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学习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活动和情境,让学习者参与其中,去观察、感受、思考,以认识事物,体会感情,养成习惯,形成观念。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量的内容需要学生去参与,去体验,去感受。首先,有对学习活动的体验。例如,阅读和写作是两项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这里充满了艰辛,经常是久思不明。久虑不得,山重水复疑无路;而一旦柳暗花明又一村,又洋溢着无比的快乐。过程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品尝得到。第二,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语文知识主要是传承,大量的是间接学习;但也有直接的创造性学习,如收集、分析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已经入住汉语大家庭的外来词语,归纳其特点。即使是学习前人创造的语文知识,也可以使用归纳法,让学生感受某些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在积累众多例句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条规律。进行这样的学习,就是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第三,对作品情境的体验。中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是以文章(作品)的形式呈现的。那些文质兼美的佳作。尤其是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来表现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主题。学生学习这些作品,由于时间、空间、阅历等等的局限,阅读障碍较多,难以走进作品,只有引导学生去体验作品中人物生活的情境,才有可能真正感受人物的思想和感情。在这方面,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很突出,而一般文章又论及较少,所以本文主要谈一谈这一话题,
语文教学中对于文学作品情境的体验,是指进行文学鉴赏时,对文学作品中的时间、地点、景物、气氛等人物活动环境和行为、语言、心理等人物活动内容以及人物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的体验,要言之,就是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活动、活动环境和人物情思的体验。
我们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只不过是一连串的符号系统,我们鉴赏文学作品,就是要披言入文,“通过感受、想象、体验、理解等活动,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并通过‘再创造’对艺术所反映的现实生活进行‘再评价’。”(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这里,“再创造”是关键。所谓“再创造”,就是对艺术形象进行不断的而不是一次性的,能动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感受和理解。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欣赏者的体验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只有凭借自己的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设身处地去体验,(当然也包括实境体验)欣赏者才能走进作品所反映的自己曾经经历过或未曾经历过的生活。走进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对这一切产生爱憎的感情,作出这样或那样的理解和判断。正如现实生活中,没有体验,就不能进入别人的心境。就不能发现别人内心的秘密。对于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行为和心理,如果不联系人物的出身、教养、处境和性格,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积累去想象和体验,让自己仿佛进入那种“半幻想似的现实性”(高尔基)的生活。能有真切的感受和理解吗'
上个世纪初。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在他的《心理距离》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审美距离”说。布洛认为,这种距离不是简单地指时间或空间距离。而是审美活动的心理距离。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内学习的一篇篇课文,课外阅读的一部部作品,都是一个个美的对象。从美学角度看,学生的语文学习,就是一系列的审美活动过程。然而。我们学生的语文审美活动普遍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笔者认为是审美距离太远。当然,学生中也不是没有类似于“开枪惩罚舞台上的黄世仁”这样审美距离太近的事例。但就一般情况而言,学生难以走进文本。难以走进作品中的生活,难以走进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和感情的现象,更为普遍,不然,怎么有那么多的学生不喜欢语文,尤其不喜欢语文课呢?因此,缩短学生的审美距离,也是目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记忆,引导学生去体验作品所描写的生活,让学生读到对话好像目睹了说话的人,读到“春色”好像看到了姹紫嫣红的景,读“鸟鸣”似闻乐音在耳,读“落日”似见晚霞满天。试想,如果把祥林嫂想象为自己的亲人,把孔乙己想象为自己的邻居,设身处地去体验他们的悲剧性的生活经历,是不是会比仅仅冷静、客观地去分析他们的性格更能动情?鲁迅先生说过,欣赏文学作品,“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作品“也就失去了效力”。(《花边文学,看书琐忆》)我们的语文课本,我们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是不是可以从这里找到一些原因呢?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对于文本的欣赏,长期以来比较注重即定的结论、权威的评价,忽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这既违背了艺术欣赏的一般规律,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部(篇)作品由作者创造出来,固然有它内容的规定性和欣赏的制约性,但对作品的欣赏既然是一种再创造,就必然有待于欣赏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在头脑中去补充形象乃至变动形象,正因为如此,欣赏者才能更深刻地感受艺术形象,并且发现或发掘出艺术形象的内涵,体会到欣赏的愉悦。不同欣赏者的生活经验是有差别的,因此,他们之间对于同一艺术形象的体验可能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王朝闻先生在《月与指月》中说:“即使同样熟悉诗词的知识分子,对白居易的名作《草》的意蕴的理解也有矛盾。例如其中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人把这些原上草当作卑鄙小人的象征来理解,有人却认为这是对战斗者的顽强意志的比喻。为什么对同一客体可能引起这种对立的理解?这种理解的审美个性的差别,主要是以不同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感受个性为前提的。”学生阅读也是如此。例如,两个学生同读朱自清的《背影》,对于父亲买橘子的举动,一个同学可能觉得这就像自己的父亲。从而产生由衷的激动;另一个学生可能感到的是“父亲”的“伟大”,从而产生真诚的敬意。这种差异只要不是对作品的曲解,只会丰富作品的内涵,提高欣赏者的水平。而不会有任何负面作用。可见,引导学生体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正是尊重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心愿,培养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学习有多种形式,下面主要谈一谈经常用到的三种方式:现实性体验、模拟性体验和想象性体验。
现实性体验就是创设与作品同样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其中去体验。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可以把学生带人大自然,让学生去看一看春花的灿烂。听一听春鸟的鸣叫,摸一摸春草的柔软,感受一下“沾衣欲湿杏花雨”和“吹面不寒杨柳风”,体验春的美丽、春的蓬勃和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体验作者精细的观察和妙笔生花般的表达。
