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7期 ID: 421224

[ 张华 文选 ]   

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

◇ 张华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歌所占的比例较大,诗歌是情感涌动付诸心灵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需要让其中涵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在诗歌文本的解读中进行表达,但是“解题—作者—时代—诗歌构造—意向分析—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的机械化解读使得诗歌中所包含的意义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本文通过对诗歌文本解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 文本解读 文本措施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的含义和作用
  (一)文本解读的含义
  文本解读是一个文学审美和文学接受的过程,阅读者运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知识对文本进行诠释和丰富。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阅读者可以运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对既定的期待视野进行突破,使文本的生命意义苏醒,如果没有阅读者的心理活动,文本只能以一个外在的事物形态存在。在进行解读的过程中,阅读者需要进入到文本中,和隐藏在文本中的作者通过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阅读者不能只是一个旁观者,还需要在解读中加入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这种解读方法可以使文本解读的水平得到提高。
  (二)文本解读的作用
  1.生成性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已成事实的解读体系和解读思想,使人可以心安理得地使用,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已成事实的思想和当今的时代无法完全融合,需要对文本进行新的意义探究和诠释。文本解读的过程和情绪、心境、时代、阅读者等因素有关,所以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需要重阅读者理解文本的意义,从作者的本意中找到坐标,使文本的解读意义不产生隔阂的同时又具有新的意义。进行文本解读时需要将那些遮蔽的外衣去除,将文本的意义清晰地显现出来,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和理解。文本解读只有在生生不息的建构和拓展的过程中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2.体验性
  广泛的体验包括了人类的一切情感体验和自身的经验。文本具有体验性是指阅读者在进行文学解读中需要“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进行文本解读不仅需要以个人的直接感受对文本的语言符号和文本的意义进行诠释,还需要唤醒内心深处的灵魂,激发人类的情感,对文本中所隐藏的生命价值或者是情感体验进行诠释。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中的问题
  1.诗歌文本解读思维过度的自由
  诗歌文本的解读思维由传统单一性向多向性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思维没有科学的递进性,对文本进行想当然地胡乱解读。过度自由的解读会使诗歌教学没有侧重点,忽略文本的特点,形成流水线式的随意诠释。
  2.诗歌文本解读思维缺乏层次
  文本是一个语言符号系统,首先应从这个层次进行解读,这是文本解读的第一层。第二层则是审美意象层,诗歌具有审美性,使阅读者在进行解读的过程中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第三层是意蕴文化层,在进行解读时,万万不可忽略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问题的成因
  1.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语文工具观的一种表现,语文具有语言交际的作用,可是如果将这一作用夸大,便会对诗歌文本的解读造成困扰。应试教育要求在文本的解读中突出“修辞”、“表现语法”等内容,而对文本中的直觉、灵感、经验、情感等产生了忽略,使诗歌的解读只停留在写法、内容、结构的层次,使诗歌文本成为了技术化训练的文本,忽略了诗歌中所包含的感情萌动和生命气息。在应试教育下的诗歌文本解读是技能化的机械解读,无法将自己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内涵体现出来。
  2.教师自身原因
  教师自身的解读能力欠缺造成了解读高中诗歌文本的缺陷,很多教师在诗歌的教学中没有自己的见解,多是以语文参考书作为依据,但有的参考书中的内容是错误的,所以在无形之中教师将错误的信息传达给了学生。部分教师没有将语文教育当做自己的事业,而只是单纯作为谋生的手段,使教师在进行诗歌文本解读时缺少动力,只是肤浅地完成诗歌文本的解读。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的措施
  (一)文本措施
  1.深化诗歌文本的意义
  超越诗歌文本是对诗歌文本的意义进行敞开和构建,进行重新创造的过程。当诗歌的内容出现在阅读者的眼前,阅读者应抓住诗歌文本中所包含的意义,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解读,将诗歌文本作为媒介,通过诗歌文本观察和了解意识形态和文化,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解读,体会诗歌在不同背景下、不同角度中的多种意义。深化诗歌文本的学术意义。
  2.挖掘诗歌文本的内涵
  诗歌文本是一种先在的存在物,是师生进行交流沟通的依据和平台。首先要清楚诗歌文体的结构,诗歌由内外两种形式组成。首先诗歌是一种语言形式,是一种独特的生命精神的流动和感情的宣泄,是生命力的一种体现。同时诗歌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可以对世界进行高度凝练的反映,但是在反映时会运用一些手法,使诗歌在有限的语言中反映无限的世界,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大的信息内容。诗歌将一些内在的情感隐藏在了语言内,只有立足于诗歌文本,对诗歌文本的内在情感和外在语言进行了解和掌握才能更贴近诗歌文本的本质。
  (二)教学措施
  1.教师措施
  (1)教师提高自身的素养。①教师在进行诗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交流和对话,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文本进行对话;②教师如果要对诗歌文本进行自如的解读,需要增加阅读量,开拓视野,并且在进行阅读的同时要深入思考,为诗歌文本的解读做准备。
  (2)教师指导。①教师进行诗歌文本的涵咏示范;②教师在进行诗歌文本解读时应提倡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③教师在进行诗歌文本解读时应对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义进行深度的探究。
  2.学生措施
  (1)情感涌动。学生必须在进行诗歌文本解读时使自己的内心情感涌动,在所营造的气氛中和作者进行交流和对话,进一步地了解诗歌的真正涵义。
  (2)开阔视野。学生需要开阔自身的知识视野,进行大量课外书的阅读,只有拥有了大量的知识后才可以在进行诗歌解读时有所得。语
  参考文献
  [1]何智慧.文本细读与高中现代诗歌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
  [2]桑仁敏.发掘中国古典诗歌之美——浅谈高中古诗鉴赏教学[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7):80.
  [3]李娟.高中语文外国诗歌教学方法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4]孙敏.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