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时代的武侠文学非常盛行,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代表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和精神特色,是群众精神文明的寄托,为考察和探究群众文学提供参考。本文将具体论述该时期武侠文学的审美理想、尚武精神和武侠文学对武术运动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民国 武侠文学 武术精神
引言
民国的武侠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以民间群众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为背景和舞台,以群众文学为基础渗透出传统文学的底蕴,继承了传统中国文学的写作风格,并在此基础上传承、发展。在二十到四十年代,武侠文学发展到繁盛时期,武侠文学的创作者数量骤增,市面上流转的武侠文学类刊物有上百部,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
一、民国武侠文学的审美理想
民国时代的武侠文学是我国古代通俗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武侠文学起源于西汉时期,在我国文学领域中历史深厚、读者广泛,其中蕴藏着的审美理想主要包括了对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担忧、对美好正义、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类品德思想的分析探讨。首先是忧虑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审美思想。民国时期,时代变换,社会动荡,群众对生活和国家充满失望和不满,但又在消极抵抗中隐藏着对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殷切期盼,因此该时期武侠文学常常歌颂“以武术救国”的观念和思想,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武术强身健体,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对性格和品德的磨练,从而实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武侠文学中常常以民族英雄为主人公设定形象,他们武技精湛、品德高尚,敢于牺牲和舍弃个人利益,献身于振兴民族和拯救国家的事业之中。民国时期的武侠文学作品常常抨击腐败的官场现象,向滥用权力和金钱的人做出反抗,对弱小的人给予同情,并称赞和歌颂善良、勤劳、品德高尚的人。民国武侠文学用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主义故事为生活艰辛困苦的民众提供精神娱乐和安慰,并鼓励人民继续怀抱希望努力为生活奋斗,为群众提供了寄托情感和希望的精神乐园,因而在民间受到广泛喜爱。其次是追求美好正义和幸福生活的审美理想。民国时期武侠文学中的主人公多为正义代表,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多为赢得或者维护个人和个人所代表团体的荣誉、正义而展开的,情节跌宕起伏、经历曲折坎坷而富有传奇色彩。武侠文学的创作者为展现故事的新奇和精彩,常对故事中的武侠场面、武术技术和使用兵器等精心设计创作,关注故事主人公的理想和目标,为其安排饱满的经历和独特的能力,武侠文学的主人公常有过人本领和杰出品质,能够克服艰难困苦的境遇,最终实现对正义的维护或者得到幸福结局。最后是分析探讨人类品德思想的审美理想。民国武侠文学中常常提出对坚强、忠诚、正义、爱国精神等品格的称赞和反思,在文学作品中加入创作者的个人思考和理想追求,涵盖哲学和艺术,连接现实和理想,丰富了武侠文学的层次和思想内涵。民国武侠文学中的主人公多为江湖儿女,富有侠义和豪情,勇敢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但是也常常在性格上具有矛盾的一面,当个人情感和社会制度、规范产生冲突时,当传统封建理念对个人理想的实现产生阻碍时,主人公处于纠结和矛盾的情绪中,表达了情感和利益的冲突,个人和社会的冲突,新思想和传统礼教的冲突等,引起读者和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二、传统武术精神与武侠文学中的尚武
民国武侠文学中的尚武精神与我国传统武术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我国传统武术精神里包含了宽容、坚持勇敢、勤奋努力、品德修炼、兼容并蓄、见贤思齐、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并且都能够在民国时期的武侠文学中找到体现和对应。宽容意味着对人和事物的接纳,对不同意见和思想的包容,对敌对态度和行为的原谅和容忍,以善良、仁爱关照、体谅他人,无论在传统武术精神还是在武侠文学中,学习武术都代表着学习去拥有宽厚和善的性格。武术的学习过程是艰辛困苦的,武侠文学中的主人公都要历经严格的武术学习,通过对身体疼痛的坚持忍耐锻炼心智、培养坚毅的品格,能在困境和逆境中保持冷静乐观和自信勇敢。武侠文学和传统武术中都重视通过武术技能的修炼培养自身人格并提高道德水平,利用学习的武术本领保护弱小、扶持正义,多为社会和百姓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武侠文学中包含了传统武术精神的兼容并蓄,主人公多强识博闻,身兼各门派武术所长,将拳术、功法、兵器等融会贯通、结合使用,在武术学习上保持开放和兼收的精神,借鉴不同武术竞技功法、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武术项目优势,并稍加转化为己所用。武术文学中推崇的武学至高境界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习武者通过对自然规律和变化的领悟,提高和改进自身的武术能力,并探寻能融入自然环境中的方法,与自然达到协调、统一,使个体人类超越自身,达到精神层面的升华。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我国的传统武术精神中有集中体现,同时也影响并反映于民国时期的武侠文学作品中,武侠文学歌颂正义和光明,对抗腐朽政权和邪恶势力,呼唤群众维护民族和国家的荣誉和利益。武侠文学中的尚武精神理念处处皆是,处于当时民族和国家存亡的忧患之中,群众既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状况的不满和愤怒,也对未来充满不安情绪,希望通过武术运动的强大兴盛为国家命运带来变革,因此武侠文学的创作者抒发侠义情怀,对抗不公正制度和规则,批评不合理的、丑恶的社会现象,传扬宽容、坚持勇敢、勤奋努力、高尚品德和爱国主义等美好精神品质,通过武侠文学将我国传统的武术精神世代传承下去。
