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元对立结构被广泛运用到文学文本的分析和解读中,成为结构主义文学文本批评的重要理念。本文主要选取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印第安人营地》,以二元对立结构进行分析,展现其作品的深层结构和意蕴,进而拓展其内在价值。
关键词:文学结构 海明威 《老人与海》 《印第安人营地》
引言
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老人与海》,更是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被后人所研究、追逐。自《老人与海》问世以来,就有诸多文学评论家用多种文学理论对其进行深层次地剖析探讨。其中结构主义文论中的二元对立结构被引用得较为频繁,它不仅继承了英美新评论的客观与科学理念,同时也开启了文学评论理论的新篇章。
一、二元对立篇章结构的概述
二元对立是文学结构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分析原理,被视为结构主义的基础性概念,曾经被应用到众多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当中,并对诸多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理念。在二元对立结构文学理论中,“行动元模式”成为较常用的一种分析思路,其中包括三对行动元,分别是客体与主体、接受者与发送者以及支持者与反对者。这三对行动元都是相互支撑而存在的,是彼此存在的支点与动力。就客体与主体来说,主体可以是被赋予某种概念的,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向往,是主人公的主要渴求。而客体则作为人们所向往的事物而存在,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对立支撑关系,只有存在这样的二元对立,才能够保证文学作品的饱满。正是有反对者对主人公产生的种种阻碍,才使客体的存在具有更加鲜明的意义。
二、《老人与海》中二元对立的运用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在采用行动元模式进行分析时,可以进行这样的行动归类。首先作品的主体是作品的主人公桑迪亚哥老人,而桑迪亚哥老人想要达到的自我实现则是作品的客体。另外,作品中桑迪亚哥的坚强意志以及海上捕鱼经验是行动元中的发送者,接受者就是老人自身,支持者是出海这场行动已经遇到的捕鱼小孩,反对者很明显就是充满挑战的马林鱼和鲨鱼。
值得指出的是,根据行动元模式中各类行动元的定义可以发现,《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迪亚哥只是作为一个主体符号而存在,桑迪亚哥身上所具备的强烈欲望精神才是真正的主体,也就是存在物。客体就是桑迪亚哥对自身的实现与证实。作品中介绍到,桑迪亚哥已经有八十四天没有抓到鱼了,连跟他一起出海的小孩也被他的父亲召唤回家,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人都对他失去了信心,认为他被霉运缠身,是不能捕捉到鱼的。而此时,就是主体出现的时候,桑迪亚哥并没有对自己失去信心,这也是他前往深海捕鱼的动力。在深海捕鱼的过程以及老人对自己想法印证的过程其实就是老人的自我实现与证明,这使作品的主线鲜明,情感饱满。
但是,在采用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许多时候,作品中的接受者与发送者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实体概念,一个具体的人或物。恰恰相反,他们可能是精神层面的概念,是摸不到但是却又真实存在的精神,比如意志力,比如我们经常说的经验和勇气。刚刚在上文中提到,《老人与海》中的发送者正是这种意志,是老人桑迪亚哥的意志和勇气,而接受者是老人本身。在深海中捕鱼时,遇到了一条巨大的已经上钩的马林鱼,但是就是在这时,故事情节出现了起伏,在马林鱼不紧不慢的挣扎中一点点把桑迪亚哥和他的小船拖向了更深的海域。在这期间,桑迪亚哥和这只巨大的马林鱼之间的对抗从白天一直持续到晚上,然后从晚上又一直僵持到黎明。在这个期间,老人的脸和手都受了伤,但是仍然不断地给自己打气,和大海中的鱼儿,天上的鸟儿对话,不断回忆往事让自己坚持下去。最后,在他耗尽力气之前终于将这条马林鱼捕获了,自己也获得了短暂性的胜利。在作品中,故事的主体与客体不断斗争,不断出现阻碍者,这让主体的形象更加饱满。桑迪亚哥后来又遇到了鲨鱼,在他筋疲力尽的时候仍旧没有放弃,最终使客体得到了实现。另外,从故事的发送者这个角度来看,发送者就是桑迪亚哥的经验和勇气,接受者是老人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就是行为元中客体实现的过程,老人最后带回了那条马林鱼的骨架,但是却是老人对自己最好的证明。同时,也传达出了作品中被后人追随的那句名言:人尽可以被消灭,但却不能被打败。
三、《印第安人营地》中二元对立的运用
分析海明威另外一个作品《印第安人营地》中的“二元对立”结构,其中的男人与女人、生与死等都能体现这一对立结构。
(二)女人与男人
在《印第安人营地》中,难产的印第安妇女是整个作品女性人物的核心代表,她在情节中会受到来自印第安男人和白人男人的双重压迫。具体表现在,在印第安的营棚里,女人是睡在下铺,而男人是睡在上铺的。在床铺的安排上就体现了男人与女人的对立,也是印第安人男权社会的象征。按照正常思维,当一个男人在迎接自己的孩子来到世上时,应该是最激动最高兴的,但是作品中的男人却没有丝毫的关心和急切,当妻子承受着分娩痛苦,甚至生命垂危时,他们表现的是躲避和厌烦。当男人心情苦闷,需要排解时,则可以不顾孩子与妻子的健康在室内吸烟。这些都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通过性别差异来展现的,使作品中的人性弱点得到充分展示。
(三)生与死
从整体来看,作品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作品中生与死的二元对立折射出了海明威对于生存与死亡的思考。作品中印第安妇女用自己承受着的难产折磨与无麻醉剖腹产的痛苦来换取孩子的生命。而另外一方面,印第安男人在妻子难产时无能为力,这样的痛苦比肉体的痛苦更难受而最终选择了死亡。白人医生可以救活产妇和孩子,但是却无法挽回印第安男人的生命。作品中对死亡的描述相对于生的动荡之外,显得更加突然而宁静。印第安男人最终因精神上的挫败与尊严的践踏,以及无法改变的印第安种群的事实而选择了死亡,他的死亡看似逃避,却是对生命渴望的另一种表达。这种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使作品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结语
运用二元对立结构观念对海明威的两部作品进行分析,能够更加清晰地发现作品中所包含的韵味,这些鲜为人知或者是不能被读者轻易领悟到的人生思考在二元对立结构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但是,这种文学评论解读方式并不是一个万能的阐述作品意义的模板,它只能作为一个分析作品人物内在关系与结构的工具。不得不说,二元对立结构观念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评论解读方式,但仍需要千千万万读者的差异性来探求文学作品的意义,促使作品在更广的领域,更独特的角度,更新颖的方式中获得传播与升华。语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著,余光中译.老人与海[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2]海明威著,李慧姿译.印第安营地[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