现实体验由于情境的真实性,能大大刺激学生的
体验学习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活动和情境,让学习者参与其中,去观察、感受、思考,以认识事物,体会感情,养成习惯,形成观念。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量的内容需要学生去参与,去体验,去感受。首先,有对学习活动的体验。例如,阅读和写作是两项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这里充满了艰辛,经常是久思不明。久虑不得,山重水复疑无路;而一旦柳暗花明又一村,又洋溢着无比的快乐。过程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品尝得到。第二,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语文知识主要是传承,大量的是间接学习;但也有直接的创造性学习,如收集、分析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已经入住汉语大家庭的外来词语,归纳其特点。即使是学习前人创造的语文知识,也可以使用归纳法,让学生感受某些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在积累众多例句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条规律。进行这样的学习,就是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第三,对作品情境的体验。中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是以文章(作品)的形式呈现的。那些文质兼美的佳作。尤其是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来表现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主题。学生学习这些作品,由于时间、空间、阅历等等的局限,阅读障碍较多,难以走进作品,只有引导学生去体验作品中人物生活的情境,才有可能真正感受人物的思想和感情。在这方面,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很突出,而一般文章又论及较少,所以本文主要谈一谈这一话题,
语文教学中对于文学作品情境的体验,是指进行文学鉴赏时,对文学作品中的时间、地点、景物、气氛等人物活动环境和行为、语言、心理等人物活动内容以及人物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的体验,要言之,就是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活动、活动环境和人物情思的体验。
我们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只不过是一连串的符号系统,我们鉴赏文学作品,就是要披言入文,“通过感受、想象、体验、理解等活动,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并通过‘再创造’对艺术所反映的现实生活进行‘再评价’。”(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这里,“再创造”是关键。所谓“再创造”,就是对艺术形象进行不断的而不是一次性的,能动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感受和理解。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欣赏者的体验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只有凭借自己的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设身处地去体验,(当然也包括实境体验)欣赏者才能走进作品所反映的自己曾经经历过或未曾经历过的生活。走进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对这一切产生爱憎的感情,作出这样或那样的理解和判断。正如现实生活中,没有体验,就不能进入别人的心境。就不能发现别人内心的秘密。对于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行为和心理,如果不联系人物的出身、教养、处境和性格,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积累去想象和体验,让自己仿佛进入那种“半幻想似的现实性”(高尔基)的生活。能有真切的感受和理解吗'
上个世纪初。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在他的《心理距离》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审美距离”说。布洛认为,这种距离不是简单地指时间或空间距离。而是审美活动的心理距离。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内学习的一篇篇课文,课外阅读的一部部作品,都是一个个美的对象。从美学角度看,学生的语文学习,就是一系列的审美活动过程。然而。我们学生的语文审美活动普遍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笔者认为是审美距离太远。当然,学生中也不是没有类似于“开枪惩罚舞台上的黄世仁”这样审美距离太近的事例。但就一般情况而言,学生难以走进文本。难以走进作品中的生活,难以走进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和感情的现象,更为普遍,不然,怎么有那么多的学生不喜欢语文,尤其不喜欢语文课呢?因此,缩短学生的审美距离,也是目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记忆,引导学生去体验作品所描写的生活,让学生读到对话好像目睹了说话的人,读到“春色”好像看到了姹紫嫣红的景,读“鸟鸣”似闻乐音在耳,读“落日”似见晚霞满天。试想,如果把祥林嫂想象为自己的亲人,把孔乙己想象为自己的邻居,设身处地去体验他们的悲剧性的生活经历,是不是会比仅仅冷静、客观地去分析他们的性格更能动情?鲁迅先生说过,欣赏文学作品,“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作品“也就失去了效力”。(《花边文学,看书琐忆》)我们的语文课本,我们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是不是可以从这里找到一些原因呢?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对于文本的欣赏,长期以来比较注重即定的结论、权威的评价,忽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这既违背了艺术欣赏的一般规律,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部(篇)作品由作者创造出来,固然有它内容的规定性和欣赏的制约性,但对作品的欣赏既然是一种再创造,就必然有待于欣赏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在头脑中去补充形象乃至变动形象,正因为如此,欣赏者才能更深刻地感受艺术形象,并且发现或发掘出艺术形象的内涵,体会到欣赏的愉悦。不同欣赏者的生活经验是有差别的,因此,他们之间对于同一艺术形象的体验可能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王朝闻先生在《月与指月》中说:“即使同样熟悉诗词的知识分子,对白居易的名作《草》的意蕴的理解也有矛盾。例如其中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人把这些原上草当作卑鄙小人的象征来理解,有人却认为这是对战斗者的顽强意志的比喻。为什么对同一客体可能引起这种对立的理解?这种理解的审美个性的差别,主要是以不同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感受个性为前提的。”学生阅读也是如此。例如,两个学生同读朱自清的《背影》,对于父亲买橘子的举动,一个同学可能觉得这就像自己的父亲。从而产生由衷的激动;另一个学生可能感到的是“父亲”的“伟大”,从而产生真诚的敬意。这种差异只要不是对作品的曲解,只会丰富作品的内涵,提高欣赏者的水平。而不会有任何负面作用。可见,引导学生体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正是尊重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心愿,培养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学习有多种形式,下面主要谈一谈经常用到的三种方式:现实性体验、模拟性体验和想象性体验。
现实性体验就是创设与作品同样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其中去体验。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可以把学生带人大自然,让学生去看一看春花的灿烂。听一听春鸟的鸣叫,摸一摸春草的柔软,感受一下“沾衣欲湿杏花雨”和“吹面不寒杨柳风”,体验春的美丽、春的蓬勃和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体验作者精细的观察和妙笔生花般的表达。
现实体验由于情境的真实性,能大大刺激学生的