三、民国武侠文学与武术发展的互动
首先是民国武侠文学与武术发展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关系。民国时期的武侠文学对于国内武术文化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该时期的当权者在外交上软弱无能,对国内百姓却制定苛刻的制度和刑罚,因此该时期武侠文学常常歌颂“以武术救国”的观念和思想,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武术强身健体,完成对性格和品德的磨练,从而实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武术文学的发展提高了武术文化的地位,把民间百姓从普通武术学习者或者表演者的身份转换到救国救民的侠客和英雄身份,鼓励群众开展武术活动,通过书籍或者拜师学习武术知识和武术技法,练习和参加武术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机能,而且可以磨练心智和精神,对于品格的养成也具有积极作用。武侠文学作品给予习武者肯定和正面评价,在篇章之中介绍武术知识和武学理论,让读者对武术运动和武术文化产生兴趣,通过武侠文学传扬武术文化,而武术文化的发展又间接带动了民国武侠文学的发展,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促进。
其次是民国武侠文学培养出众多杰出武术人士。民国时期的武侠文学发展成熟,其中介绍的武术门派广泛并各具特色,多以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为基础,以现实武术种类为创作原型,以历史人物为武侠文学主人公设计形象,对少林拳法、太极拳和剑术、刀法等都有涉及并且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民国武侠文学的积极推动下,群众和民间的武术学习热情得到鼓励和激发,武术学习者或为强身健体,或为磨练性情品德,或为个人爱好兴趣,或为保卫国家,在以“武术救国”的武学思想指导下,培养出众多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为推动社会改革进步和拯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之中有所贡献。杰出武术人士是武术运动中的代表,具有象征和号召意义,他们的言行和榜样作用是普通群众学习、效仿的对象。通过个人精神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去寻找挽救国家的途径,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强精神,对抗社会中的非正义和强权势力。而武术人物的榜样作用又由武侠文学得到传播和介绍,在更多群众中产生积极作用。
最后是武侠文学拥簇者和武术运动热潮的产生。民国时期的武侠文学热潮唤起了普通群众对武术运动的喜爱,产生了众多的武侠文学拥簇者。一方面是武侠文学中对于英雄人物的形象塑造具有号召力,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和故事情节发展往往出人意料,给读者提供了生动的故事情节;另一方面,武侠文学中对于武术知识、武术技能、比武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细致入微,文笔气势磅礴,把武侠文学读者引入别开生面的武术场景之中。在武侠文学受到追捧的同时,国内武术运动的热潮也随之兴起。武术学习者都对武侠文学中的武术技能和武侠境界充满向往,或者希望在武术技能上达到一定水准,或者希望拥有武侠文学中的“侠义”精神,或者希望能通过练习武术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尽管存在少数青少年对武侠过度痴迷,耽误学习或者工作的情况,但大部分武侠文学爱好者都能在武侠文学积极作用的影响下,通过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在性格和品德上有所进步和成长。
结语
民国时期的武侠文学产生于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社会背景下,反映出群众对正义和幸福的追求,是与传统武术精神一脉相承、相互促进的关系,对武术运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语
参考文献
[1]严家炎著.金庸小说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河西.张大春:用武侠书写民国秘辛[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028).
[3]赖桠楠.大武侠精神于当代的传承——由近现代知识人以文“绘”武得到的启示[J].安徽体育科技,2012(03).
[4]范伯群.论民国武侠小说奠基作《近代侠义英雄传》[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5]范伯群.关于编写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的通信[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