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文学史的艺术殿堂里,最为闪耀的那颗明珠无疑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国古典诗词的成功及为历代后人穷追不舍的根本原因,是这些艺术形态本身所凝结的艺术魅力和生命。随着国际视野向中国文学的靠近,尤其是将中国古典诗词作为典型代表进行翻译和研究时,我们就不得不对翻译教学中的语言进行严格的把控和分析。本文着重从美学视角这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的语言进行细致客观的赏析。
关键词:美学视角 中国古典诗词 语言特征
一、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及语言翻译的重要性
(一)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
和现代诗相比较而言,旧诗成为人们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习惯称呼,或者甚至干脆把它叫做古诗。纵观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里面所有的赋、韵、诗、词、曲,这些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格式,语言都是非常的精炼,表达的意义也较为深远。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使用不同于生活交流,也有别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使用。中国古典诗词在语言使用上强调的是对语言原来的面目和功能做出更改和变形,重新赋予它们新的含义和寄托,具体表现为在语法上的改变原词的词性,重新安排各个字词之间的顺序,减省诗句的该有成分。历代诗人词者们就是通过上面几种典型常见的方式来吟咏他们自己心中的世界,宣泄他们丰富的情感,寄托他们难以诉说的故事,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个美妙动人的经典和传奇。
(二)中国古典诗词翻译语言的重要性
作为中国文学的典型代表的古典诗词,是最早为世人所接受的中国文学形式之一。那么作为最具中国元素的古典诗词,在向后人进行交流展示时必然涉及到翻译工作。语言是翻译中需要更改的最直接的载体,如何对古典诗词的语言进行合理地翻译,及翻译语言的规范化,就成为大家不得不关心和投入研究的重要领域。因此,中国古典诗词翻译语言就变得异常重要,翻译的语言要保持古典诗词原有的本色和性质,因此对中国古典诗词翻译语言方面的重视也就成为了必然。
二、美学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特点
(一)美学视角
我们对于自己感观的所有内在和外在感受,都统称为美学。这个最早发源于欧洲地中海古希腊的词,其发展经历与其他学科一样。我们翻开德国著名哲学家鲍姆加登所撰写的《美学》来看,美学才真正融入了审美这一本质内涵,也正是审美内涵的因素,使得美学得以成为一门独立成熟的学科进入人们的视野。自从美学诞生之初,就没有形成一个固定而广为人所认同的概念,然而都有以下几个基本的要点:美学作为一种科学是关注审美及其审美价值的;美学是一种艺术哲学;美学作为一种科学是通过研究美和艺术,建立在审美经验之上;美学简单说就是涉及美、讨论美、研究美的一门独立科学;美学是人们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一门独立的科学。我们经过比对研究分析发现,最后一种陈述所涉及的美学关系到语言词汇方面,本文也将采纳这种表述——即美学是一种科学,这种科学是建立在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科学。作为关切到对美学词汇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的美学视角,也就是通过对这些美学词语语言,从发现美的角度去研究。
(二)中国古典诗词在美学视角下的语言特点
与中国古典诗词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不同,中国古典诗词在美学视角下的语言特点拥有区别于本身的独特地方,这些特点,甚至有些和本身特征竟会相反,然而这就是从美学视角所能观察得到的特点。因此,中国古典诗词在美学视角下的语言特点,显得更加的独到,它们共同的表述可以是平淡无奇,平凡普通,朴素无华,甚至是丑。但是从美学角度去进行分析,这样的语言同样是可以写进高度浓缩的诗词里面的,而且表现出来的都是会让人感到眼前一亮的美的存在。
三、美学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的语言赏析
(一)基于汉字词性本身特征的使用和语言翻译
在这里我们可以举出三位诗人和他们的作品一一细看。首先是唐代山水诗人王维在《送别》这首诗中的几句诗句的语言,这首诗从外面上看去语言句子非常的平常淡然,但是我们仔细咀嚼体会可以悟出其中的深刻含义和真挚情谊。诗中有两句是“下马饮君酒”“日色冷青松”。当翻译此二句诗时,在美学视角的审视之下,“冷”就不能还作形容词来翻译了,我们必须将它翻译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才能显现此二句诗的原味。其次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在《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写道:“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全诗从诗人王昌龄讲诉自己玩月开始,进而由月怀念自己的挚友,顿生时光依旧在的感慨,说明我们人生在世却是聚聚散散反反复复变化无常。诗中“淡”字的翻译也是和前面一样,从美学视角的审视方法来翻译,这个字也不能直接译作形容词,也是要将它使动化,这样翻译才不会偏离诗人本身的表达。我们来看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的这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很显然“绿”字在这里也不能贸然翻译成形容词“绿色”,是必须将它使动化,这样才符合美学视角的审美要求。
(二)汉语语序和表达习惯差异下的翻译
以诗圣杜甫的名作《秋兴八首》中的一首来分析,在这组诗中,我们发现这两句诗句“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不是很通顺。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在翻译的时候就无法下手,更谈不上深刻理解其中的韵味了。此二句诗正确通顺的顺序应该是:鹦鹉啄馀 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用现代汉语的解释去分析是不行的,这是明显的句子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发生了颠倒。因此在翻译教学的时候,就必须注意处理这些细节,否则难以还原诗中本身的意境,就更谈不上从美学视角对其进行审视了。再看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作《登鹳雀楼》,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诗,在翻译教学时,我们要强调的是,必须主动将诗句调整为:欲目穷千里,更上一层楼。在翻译的时候,还原对偶本身的诗句才能正确地理解,这也是一种前后语序的有意错乱安排。
(三)美学意境下的汉语意和特征翻译
《访隐者不遇》是唐代著名苦吟诗人贾岛的作品。我们抄录下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很清晰的是三次你问我答的过程,按照现在的常理,三个轮回的问答,一来一往,必须要有六句话才能完成,而我们的诗人巧妙地使用了省略,将本该有的六句话缩略成四句诗。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意把省略的部分及时进行补充,用美学的视角来审视诗歌本身蕴含的趣味。其次宋代词人辛弃疾一首家喻户晓的词作《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前半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二者到底是什么关系,由于省略,导致我们在翻译教学上很难做出固定的解释,到底是因为一骑红尘妃把妃子逗笑了,还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中笑了呢。由于诗人的故意省略诗句成分,导致我们在翻译教学时,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语言安排,而且是必须符合美学视角下的审视要求。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名篇《西江月》里面这样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很明显是一连串的名词,怎么可以组成句子,就更不必谈它的韵味了。其实不然,这是词人利用省略,把词句的名词以外的所有词都剔除了,这样在我们翻译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发挥我们读者的想象去还原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景,这样可以显得自由,不拘泥。
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历史文化内涵深刻隽永。对于这些文学瑰宝来讲,最大的意义无非是让它们重新还原古代的各个场景和诗人们的情愁苦乐,所以在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就值得尤为关注。本文只是从美学视角出发来审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语言的特点,还希望有更多的关注,使古典诗词翻译教学的使用语言更加规范和贴切。语
参考文献
[1]人间词话[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3]王树槐.翻译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