国画与古诗词中的意境是密不可分的;西方的艺术作品也多来自于文学名著。“诗情画意”一词是在对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的赏析中经常使用的词汇,这也说明了文学与美术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与美术在教学内容上起到了互补的作用,语文教育不仅仅在于教学生认字认词,美术欣赏也不局限于对美术作品创作手法、风格的介绍,而是更倾向于蕴藏其中的意境、情感的赏析。通过文字配以图像,更形象地传达其中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及艺术修养。
(三)教学方式的融合性
教学方式集合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理念及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对教师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又对学生制定了一定的规则。在语文教育与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两门学科的教学方式上可以有一定的创新融合。首先,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学应不局限于课堂,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自然的美,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同时也是对一些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现象有所了解,更好地领会文学作品的意境。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随笔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其次,美术欣赏教学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画面感,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激发学生善于幻想的潜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给学生讲述故事,描述画面,使学生发散思维,通过想象投入课堂之中。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发言,可采取小组讨论形式,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进行表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不仅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同时也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加强了训练。
(四)学生能力及素养的提升
传统的语文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及写作能力,而美术教学也主要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可指导学生将文字与绘画结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把文字与绘画结合起来记录事物。例如,学生可通过绘画描绘出印象深刻的人或事,并配文字加以说明,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字应用表达能力,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在过程中体会到天真童趣的快乐。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欣赏美术作品,及时记录其感想,在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使自身得到升华。语文教育与美术欣赏的整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创新力的培养,同时在良好的人文、艺术氛围之下,不断熏陶学生,使其人文素养及艺术修养得以提高,从而其综合素质得到更大的提升。
结语
综上,语文教育与美术欣赏教学都属于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道德品质及审美观念得到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及艺术知识,最终使其人文素养及艺术修养达到质的飞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尽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育与美术欣赏教学的整合会遇到一定的阻碍,但学校应充分认识到两者整合的益处,积极克服困难,不断寻找合适的方法,使其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能力的培养及个人素质的提升,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及品质。 语
参考文献
[1]于建华.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2).
[2]李燕.谈语文教学中的艺术欣赏[J].新课程(教师版),2012(7).
[3]王培.语文中的美术教学:“双重奏”的愉快教学[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