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要使一堂课感情丰沛应该在备课时努力挖掘文本深处的感情,课堂导入时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课堂高潮处能让学生深入领悟情感,然后通过自己的理解用文字表达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激情无限的,充满吸引力的。
关键词:“挖”情 “入”情 “悟”情 “表”情
引言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源,列宁曾经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这里强调的“浓厚的情感”我觉得是非常关键的,因为笔者曾目睹过不少的语文课,虽课上老师有条不紊,但由于教学重点不突出,感情不够充沛,便缺乏内在的张力,一堂课显得平平淡淡,毫无波澜,不能真正打动学生,难以引起强烈的共鸣,难以达到课堂气氛的高潮。
那么,如何使一堂课眉目清楚,感情饱满,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使人印象深刻呢?我从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挖”情
自古至今,没有一篇传诵千古、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不是作家饱蘸感情、凝聚心血和生命写成的,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必须深入地体味课文,努力地钻研教材,才能确立文章的重点和主题,才能挖掘出那深埋于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老师只有钻得愈深,学生才能学得越透。如:我在教《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起初因领悟课文比较浅,对朱德怀念母亲的感情把握得不够,备课时找不到感觉,后来经过反复咀嚼,线索逐渐明朗,真正地领悟到正因为朱德深爱着他的母亲,才如此热爱着孕育了千千万万个优秀儿女的中国人民,才能把自己的一生都决心贡献给伟大的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这样就把“爱母亲”作为文章的感情基调,那么一旦找到了情感的立足点,上起课来也就有了一气呵成,一泻千里的气势了。
我感到课前准备对教材深入钻研、突出重点、积淀感情是课堂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入”情
有了丰厚的情感积淀,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感情的领地呢?记得著名的语文教学家于漪老师说过:“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一开始就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不错,我们设计导语,就要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充满寻幽探秘的渴望,充满一睹为快的激情。如我教《回忆我的母亲》时导语本来是平铺直叙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所写的一篇怀念母亲饱含深情的文章。”显然,这样的开头难以激起学生课堂的兴趣,于是,我修改为:“朱德同志一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那么,他是怎样从一个贫苦的农家孩子成长为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万人敬仰的一代伟人的呢?我想这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样一导入,调动了学生了解钟太夫人、了解朱德如何成就伟业的热情,为“朱德深爱母亲深爱人民”这一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悟”情
这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如何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之中,步步加深对情感的体验,层层推进,使感情达到顶点呢?这就要求老师巧妙地引导,精心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脉络分明,环环相扣,既水到渠成,又引人入胜,从而最终掀起情感高潮。如教到《藤野先生》一文的第三课时,主要讲授内容是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如何更好地理解重点,突出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前后内容顺理成章,气脉相通呢?我便特别注意了过渡语言的设计,在学习匿名信事件之前,我说到:“其实鲁迅多想和藤野先生朝夕相处,聆听他谆谆的教诲,可他为什么偏要离开日本回到中国呢?”后来在过渡到看电影事件之前,我这样说到,“匿名信事件使鲁迅深切地感到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了他立志使自己国家富强起来的决心,那么,他是如何实现这种抱负,又是采用什么方式的呢?”通过这样的设疑,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学生心中越来越深刻,也明白了鲁迅为报效祖国而选择了弃医从文,为的是去医治人们麻木的精神,唤醒沉睡的国民,这正是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具体实践,也使学生油然而生一种报国豪情,产生一种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建设祖国、创造未来的凌云壮志。
“悟”情的关键是把握环节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学生实际,紧扣文章的字、词、句、篇,丝丝入扣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同学们从具体形象凝炼精辟的词语中,体会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学生评价于漪老师的课时说:“听于老师的课,思想开不得半点小差,即紧张又愉快,在紧张又愉快的交替中,我们跨进了一个又一个的知识城堡,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感情波潮。”
四、“表”情
在新课学习结束阶段,依照课文的特点设计恰当的练习,以巩固学生学习课文时获得的一种情感体验。如我教完《回忆我的母亲》时,课堂教学已渐入佳境,感到同学们积聚的情感也渐至顶点,我便抓住时机放了彭丽媛演唱的《白发亲娘》,当那悠远苍凉的旋律响起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母亲,正颤微微地走来,而那儿子对母亲声声的深情呼唤,又牵动了多少人的心肠,牵动了多少人对培养自己成长的母亲的无限敬仰。同学们的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眼中泪光晶莹,为了加强这种情感体验,我于是让大家仿照书中一段话:“是……只是……但是……正是”去抒写儿女对母亲的热爱。当下课的铃声响过之后,同学们还久久地沉浸在那浓厚的感情氛围里,使本堂课更加韵味悠长。
结语
总之,从备课时的“挖”情,导语处的“入”情,教学主体过程中的“悟”情,乃至结尾的“表”情形成了一条层层相接的感情脉络,使学生在学习中顺藤摸瓜,循序渐进,不断发展思维能力,不断深入地体会感情,终使心灵受到震撼,使情操得到陶冶。难怪听过我班课的老师们都说,学生都能被老师感染影响着,就连集体读书都那么投入,声情并茂,说我的课堂是别人难以学到的,极富有激情,连听课老师都很想去读书、去发言,太有感染力。其实这来源于我对文本体现出的感情的深入挖掘。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